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第一精美:紀念文殊菩薩成道特輯

第一精美:紀念文殊菩薩成道特輯

榆林窟第3窟 文殊菩薩 西夏

中峰明本禪師題——文殊菩薩像

十四世紀元代佛畫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是難得一見的元代描繪文殊菩薩的畫軸,上有元代最傑出的高僧-中峰明本禪師的題跋,十分珍貴。文殊菩薩顯五髻童子相,右手持劍,左手捧般若經典,呈自在姿安住在青獅背上。青獅頭偏向左側,雙目圓睜,軀體強健,威武雄壯。

九世紀文殊菩薩像

敦煌唐代絹畫

大英博物館藏

畫中文殊菩薩頭戴寶冠,髮髻高隆,細眉長目,神態慈悲安詳。披帛搭肩繞臂自然而下。右手膝前施與願印,左手依撐蓮座之上,手拈一株青蓮花莖。右腿橫盤,左腿自然下垂,左足擱置在蓮花上,呈自在坐姿安住在青獅所馱蓮花法座之上。上方華麗的彩色華蓋隨風飄動,極具動感,雖無陪伴隨從,但能感覺到他們是在行走中。

文殊菩薩像,四連張印刷

敦煌木刻版畫十世紀五代

大英博物館收藏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文殊菩薩木刻版畫有多件,像這樣四連張印刷的文殊菩薩像在一千多年前是十分稀有的,當時常見的連印佛像是小型簡單的千佛坐像。在法國圖書館伯希和收藏有二張連印的敦煌木刻版畫文殊菩薩像。

文殊菩薩來訪維摩詰大士像五代 10世紀末

斯坦因敦煌繪畫大英博物館收藏

文殊菩薩頭戴寶冠,髮髻高隆,身著帔帛,腰系大裙,手作說法印,似乎正在與對面的維摩詰居士交流佛法,神態安詳。雙腿自由橫盤,安住在由眾多小獅子支撐的獅子法座之上。文殊菩薩身後有天王、比丘、菩薩及天人圍繞,在頭頂上方的華蓋正下方,有三個可愛童子坐在雲端上奏樂。

絹本 著色 金泥 掛軸縱90.8 橫41.6

南北朝時代 建武元年(1334)奈良國立博物館藏

文殊菩薩持經圖掛軸日本狩野興甫繪

十七世紀佛畫大英博物館收藏

此畫於1913年入藏大英博物館,是十七世紀日本著名畫家狩野興甫繪。文殊菩薩髮髻高隆,秀髮披肩,自然垂下。雙手持象徵智慧的般若經典,雙目靈動有神,似在思維狀微垂,下方是流動飄逸的祥雲。

文殊菩薩出山像十六世紀明代手繪版畫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藏

文殊菩薩頭髮蓬鬆,面貌清瘦,滿臉虯須,雙目微垂,表情凝重,手拄拐杖安坐在獅子背上小憩。好似在山內長期苦修,剛剛攜獅子一同出山,風塵僕僕。獅子睜著大大的眼睛,注視著左前方。此圖題有:「文殊菩薩出山像」。此典故出於何處,不得而知。

17世紀孺童文殊菩薩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藏

孺童文殊清澈、明亮、睿智的雙目微微俯視,面帶微笑,神態祥和寧靜。右手持如意,左手持經文,秀髮披肩,身著長衫隨風飄動,赤足安立。整幅畫面簡潔,留有大量空白,任人想像。秀髮渲染細膩,絲絲可辯。

14世紀文殊騎獅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藏

文殊菩薩束髮高髻,頭戴五葉寶冠。神態慈悲安詳,法相圓滿莊嚴。睿智明亮的雙目凝視前方,目光慈悲柔和。右手臍前結印;左手當胸持蓮莖。右腿橫盤,左腿自然垂下踏蓮花之上,雙足呈遊戲姿安住於獅子所馱蓮花月輪之上。此畫中獅子描繪的非常漂亮,雙目明亮圓睜,四肢孔武有力,各踏一蓮花,雖很威武,又十分可愛的模樣。

唐 盧楞伽 文殊菩薩像 費利爾藝術館藏

五髻文殊菩薩像 十三世紀 絹本彩色

美國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藏

文殊菩薩右手握「智慧劍」,左手持青蓮花莖,花莖至左肩部盛開蓮花,蓮花上放置《般若經》。智慧之利劍表示能斬斷種種愚痴,智慧犀利如劍;青蓮花則代表純潔無染,花上放有《般若經》,作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徵。以蓮花為台座,代表清凈無染。

五髻文殊童子圖 17世紀佛畫大英博物館藏

文殊菩薩在日本密教中一般以童子形象表示智慧、因為童子象徵清純又不執念的含意,童子文殊的形象又以五髻文殊最為普遍。五髻文殊以消災為本願,手持有象徵般若智慧之經典。頭頂五髮髻,十分可愛,圓圓的臉龐,微眯的雙目,笑吟吟的注視著芸芸眾生,睿智而又慈祥。坐騎青獅雙目圓睜、利爪鋒利,軀體強健,威風凜凜,使人望而生畏,與主人文殊菩薩的安詳笑容形成強烈對比,智慧慈悲與力量威懾並存。

文殊菩薩 立軸 絹本設色

南禪寺 唐代彩塑 文殊菩薩像

文殊菩薩騎獅圖及侍者立像

鎌倉時代 康圓木雕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元代 文殊菩薩彩塑像

山西省襄汾縣普凈寺

金代 文殊菩薩騎獅彩塑像

山西五台縣佛光寺文殊殿

文殊菩薩 立軸 絹本

左脅侍文殊菩薩像天龍山石窟 第四十七窟

印度尼西亞 婆羅浮屠 文殊菩薩像

左脅侍文殊菩薩像 鎌倉時代 14世紀

聖眾來迎寺(滋賀縣)傳來 奈良國立博物館

雲南大理 文殊菩薩像

文殊菩薩像 重慶大足北山轉輪經藏窟

五髻文殊菩薩騎獅像

文殊菩薩騎獅像

文殊變 中唐 榆林窟第25窟西壁北側

白石彩繪文殊菩薩騎獅像 山西博物院

北海禪院文殊菩薩十大願王

明賢法師輯著

第一願

三界諸眾生 禪天梵釋主

國軍水陸類 同生三世願佛知

佛知佛見故 令迴向大乘

未聞我名速得聞 依於我法中

而發菩提心

法葯世醫救諸疾 歷算工弈筆

詠贊以導人 隨類同事引世俗

願共我有緣 得入於佛道

第二願

若有諸眾生 毀謗不解毒

乃至殺害我 是人雖怨嗔恨我

願共我有緣 令發菩提心

第三願

若有諸眾生 見我愛我身

欲心求得我 於我身上他身上

盛行邪見倒 諂曲惡不善

生凈不凈諸惡行

願共我有緣 令發菩提心

第四願

若人嫉賢良 輕慢疑慮我

枉壓誑妄我 欺凌一切毀三寶

願共我有緣 令發菩提心

第五願

若有諸眾生 賤薄慚愧我

敬我不敬我 不敬用我不用我

取我不取我 求我不求我

乃至要我不要我 從我不從我

見我不見我 無論妨我不妨我

願共我有緣 令發菩提心

第六願

若人為取財 常作屠兒膾

田獵漁捕魁 殺心熾盛不生悔

無有斷絕故 世世相互報

怨家報對不相舍 賣肉而取財

以自養性命 如此之心失人身

永遠失人身 報對不曾離

我為令發菩提心 盜財反施彼

與我我施他 願已得財未得人

悉共我有緣 令發菩提心

第七願

若有諸眾生 及他朋友伴

師長弟子等 修身苦行節斷食

持戒或破戒 有行無行者

我曾養他他養我

和尚阿闍黎 教導稱說人

聽受我教受他教 我亦令他施

同行同業修 一切有情同沾福

我造他造寺 禪房蘭若塔

及造菩薩諸佛像

而共我有緣 令發菩提心

第八願

若人廣造罪 墮獄無出期

苦惱無量劫 出來還生於五趣

先作諸畜生 將命還前世

負物作驢駝豬狗 償他宿債故

累劫象馬奴 還他倫盜無休息

我願於五道 隨形而受化

常生同世教化人 或作貧困啞

盲聾下乞人 同類同緣同事行

一切眾生中 同業作引導

方便使其入佛道

願共我有緣 令發菩提心

第九願

若人縱身心 故於我法中

污泥於佛法 師長弟子貢高慢

無慚無愧用 僧佛菩薩物

殺生偷盜並邪行 惡綺兩舌斗

妄語縱貪嗔 不揀良善劫他財

拒謾不識善 廣造諸惡罪

死墮阿鼻入地獄 地獄出輪還

六處生死海 願同業道而結緣

化變應隨緣 同入生死道

當以救之令出離

願共我有緣 而發菩提心

第十願

若人於我法 若與我有緣

若與我無緣 同我大願是我身

同我大願故 共我身無別

其四無量等虛空

廣度有情故 勤勇無休歇

願彼通達正覺路

我不入三界 亦不出三界

常以聖性願力故 心如虛空故

常安住法界 遍在眾生心識體

以聖性願力 加持諸有情

令罪垢滅入菩提

願共我有緣 得諸佛聖果

五髻文殊菩薩造像及法義

文殊菩薩形像,一般為天衣天冠,頂結五髻,表佛五智(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一手持寶劍,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或手持如意,象徵智慧成就)。另一手持經典,代表智慧的思維,駕乘獅子,表示威嚴猛厲、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戰無不勝。

五髻文殊菩薩在胎藏界文殊院中,居月光菩薩右方。又稱妙音菩薩。頂有五髻,也稱五髻文殊。密號吉祥金剛。

上圖所示的的五髻文殊菩薩最為普遍。五髻文殊菩薩以消災為本願,右手執智慧之劍、左手持盛有梵夾(bonkyou)的蓮華的騎獅姿態深為人知。根據畫中記錄的銘文,可知此圖為著名的文殊信徒、深得醍醐天皇信任的真言僧文觀房弘真於亡母三七之日即建武元年6月9日製作的供品。衣著上繪有金泥描線花紋、用於描繪獅子的蒼勁粗墨線,都可見當時的時代風格。

五字(五髻)文殊菩薩是以阿(a)、啰(ra)、跛(pa)、者(ca)、曩(na)五字為真言的文殊師利菩薩。在胎藏界文殊院中,居月光菩薩右方。又稱妙音菩薩。頂有五髻,也稱五髻文殊。密號吉祥金剛。種子字為(mam!),又作「迦」(ka)或「曇」(dham!)。三昧耶形是青蓮,上有寶篋;一說是智劍。身呈黃色,頂有五髻。右手豎拳,持青蓮。左手仰掌,橫持梵篋,坐赤蓮華。

頂發五髻表此尊之真言「阿啰跛者曩」五字,即五智。「阿」是無生義,「啰」是清凈無染離塵垢義,「跛」是亦無第一義諦諸法平等義,「者」是諸法無諸行義,「曩」意謂諸法無有性相,語言文字相皆不可得。

左手所持之梵篋是《般若經》,表智波羅蜜,青蓮華表不染著諸法三昧,智劍表此尊之大空智。獅子座為如來座,此尊不僅為諸佛之師,也是智慧門之主,故乘此座。

至於其印相,《五字陀羅尼頌》謂結五髻印,印狀如五峰,印心、兩肩、喉,最後置頂上。

以此尊為本尊,念誦阿、啰、跛、者、曩五字真言而修之法,稱五字文殊法,又作五髻文殊法;主要為祈求深智、令法久住而修。《五字陀羅尼頌》雲(大正20·71 3b):「修此三昧者,疾入諸佛慧,能以凡夫身現成就佛身。」

文殊菩薩五字真言「阿啰跛者娜」《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羅尼者,即入如來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才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汝今善聽,諦思惟之:阿者是無生義,啰者清凈無染,離塵垢義;跛者亦無第一義諦,諸法平等;者者諸法無有諸行;娜者諸法無有性相,言說文字皆不可得。以娜字無性相故,者字無有諸行。者字無有諸行故,跛字無第一義諦。跛字無第一義諦故,啰字無有塵垢,啰字無有塵垢故,阿字法本不生;阿字法本不生故,娜字無有性相。汝知此要,當觀是心,本來清凈,無可染著,離我、我所、分別之相。入此門者,名三摩地,是真修習。當知是人,如來印可,功德殊勝。」

《首楞嚴三昧經》:文殊師利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名為龍種上如來。其指導弟子很多也已成佛,所以經中常稱他為佛母、諸佛之師。但為方便教化,利益眾生,現乃倒駕慈航,化作菩薩,一方面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一方面與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聯合普度眾生。

《放缽經》:「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文殊師利本是我師。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成佛者,亦是其威神勢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聖無動尊經》中說:「妙吉祥菩薩是三世佛母,故名文殊師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佛應化身成道後開始度眾生
雲岡石窟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