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收藏名人手札不可不知的辨偽知識!

收藏名人手札不可不知的辨偽知識!

收藏名人手札不可不知的辨偽知識!

倪瓚 致茂實書札一通

書札這一特殊形式的藏品由幾年前的幾百元一通漲到現在的幾萬、幾十萬一張,頗有些「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味道,有人戲謔地將責任歸咎於張鐵林,正是他前兩年在信札還未走高時豪擲250萬元,從上海某拍賣公司砍下趙之謙的《國朝漢學師承續記》三十九通手札,在當年的秋拍中價格翻了一番,並大有包下整場手札拍賣的驚人之舉,一時傳為佳話,人們似乎逐漸看到蘊藏其中的巨大價值。「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用在名人手札上亦不失妥帖。

名人手札在拍賣場上是光鮮亮麗,在地下更是暗流涌動,上至古籍類書店、網上文物交易店,下至潘家園的地攤,無不致力於此。下面本刊記者彙集了諸多資深藏家的經驗,為投資者逐一分析鑒別名人信札的手段。


主要鑒別手段——看材料

普通藏家都有一個誤區,總覺得越是老東西、值錢的東西外表就應該越破、越舊。殊不知,每一個在拍場上買過東西的藏家都會看到,越是值錢的東西,它的封裝越精美,保存越完整,這是投資任何藝術品的基本準則。那麼,投資信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收藏名人手札不可不知的辨偽知識!

字體的統一性與差別性

鑒別名人信札首先要熟悉書札作者書寫字體的「個性」,也就是名人字體各自用筆的風格。

比如梁啟超的字取法魏碑,整體造型偏橫方,即使是信札也是方筆偏多;比如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羅振玉的書札幾乎都是行書體,字體狹長,高古典雅,又頗具金石味;比如周作人的信札,無論多大開本,都是方方正正,一筆不苟,極其端莊文雅;而毛澤東、陳毅的信札,總是跌宕恣肆,滿紙煙雲,也很少使用帶界格的信紙或按照界格書寫。所謂「書者,如也」,就是書如其人,這是非常準確的。

收藏名人手札不可不知的辨偽知識!

周作人撰書、魯迅批校 《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手稿

從用筆和字體上鑒別真偽,有幾點一定要注意:信札是一個書法家最為直接、最能見性情的形式,我們看到很多書法家的大幅作品可能會模仿前代的書法家,以求獲得一種「古意」,以顯示格調的高華,但書家寫信札很少有模仿前人或他人的,因此,在拍賣場上,如果出現一個書家的信札筆體與權威出版物上的字體有很大差別,那麼,贗品的可能性極大。

收藏名人手札不可不知的辨偽知識!

王鐸 致戴明說札

此外,不要用人們印象中的書家典型風格來看待信札,因為同一書家的大幅創作與小幅信札的風格有時差別很大,比如康有為、沈增植的大幅作品都是筆勢開張,或用筆倔強突兀,或蒼茫渾厚,但他們的信札卻寫得溫潤可人,畢竟,大幅作品是以彰顯藝術個性為主,而信札是為書寫內容服務的,以通暢、自然、清晰為主,這一點藏家不可不察。

專用紙張及製作程序

大凡學者與畫家都會有自己偏愛的專用紙張,正如傅抱石喜用皮紙,李可染喜用加厚的紅星特精皮,張大千、謝稚柳喜用半生熟紙甚至熟宣。在信箋用紙上,黃賓虹使用的信箋上常有「石芷閣撫禊帖」、「賓虹用箋」,林散之喜用「琴鍥軒」出品的木刻水印信箋。這種特製紙張為藏家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收藏名人手札不可不知的辨偽知識!

陳寅恪 啟功等書札

解放前的信箋多是手工製成,上面都要委託工匠印上自己的齋號、祥瑞圖案或個人特定的款識,並且行文以縱向為主,而解放後才廣泛使用成批製成的機製紙,這種紙一般無任何圖案、齋號。

同時,清末及以前的信札多為「粉箋」,也就是經過很多道工序製成,紙張間的空隙會被填平,紙張的韌度也很高,通常是偏熟的紙張,而民國及後來的紙張就沒有那麼講究,普遍偏生。了解書法的朋友都知道,在很生的紙上要做到筆畫精緻講究,必須保證一定的書寫速度,因此,書寫風格要更為流暢,稍一停頓,便會洇化,以致不夠精神。

收藏名人手札不可不知的辨偽知識!

孫中山 致盛宣懷信札

墨色及古人用墨習慣

目前作偽者往往不計成本,用解放前甚至清代信箋來造假,但其中的問題也比較明顯,就是墨色往往浮在紙張上,墨色也偏「賊」,過於光亮。

這裡也有一個小竅門:古人寫字都要磨墨,並且墨要研磨得很濃,再逐漸加水調淡或乾脆不添水。因此,通篇書寫下來,往往都是「墨色如漆」,十分凝重,但時間久遠,再黑的墨色也會氧化或因反覆摩挲而變淡。如果作偽者是用老紙新墨來寫,墨色會非常扎眼,無法「入紙」。

收藏名人手札不可不知的辨偽知識!

劉繼益 致叔方書札一通

同時,民國及以前的人寫字都是筆尖蘸墨,也就是筆中含墨量很少,書寫一定的字數,墨色會出現自然的深淺變化,特別是寫行草書,這種自然的濃淡變化,也是現代人用墨汁和習慣於飽蘸墨水的人很難達到的境界。

此外,由於時間淺近,剛剛完成的偽作往往在紙上留有墨的麝香味,而老作品的麝香味多半都褪去,只有紙張特有的「霉香」。


主要鑒別手段——看書札內容

書信格式與落款習慣

細查之下,幾乎每個人的寫信方式都會有一定區別,一類人喜愛信件起首寒暄一番或寫收到來信如何欣喜,起首題「某兄大鑒、道鑒」等,末尾具名「某某頓首再拜」之類的客氣詞;另一類則喜歡單刀直入,直奔主題。

收藏名人手札不可不知的辨偽知識!

陳獨秀 致何遂信札

再如,一類人款式喜歡滿篇幅安排,如黃賓虹、趙之謙等;一類人講究上下錯落,甚至寥寥數語亦可成文,如齊白石、徐悲鴻等;更有如羅振玉等大學者喜愛整飭儒雅,滿紙書卷氣,儼然當作書法作品對待。

上款(授物者)

對於上款者,寫信人往往很少直呼其名,或落其表字而非姓名,或落其尊稱,或具以官銜,如稱毛澤東為「潤之」、「主席」,稱蔣介石為「委員長」、「校長」、「大總統」、「中正」等。正是這種隱晦的信息才是施展藏家眼力的時機,也直接決定了信札的附屬價值。

收藏名人手札不可不知的辨偽知識!

周恩來 有關黃河花園口決堤復建親筆簽名信

說話的情境、語氣

收藏名人信札,揣測書信者語氣是藏家無法繞開的環節,造假者可以模仿名人筆體、印章、款式,但對書信內容卻很難臆造,通過書信者的語氣與上下文的態度可以看出收信者地位的尊卑。比如蔣中正給陳誠、陳布雷等屬下的信札,再比如毛澤東給章士釗、郭沫若等的信箋,雖然開篇會用「xx兄」、「xx先生」、「xx老」,但讀到後文,用詞一般就不會那麼客氣,往往會有「宜從速辦理」等詞語。從這種稱謂的謙虛、儒雅與內容的語氣往往更容易體會作品的真偽。

收藏名人手札不可不知的辨偽知識!

郭沫若(1892-1978) 致宮維楨信札

錯字、別字、避諱字

如果我們鑒別的是一位晚清或民國時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文人書札,裡面出現不少錯別字,或者發現較多文字為新中國文字改革後才有的簡化字,不用問,必是贗品無疑。明清手札中,特別是翰林呈遞的文書、狀元帖等對避諱字更是十分在意。

原文作者:《名人手札收藏與辨偽》-藝君

原文來源:《收藏投資導刊》2016年10月刊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後世仿成化瓷,該如何甄別呢?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縹色玉纖纖——款式各異的清宮后妃繡鞋
“王玉”时期的精美玉器!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