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細菌誘導癌症發生的細節

細菌誘導癌症發生的細節

生物探索

編者按

「結腸中有兩類細菌,會促進慢性炎症,增加結腸癌的發生風險」——這是2月初分別發表在《Science》、《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上兩篇文章的最新結論。科學家們深入解析了「特定細菌誘導腫瘤發生」背後的機制,並找到了關鍵分子。

細菌誘導結腸癌發生的過程(圖片來源:Elizabeth Cook)

這兩篇文章都是Johns Hopkins Bloomberg-Kimmel研究所Cynthia Sears教授團隊的最新成果。他們在遺傳性結直腸癌患者結腸組織中發現了兩類細菌,並證實它們是推進癌症發生的主要「推手」。

具體而言,兩類細菌會侵入結腸的保護性黏液層,並相互「勾結」構建適合微生物生存的環境。這些入侵行為會引發慢性炎症以及DNA損傷。而且,細菌會刺激特定的免疫反應,進一步促進腫瘤的形成。

Science揭示:兩類增加癌症發生風險的細菌

圖片來源:Science(DOI: 10.1126/science.aah3648)

通常,大多數細菌無法通過腸道的保護性黏液層。然而,Cynthia Sears團隊早期的研究表明,至少一半的結腸癌患者(無遺傳傾向)都存在能夠入侵結腸粘液的特定細菌。而且,這些細菌會在結腸上皮細胞附近形成粘稠的生物膜(biofilms)。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細菌最終會刺激上皮細胞癌變。

大約5%的結腸癌患者由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引發,這一遺傳突變日積月累最終會導致上皮細胞發展成惡性腫瘤。為了研究細菌構建的生物膜與癌症發生之間的關係,Cynthia Sears團隊分析了來源於6名FAP患者的結腸組織。結果顯示,約70%的患者結腸表面都分布有片狀的生物膜。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探針鑒定細菌種類,發現生物膜主要由兩類細菌構成——脆弱擬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這一結果讓人意外,因為結腸中至少含有500種不同類型的細菌。

隨後,研究人員又分析了同樣來源於FAP患者的25份組織樣本,發現構成生物膜的一種主要細菌是脆弱擬桿菌的一個亞型,稱為ETBF,它會分泌一種毒素,引髮結腸炎症、促進癌症發生。

同時,大腸桿菌會分泌一種毒素——colibactin(由大腸桿菌基因組中「PKS」基因島序列編碼),它會損傷上皮細胞DNA。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這兩類細菌同時存在,才會增加腫瘤發生的風險。這表明,這兩種細菌之間有協同作用。


Cell Host & Microbe:細菌誘導癌症發生的機制

圖片來源:Cell Host & Microbe(DOI: https://doi.org/10.1016/j.chom.2018.01.007)

2009年,Cynthia Sears團隊曾在《Nature Medicine》期刊發表論文揭示,一種獨特的免疫反應(產生炎症蛋白IL-17)是ETBF細菌誘導腫瘤形成的關鍵。這類免疫反應與抗腫瘤免疫反應截然相反,它們會促進腫瘤形成。

為了證明IL-17蛋白對於細菌誘導腫瘤的作用,研究團隊敲除了小鼠編碼IL-17蛋白的基因,隨後將ETBF和大腸桿菌(PKS+E)植入小鼠結腸中。結果顯示,與表達IL-17蛋白的小鼠相比,突變型小鼠並沒有發生結腸癌。這表明,IL-17蛋白對於細菌誘導腫瘤至關重要。

另外,研究還表明,ETBF負責消化黏液層,促使大腸桿菌能夠大量入侵腸道粘膜,致使上皮細胞DNA突變增加,從而增加結腸癌的發生風險。具體反應如下:

首先,毒素會刺激結腸免疫細胞表達IL-17蛋白。這一炎症分子會直接作用於結腸上皮細胞,進一步激活參與炎症的一種蛋白複合物NFkappaB。

隨後,NFkappaB會反過來誘導結腸上皮細胞產生相應的信號分子,這些信號分子負責招募更多的免疫細胞聚集於結腸組織。這些免疫細胞參與炎症反應,且促進腫瘤的生長。

這一系列反應最終會增加結腸癌發生的概率。此外,研究人員證實,STAT3蛋白(在炎症、癌症中發揮作用)也是結腸癌發生的必要物質。

圖片來源:Cell Host & Microbe


研究意義

目前,結腸鏡檢測息肉是結腸癌診療的標準。常規的結腸癌篩查被建議10年一次。現在,這些結果提醒:攜帶有這兩類細菌的人應該接受更高頻率的癌症篩查。

如果進一步研究表明,生物膜發生於息肉之前,那麼未來針對生物膜的檢測或者特定細菌的分析,有望成為結腸癌早期篩查的有效手段。這兩項研究也為結腸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改變菌群結構、研製出針對蛋白毒素的藥物或者疫苗。

End

參考資料:1)Bacteria play critical role in driving colon cancers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癌症 的精彩文章:

2018年世界癌症日——我可以,我們都可以!
40歲就已經患上癌症的宋美齡,到底做了什麼,讓自己竟然活到了106歲?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