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美國人歡呼:「終於甩開了中國」
今晨,美國有大事發生。
北京時間2月7日凌晨,美國SpaceX公司旗下的新型火箭,也是現役運力最強火箭「獵鷹重型」發射成功。
「獵鷹重型」火箭發射圖(路透社)
這枚火箭有多厲害?有媒體評價說,它可以幫助人類奔向火星、重返月球。
短短几個小時之內,這隻美國「鷹」就躥升成為全球最熱的一大新聞。
在中國,「獵鷹重型」同時引發的還有反思和討論:「為什麼不是中國?」「我們要用多少年才能趕超美國?」
更有人說,作為一家美國民營公司,SpaceX在把人類與宇宙關係更推進一步的同時,也給所有中國人上了一課……
「最強火箭」轟動世界,美國網友歡呼:甩開中國
「世界上最強大的火箭。」
——打開SpaceX公司的官網,這樣一行大字赫然入目。今天看來,這是「重型獵鷹」當之無愧的稱號。
SpaceX公司官網截圖
美國時間2月6日,這枚號稱土星5號以來運力最強的火箭成功發射,立即給全球媒體投下一枚「重磅彈」。
美國宇航局官網(NASA)6日報道說,當地時間下午3時45分,「獵鷹重型」火箭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順利升空。
升空時,火箭上搭載著SpaceX公司旗下一輛特斯拉紅色敞篷跑車Roadster和一個坐在駕駛座上的假人模型。伴隨著戴維·鮑伊的經典歌曲《太空怪人》,這輛跑車將在太空中漂浮「數十億年」。
「獵鷹重型」火箭搭載了特斯拉的一款紅色跑車。(美聯社)
據悉,「獵鷹重型」火箭共有3枚一級火箭和27個引擎,發射時可產生約227萬公斤的推力。
英國BBC網站形容說,「獵鷹重型」的有效載荷,相當於將五輛倫敦雙層巴士「安裝」在太空中。
在報道中,許多外媒同時回憶了這枚火箭的起點:7年前,在華盛頓的一個會議室里,「獵鷹重型」的模型首次公開,當時只有一些記者,還有幾張空椅子見證了這一刻。
如今,它的發射成為了現實——儘管三枚火箭芯中的一枚沒有按照計劃被成功回收,但這毫不折損「獵鷹重型」帶給人類的強烈衝擊。
人們在火箭發射現場觀看實況。(路透社)
《華盛頓郵報》報道,SpaceX公司的老闆埃隆·馬斯克後來對記者說:「我曾想像過火箭在天空中爆炸的場面,但幸運的是,事情並沒有發生。」
「一手創立了特斯拉和SpaceX的、富有遠見的人」,在法新社的描述中,46歲的馬斯克用自己的火箭,將自己的一輛特斯拉電動車送上了太空,「且有一天可能向月球甚至火星運載物資」。
馬斯克資料圖
《日本時報》網站則關注了「獵鷹重型」在商業航天領域帶來的革新:「獵鷹重型」已經震撼了火箭發射市場,它的發射價格為每次9000萬美元,不到美國宇航局空間發射重型火箭進宇宙探險的估計成本的十分之一。SpaceX說,他們將繼續研製更大的火箭,最終目標是在火星上建造城市。
據美國科技網站The Verge報道,「獵鷹重型」的成功發射對美國國家安全部署也有重要意義,可將美國大型安全衛星送入軌道。
就在全球媒體關注「獵鷹重型」給人類航天帶來的革命時,美國網友則開始了另一場「狂歡」。
在社交媒體上,有美國網友掩飾不住興奮地慶祝:有了「獵鷹重型」,美國終於可以「打敗」中國。
美國前白宮與NASA聯絡人格里格·奧特利則在接受美國彭博社採訪時稱:「『獵鷹重型』讓美國遠遠超過了中國和俄羅斯。」
美國彭博社報道截圖
「獵鷹」太強大,中國落後至少10年?
「獵鷹重型」的首秀帶給美國人巨大喜悅的同時,也給中國人帶來一些思考。
有中國媒體這樣感慨:我國目前不僅沒有這種量級的火箭,且距離實現這一技術還需10年,甚至更久……
媒體報道截圖
媒體公開報道顯示,1年多前中國發射了目前國內最強的「長征5號」運載火箭,但相比之下,「長征5號」的運載能力連「獵鷹重型」的一半都達不到,這意味著,美國現在就可以憑藉「獵鷹重型」實現的載人登月,中國則要等到12年後的長征9號超級火箭才能實現。
那麼,中國與「獵鷹重型」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對此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某型號總體設計師秦瞳在接受小銳採訪時指出,「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確實與我們傳統上定義的「重型運載火箭」有一定差別:它的近地運載能力達到63.8噸,已經比現役世界上主流運載火箭翻了一倍還多。
SpaceX公司總部
「『獵鷹重型』運載火箭之所以發展的那麼快,是跟美國龐大的航天基礎分不開的。」秦瞳說。
據他介紹,美國的航天工業走的是「從大到小」的發展路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開展了「阿波羅」和「土星5號」的研製工作。這次「獵鷹重型」火箭所在的發射工位就是當年「土星5號」發射的工位,其成功也得益於當時留下的基礎設施和技術。
土星5號運載火箭
「主流運載火箭是根據國家需求來決定的,跟國家發展戰略有關係,不像SpaceX公司可以根據馬斯克的個人意志或構想就能夠實施。」秦瞳說。而根據美國《大西洋》雜誌網站報道,NASA目前正在製造自己的重型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它的載荷性能將大大超越「獵鷹重型」。
「無需妄自菲薄,相信未來不久中國會趕超」
在國內,「重型獵鷹」也引發了熱烈討論,不少網友紛紛為其「點贊」。
而更多網友將目光落在中國與之的差距上,並直言「中國還需努力。」
在秦瞳看來,網友們從自我要求的角度看到差距,這種反思非常必要。而「獵鷹重型」的發射,也給中國乃至全球航天界帶來啟發。
「最直接的啟發在於『獵鷹重型』使用的動力冗餘及助推捆綁冷分離等技術。其次在短短七年多時間裡,就完成了從概念論證到首飛的過程,也提醒我們論證過程當中要及時、及早地開展研製,縮短研製周期,盡量的把論證的成果轉化為真實的實驗飛行。」秦瞳說。
但他同時也強調,中國作為前期技術積累有限的發展中國家,沒有必要妄自菲薄。
「中國沒有誕生『獵鷹重型』有著多方面原因,最重要一點在於,我國的航天工業發展走的是『從小到大』的路徑,一步一步的發展,需要的技術積累時間比較長。而這種漸進式、系列化的發展也是國家規劃,與國家需求相互聯繫,息息相關。」秦瞳說。
他介紹,從中國國家層面,包括2016年發布的航天白皮書、未來30年航天路線圖,以及十九大關於航天強國發展的論述中,都提到了重型火箭的發展。重型運載火箭是航天強國的支撐,目前我國已經開展了關鍵技術的攻關以及深化論證工作,為未來重型運載火箭的發展積累經驗,打好基礎。
中國「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現場
秦瞳強調,民營航天技術公司在國內也有,這些商業公司主要面向客戶執行商業任務,同時也有自己的規劃。
「廣大網友也不要著急,重型運載火箭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實力,我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已經制定了逐步發展重型運載火箭的規劃,我相信未來不久,中國的重型運載火箭也會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秦瞳如是說。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也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加油打氣:


※俄媒批北約濫用網路武器:威力堪比核武 或引發全球動蕩
※「港獨」分子被取消香港議員補選資格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