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大學學習心得

北京大學學習心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017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參加了為期5天的培訓。聆聽北大教授講課,倍感榮幸。

記起一幅漫畫,畫了三個人,第一個人通過看別人的畫來了解世界,第二個人爬上牆頭看到了外面一層灰暗的世界,而第三個人登上梯子爬到了雲層之上,看到的是陽光普照的壯闊景象。本次去北大學習,就好像躍遷到了第三種境界。

北大是一座燈塔,也是一座思想之樓,聽北大教授講課,就是登思想的高樓,登樓的感覺如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所描述的那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北大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化繁為簡,把學術前沿的高深理論,相對完整地呈現出來。講者酣暢淋漓,聽者如痴如醉。

北大兼容並包,博大精深。北大教授都是飽學之士,學術泰斗。聽課是燒腦的過程,腦洞大開的同時,也有很多內容是無法一下子能理解和消化的,遑論內化和踐行。金庸的某部小說,有一門武功叫「吸星大法」,能把別人的內功直接吸收。本次去北京大學,好比是用「吸星大法」直接吸收北大教授的「內功」。九門課好比是九大門派,九位老師好比是九大掌門。幾十年的功力,九大門派的武功,全灌輸到體內,很難一下子駕馭,需要一個慢慢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如同老牛囫圇吞草,回來後慢慢反芻,這種反芻可能需要幾個月,也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而這種影響是終生的。

孔子五十而學易,韋編三絕,對於《周易》有一個評價:「潔凈精微,易之教也。」借用過來作為對北大培訓課程的評價,是最合適不過了。「潔凈」是在精神和心理層面說的,「精微」是在認識和思想層面說的。此次北大之行,無論是在精神層面還是在思想層面,觸動都很大,有一種打通任督二脈的通透感。其餘的顛覆感、震撼感、拔節感、拉伸感,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正如禪宗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九門課程,從人文和科學融合的角度,站在歷史的最遠處和時代最高處,追根溯源,正本清源,解答了經濟、社會、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北大教授是思考者、實踐者、開拓者、傳播者。他(她)們站得高,看得遠,認得清,他們身上那種「兼濟天下」的責任和擔當,對高素質人才的渴求,對新時代國家發展觀指導下的教育形勢的擔憂與期望,對國際科技競爭形勢下人才培養的急迫感和危機感,對錢學森之問的憂慮和思考,聽者能在講課的過程中感同身受。尤其是85歲高齡的王義遒教授站著講課3個半小時,其對教育的熱忱和對科學的信仰讓人動容。我們作為教育者,也應該以赤子之情懷和家國之責任來繼承和傳播留給我們的「金種子」,把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融入教育的過程中,培養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九位老師風格迥異,卻又共有北大特質。可以用六個詞來概括:「融合,創新,篤實,簡潔,通達,思辨」。

「融合」來源於北大「兼容並包」的傳統。不狹隘,不偏頗,不淺薄。九節課基本分為兩類,一是人文,一是科學。從課程設置上體現了融合性。王義遒教授是物理學家,是我國第一個原子鐘製造者,目前仍參與北斗導航的項目研究,他講的《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強調「科學呼喚人文,人文導引科學」。人文是科學的動力源,人文是科學的試金石,人文是科學的指路燈,人文是科學的方向盤。沒有人文的引導,科學雙刃劍就會表現為有害的一面。科學與人文在真善美方面是統一的。其它課程,如《神奇的納米世界》和《情感智能機器人》融合了物理、數學、生物、醫學等多個學科。學科融合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跨專業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將成為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中學教學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提倡文理兼修,其根源也如此。

「創新」,就是不拾人牙慧,不走尋常路,具有開創性,強調個性化和差別化。九位北大教授的講課思路都具有開創性。如歷史系泰斗閻步克教授的《戰國秦漢的法道儒》,從國家制度的角度看歷史,勾勒出清晰的歷史脈絡,讓聽者感受到不一樣的法儒道思想。張海霞教授的《青少年創新和創意教育》,更是直接研究創新教育,實踐創新教育。張教授以學者視角,在創新教育的認知體系、發達國家的創新教育、適合中國國情的創新教育、實際的創新教育案例四個方面,系統、深刻地介紹了創新教育的現狀。結合親身經歷,張教授釐清了關於創新的模糊甚至錯誤的觀點,她認為,「創新是人人都具備的能力,不是只有少數人的專利」,「沒有不創新的行業,只有不創新的人」。提到。目前中國教育強調「贏在起跑線上」,而德國教育卻堅持「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中國與德國的創新能力相差甚遠。這一點,發人深省。目前應試教育的問題有四個:形成標準答案思想,缺乏自信和創新意識,推卸責任和逃避,文理分科導致局限。針對以上四個問題,張教授提出了相應對策:教育要看到每個可能的閃光點,要經常表揚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除了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還要明白「成功是成功之母」的道理,特別要學會表達和協作。

張教授還指出,要在每個孩子心中播撒創新的種子,優化創新者的基因。觀察,體驗生活,激發興趣;提問,學會思考,習慣挑戰;聯繫,破除局限,啟迪思維;交流,激發靈感,開拓視野;實踐、執行到位,樹立自信。「堅持不懈的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進步的源動力是人們心中不能抑制的夢想」。

「篤實」「簡潔」「通達」「思辨」是我對九位授課教師特質的概括。

「篤實」體現為兩點,一是理論支撐,二是實證精神。每一位教授的講課任性而不隨意,邏輯嚴密,層次清晰,語言精鍊,所說的每一個觀點,都有來源,或是引用學術權威的話,或是親身實踐而來,論證有力,論據真實可靠。反思自身教學,有多少未經證實的淺薄之見,有多少沒有來歷的空頭論斷,不加審辨,就隨口隨意地傳給了學生,還自以為「有新意」。有時候想,學生思維不嚴密、觀點偏頗等毛病,難道沒有老師的一份「功勞」嗎?這提示每一名教育者,要對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負責,嚴謹篤實,才能體現出教育的正面影響力。

「簡潔」,體現為高屋建瓴式的學術視角,和簡明扼要的邏輯框架。歷史教授閻步克,用一張圖,就概括了從戰國到東漢的歷史,三個小時的課,緊緊圍繞這一張圖而進行。綱舉目張,層次清楚。其他幾位教授也如此。基本上在第一張幻燈片里,能把整節課的環節展示出來,介紹各環節之間的關係。這需要高度概括的能力,整合資源,挖掘素材,精心設計,避免了瑣碎和割裂。當然,還需要極強的學術研究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駕馭能力。要做到這些,非下一番功夫不可,正如蘇軾所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通達」,指的是講課內容的系統性和廣博性。北大量子電子研究所所長陳徐宗教授講授《從量子物理到量子技術》。原以為這麼高精尖的科學,一定會有理解障礙。三個小時的課,儘管裡面講到了很多物理學的複雜公式,但是,聽得很流暢,沒有跨學科的阻隔感。細細想來,是陳教授精心設計的結果。牛頓三稜鏡實驗沒有解決的問題,是量子物理學發展的源頭,也是整節課的線索,貫穿始終。隨著科學的發展,一個又一個問題得到解決,一個又一個新問題又產生了,隨著問題的解決,研究的深入,量子物理學蓬勃發展起來,誕生了許多物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樣,整個量子物理的發展體系被清晰地勾勒出來了。從物理髮展史的角度來介入,讓人感受到了物理學科背後的人文情懷,對物理學產生濃濃的興趣。這種通達感,也是其他幾位北大教授的特點。中學課堂每節課只有40分鐘,很難展開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學生如果不能對於某個學科進行整體感知,就不會有完整印象,很難產生學科興趣。而平時課與課的推進過程往往是局部鏈接,難以找到學科體系的坐標位置,這正是中學課堂的問題所在,也是許多中學生學科思維欠缺的原因之一。

「思辨」,是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獨立的前提。不盲從,保持思想的覺醒,凡事追求根本,思維具有高度的批判性、準確性和嚴密性。這種學術操守和學術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並落實到教學工作中去。

以上只是粗淺認識,還需進一步反思、總結並完善。到北大,還學到了一種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風骨,不苟且,不湊合,凡事追求最精、最優、最好。

一次培訓,終生受益。是以為記。

丁酉年冬月寫於河北正定中學香桐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強人強語 的精彩文章:

TAG:強人強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