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漫談丨古人也有「春運」

漫談丨古人也有「春運」

漫談丨古人也有「春運」

小年已到,春節臨近,又一場全球規模最大、最集中的人口流動拉開序幕。可是你想過嗎,古代在春運期間公務人員和務工人員回家有多困難,今日我們不妨看看古人的春運,看看古人春運期間是怎樣回家過年的。

春運的起源

我國古代的春運最早起始於周朝。因為周朝時就已經出現了現代春節的雛形,古代的「春運」也就隨之應運而生。不過那時的春運,因為交通工具以及道路的限制比現在要困難。然而,由於封建時代有「父母在,不遠遊」等思想因素的限制,人口流動的數量並不大,距離也不太遠。其次,與今天不同的是,古代春運主體並非「外出務工人員」,而是公務人士和商人。對於那些外出的謀生者、經商人士,他們只能自行解決,唯一的辦法就是早早動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誤了回家的時間。

古代的「大巴」

「回家難」的背後其實是「行路難」,也就是道路交通不便。因此,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不忘修路。殷商時代便十分重視道路交通的建設,在安陽殷墟考古中就發現了大量車馬坑。到了秦代,中國的陸路交通水平突飛猛進,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修建了四通八達的全國性公路網,這給「春運」提供了便捷。除了馳道,秦時還有直道、軌路等。這裡所說的軌路,便是當時的「高鐵」。當然,那時的軌道非鐵軌,而是用硬木做的,下墊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與現代鐵路基本沒有什麼區別。馬車行駛在上面,速度非常快。

在古代,春運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力和畜力。

中國最早的人力車是輦,輦就是轎子的前身,之後又有痴車、獨輪車、雞公車、黃包車、三輪車等。而長途運輸特別是物流則主要靠畜力車,它就是中國古代的「大巴」。有馬車、驢車、騾車、牛車等,其中馬車是古代春運最主要的工具。

普通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有轏車、輜車等。轏車是一種輕便車,結構簡單,車體材料檔次也低。輜車則是大貨車,送人時則變成了大客車。而政府官員和有錢人乘坐的是安車,安車相當於現在的高級小轎車。而皇帝乘坐的是轀車,轀車相當於現代豪華房車,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因此,古代人春運回家,一般能坐轏車就很不錯了,大多數人只能靠兩條腿或牲畜代步,實現「回家過年」的心愿。

古代春運也收費

為保證節日期間運輸暢通順利,中國古代有官辦、商辦、民營三類交通體系,但不論哪一種都是要收費的。不像現在,節假日免收過路費,古代恰恰相反,節假日時客運和物流費用會比平時貴一些,但相對來說比較穩定。

以唐開元年間為例,當時相當於現在基層股級幹部的九品官,一月工資為3817文,日收入約127文。兩個人抬著100斤的東西走50公里,每人可以得50文,以每天走25公里來說,日收入25文,這在當時可買2斗米(約25斤),所以當時的運費並不高。如果走水路則更便宜,因此坐船回家是古人春運的首選。


本文原載於《大連日報》,圖

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古人的浪漫冬天:煮雪烹茶,聽雪敲竹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