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機器人的世界

機器人的世界

Deep-Sci:"-sci-"源自拉丁語的"scientia"(知識)

小科

物語

+

它可以讓自己消失於無形並神奇地根據需求進行自組織——雖然容易被忽視,但卻有著病毒一樣不容小覷的力量。

窗外風雪再大

也有我陪伴著你

全文字數:3042

閱讀時間:5分鐘

GIF

它的時刻終又來臨,什麼樣的巨獸緩緩地,走向伯利恆去投胎?

——葉芝,William Yeats,愛爾蘭詩人、劇作家

人類喜歡類比。人們傾向於認為,大部分人工智慧系統和特殊的機器人類似於人類的大腦和肌肉。雖然可以理解,但是這樣的想法卻是很危險的。

長期以來,人工智慧領域一直在利用我們對於人格化對象(看起來像我們或者行為像我們)的自然喜好,因為它們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或吸引投資。

但同時這樣的對象也會誤導人們,讓人們相信機器比它們實際上更像我們,並進一步假設它們有理解能力並會遵守我們的社會習俗。

如果我們對於這些系統是如何工作的沒有深入理解的話,如果我們只拿人類作為可用範例來解讀結果的話,那麼我們非常有可能會把人工智慧視為像人一樣的存在。

但是,它們不是人。

這種廉價的擬人化設定對於人工智慧領域來說是一場災難。就像把互聯網稱為「網路空間」一樣,這個稱呼暗示著互聯網是一個和我們的法律法規相分割的領域,這種意識混淆了公眾的理解,也因此阻礙了重要的政策議題和討論。

所以當外表像人的機械附件開始在工廠車間工作的時候,人們就很容易會期望這些機器人的行為能和人類的社會約束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不會隨意打人。

可是問題在於,這些早期的機器人通常只會重複死記硬背的預定動作,如果你擋住了它的去路,那麼你很有可能會被衝撞,甚至更糟糕。

所以,標準的操作是在機器人所在區域周圍的地板上貼上亮色膠條,指示出「殺戮地帶」,在這個區域中,你不能在沒有特殊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冒險行動。

不過,機器人正在自我進化。

工業機器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已經進步了很多,但是這些進步主要體現在對於機器人控制的精準性、機器人的力量和持久性,以及縮減的重量和成本上。

一直以來,對於人類來說,規則是:你必須適應機器人的需求,因為它不會順從你的需求。

人們通常都會說,「機器/子彈不長眼」,那麼如何才能夠使得機器看見、聽見?這取決於四種先進技術的匯聚,分別是計算能力的巨大提升、機器學習技術的進步、機器人工業設計的改良,而真正的突破則來自機器感知領域。

這四種科技的強大組合即將改變世界。

同樣,這一次我們也缺少足夠的參照點來準確理解這種技術,但是要找到一個好的起點還是很容易的。

今天的預編程、重複性機械設備就是未來機器人的原始先驅,未來的機器人可以看到、聽見、做計劃,還能根據混亂而複雜的真實世界來調整自己。

簡單來說,這些就是能夠完全獨立完成很多任務的機器人,而這些任務現在都需要由人手動來完成。

要完成任何給定任務都需要一些資源和能力。這些資源都可以被粗略地分為四類:能源(工作的能力)、意識(感覺環境中相關形勢的能力)、推理(規劃並調整計劃的能力)以及手段(真正完成某件事的能力,比如用手撿起東西)。

在機器人世界,原則上說,這裡面的任何資源都不必放在同一地點。只是在實踐中,組合在一起更有用。

現在人類社會當中早已「潛伏」著成千上萬的機器人,就是各類聯通的系統。只是這些系統沒有理由非要具備行業中所說的「區域性」。

也就是說,它們不用局限地存在於或作業於特定的一大片連續的物理空間。換句話說,它們也不能稱為傳統意義上的機器人。

幾百萬年來,生物從來沒有脫離過區域性約束。人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由於生物自身無法遠程傳遞或發射能量(根據當今人類對自我的認知程度來說),所有的身體部件都需要貼近彼此。

你的身體由細胞組成,細胞利用生物化學和電脈衝通過各種各樣的導管和神經相連。所以你的眼睛(意識)之所以離大腦(推理)很近是有很好的設計理由的,同時你的腳處在腿(手段)的末端。更不用說,你需要一個為所有這些資源提供動力的引擎,從食物(能量)中提取資源。

但是,大約一百多年前,經過上百萬年的進化之後,一件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通過人類,生命突然發展出可以脫離區域性約束的方法。

伽利爾摩·馬可尼知道了如何利用電磁輻射(經常被稱為無線電波)在沒有明顯物理連接的情況下遠距離傳遞即時信息。托馬斯·愛迪生明白了如何能通過電線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用電的形式移動能量。

至今我們仍然在試圖弄明白這一切最終都意味著什麼。從整個電氣工程、電子學、無線電、電視、互聯網、計算機,以及到目前為止的人工智慧的歷史上看,我們僅僅是在為這些新發現的現象探索利用之法,而這些發明也僅僅是人類最初笨拙的嘗試。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像生物進化的緩慢過程一樣,我們並不是能夠利用這些現象的最好角色,而機器是。

自出生以來,我們就通過將世界解析成物體來理解世界,我們會區分有生命的和沒有生命的,並對與自己相似的東西存在特殊的好感。

人類很多最高等的社會直覺,比如愛與同情,都可以被理解為自然對我們的鼓勵,希望我們能以更加廣闊的視角看世界,而不僅僅局限於眼前利益。如果你關心的只是下一頓飯在哪裡,那麼為什麼不去咬給你餵食的那隻手呢?

當關係到你眼下生死存亡的事物觸手可及,並且有明確的物理界限的時候,把周圍的事物看作一系列物品是一種整理自我世界的好辦法。

但是對人類來說,要想理解看不見、快速移動或者擴散的事物則難得多,比如輻射雲或者你在互聯網上的聲譽。我們甚至沒有合適的辭彙和句子來形容和討論即將發生的科技變革。

我們的高速公路要了很多動物的命,因為它們都沒有探知到兩噸重的金屬威脅從路上呼嘯而過。而如今,我們在所謂的信息高速公路上,也面臨著斃命的危險。

那機器人呢?它們感受世界的方式又有什麼不同?它們身上沒必要非得長著眼睛和耳朵。與之相反,它們更加需要的是在相關環境中遍布的感測器網路。

有一天當你走在一片原始荒原時,幸運的你可能並沒有注意到你眼前有一個巨大的網路、大量的自組織和協作設備正在維護這個環境,同時也在照看你(或者監視你),就像你在參觀迪士尼樂園時那樣。

最終,很多領域只剩下對信息的操縱,比如金融系統、教育機構以及娛樂媒體。

而完成必要工作所需的能量、意識、推理以及手段可能都能在電子領域中找到,完全不受空間限制。

需要的數據可能即刻就能從世界各地搜羅到,任務可以隨意轉移,只需要在最方便的地方行動就可以了,比如,找個正在營業的證券交易所。

可能當我們認為機器人是物體,而程序只是一系列寫出的指令時,它們其實只是相同現象的不同表現:用電能來完成工作和處理信息。

我們雖然還不習慣於理解和體驗這種正在起作用的新魔法,但是我們卻正在被它們所影響。

社會趨勢正在發生著劇變:未來更像過去。科技將傾向於聯合化和簡單化。當生物在不斷生根發芽的「生命之樹」上增殖和分化時,相對應的機械「生命」卻反其道而行之。

我們的生活也許會更加複雜,但因為我們身邊出現了由無形的科技低調掌控的各種全能而多變的設備,生活會比今天看起來更簡單。未來,看起來會比你想像中的更像過去。

亞馬遜通過把常用功能聚合成一個統一的系統,取代了從書店到鞋店的一切;谷歌把圖書館、報紙以及企業名錄,匯聚到一個組織化的綜合體下;Facebook則把明信片、照片分享、邀請函、感謝信、溫馨提示以及慶賀等全部無縫地融入到一幅完整的社會圖景中。

我們的大腦只能注意到可以看得見的危險,但是不可見的事物可能同樣危險。科技在發展的道路上有些自相矛盾,同時進行著增殖和合併,而且我們並不適合研究結果,更不用說預測未來了。

靈活的機器人系統,有獨立行動能力;分布廣泛,能夠跨越物理和電子領域;並且在超乎尋常的距離內以超越人類的速度交流著。

它可以讓自己消失於無形並神奇地根據需求進行自組織——雖然容易被忽視,但卻有著病毒一樣不容小覷的力量。

用葉芝的話說:「它的時刻終又來臨,什麼樣的巨獸緩緩地,走向伯利恆去投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Sci 的精彩文章:

無可動搖的靈魂
如何接近人工智慧

TAG:DeepS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