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設計如何讓城中村問題浮出水面

看設計如何讓城中村問題浮出水面

2017年12日15日,第七屆深港雙城雙年展在深圳南頭古城舉辦。這個主題為「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的深雙展邀請了來自全球超過25個國家的兩百多位參展人參加,希望通過融合建築、藝術和設計作品,探討和反思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發展模式,並嘗試描繪未來城市的願景。

作為以「城市/城市化」為固定主題的雙年展,它關注當下與每一個人休戚相關的城市議題。選擇南頭古城作為主展場,是希望以「城市策展」的方式為南頭古城描繪全新的圖景——一個面向世界和未來的「共生」範例,並且為南頭古城再生和城中村改造提供一次另類實驗的契機,成為改善城市空間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的一項長期計劃。

通過此次展覽,城中村的問題再次暴露在我們的視野中,政府、設計師、居民都開始關注並通過各自的力量去改變城市未來的面貌。

南頭古城:藝術的介入與造城

南頭古城,對於深圳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它是歷史故城與當代城中村的異質同體與共生,隨著深圳城市化的加劇,古城不斷消退,村莊不斷膨脹,最終形成城市包圍村莊,而村莊又包含古城的環環相扣。可以說,南頭古城展示了從清代到當下城中村演變的完整空間樣本。

藉助雙年展的契機,設計師們在「城市共生」的基礎上,通過「七日煥新計劃」,以「喚醒古城、換新業態、煥發新生」為主題,對有特色且在古城經營10年以上的老字號進行不同程度的店面改造升級,為古城帶來「更新生活」的示範,讓原本狹小破舊的老店注入文化藝術的元素,通過「潤物細無聲」的變化,輻射和帶動整個古城業態的調整。

城中村改造還把本地居民日常生活與市民的周末遊玩結合在一起,藝術作品遍布南頭古城的大街小巷和住宅廠房,似乎想通過藝術作品和活動的介入把城市的變化展示出來,藉此探尋一種「和而不同」的城市模式,挖掘人們對城中村、城市與公共空間的重新思考。

Boa Mistura 是建築師、設計師和藝術家組成的五人壁畫天團,他們遊走於世界的貧民窟中,用色彩改造空間。他們在南頭古城內的舊廠房建築的外立面進行創作,以中國故事為起點,尋找傳統與發展間的「平衡」。

荷蘭前衛建築師團隊MVRDV+智慧研究所(The Why Factory)以五顏六色的WEGO裝置為未來垂直城市生活寫下寓言。MVRDV建築師Winy Maas希望通過WEGO裝置用極限的居住尺度來探索未來城市生活的可能,並進行試驗,在這樣的情況下,去思考警察和消防員會怎麼做、空間里的角度和尺寸要如何設置可以保證居住者不會受傷。

未來,南頭古城還將作為設計小鎮重點打造,南頭古城將成為一個以深圳本土、原創為主題,集合創意設計、特色商業等多種元素的設計小鎮品牌,並通過整合設計之都的設計創意資源,以創意設計產業振興南頭古城。

城中村在繁華城市中面臨的現實性問題

深圳南頭古村通過對城中村研究不斷深入,多角度探討城中村在城市與社會結構中的重要角色。然而,在中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城中村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城市,許多現實性問題還有待我們去探索和解決。

▲鄭州城中村

「城中村」是指農村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由於一些村莊耕地被徵用,農民轉為居民後仍居住在原村落,宅基地被城市包圍後形成的城市中的農村聚落,亦稱為「都市裡的村莊」。城中村身處城市之中,是一個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但由於滯後於時代發展,遊離於現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城中村形成了獨特的地位和現象,成為了城市的一塊「夾縫地」。

▲西安城中村

▲廣州城中村

▲浙江城中村

就連我們的首都北京,也約有兩百個城中村。2017年11月18日,北京大興區西紅門鎮新建村聚福緣公寓發生火災,19人遇難,8人受傷。在火災發生兩天之後,北京市安全生產委員會下發了《北京市安全生產委員會關於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的通知》,從11月20日開始,市安委會以城鄉結合部為核心,清查整治倉儲物流、汽配城、批發市場等。隨著調查的開展,也讓越來越多的城中村問題暴露出來,「城中村」已成為城市公共安全隱患的突出地區。

「城中村」問題諸多

(1)人口雜亂,「城中村」 由村民、市民和流動人口混合構成,流動人口成為主要犯罪群體,治安形勢嚴峻。

(2)城市規劃滯後,違法違章建築相當集中,「一線天」、「握手樓」、「貼面樓」 風景獨特。由於房屋密度高、採光通風條件差,村民居住環境差。

(3)基礎設施不完善,衛生條件太差。各種管線雜亂無章,排水排污不暢,垃圾成災。街巷狹窄擁擠,存在嚴重消防隱患。

(4)土地使用存在諸多問題,宅基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相互交織,非法出租、轉讓、倒賣、管理混亂等。城中村不僅影響城市的美觀,也阻礙城市化進程,制約著城市的發展,已成為困擾許多城市發展的「痼疾」。

然而,即使城中村存在著諸多問題,但它對於城市的發展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城中村是一種「廉價城市空間」,它的成本(包括內部物價、公共服務、住房供給的成本)要比其他城市土地低很多。作為城市中的低成本空間,為城市裡低收入者提供了一定的空間,成為銜接農村(或小城市)和城市的踏板。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讓城中村消失在城市中,而是應該讓它更好地融入城市中。

國外城中村改造案例:壽町貧民區

城中村問題不光是中國面臨的問題,在任何國家、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這都是難以避免的難題。作為設計師來說,在這個問題的研究上,又該如何進行思考和探究呢?

▲「Doya」通常有40年以上房齡,高度不超過6層

在日本,「Doya」是指廉價的簡易住所,「Doya」大量集中的地區,即貧民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阪的釜崎、東京的山谷以及橫濱的壽町。居住在壽町的居民,80%為低保對象,半數以上為超過60歲的高齡者。失業者、婚姻破裂者、付不起房租而無家可歸者、刑滿釋放後走投無路者,不同的群體聚集在這裡,他們既不用出示身份證明,準備定金、押金,也無需保人就可租到廉價的住處。

橫濱旅社村

▲YHV背包客棧給陳舊的街巷帶來了生機

由建築師岡部友彥負責的的「橫濱旅社村」(YOKOHAMA HOSTEL VILLAGE(YHV))項目,將壽町空置的簡易住宅改造成便於交流、價位低廉的旅社,成功吸引了背包客、參會大學生、藝術家、公務差旅者以及考生的關注。觀光旅遊業的發展給壽町帶來了新的人流,提高了街區活力,也給地區居民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壽町旅館

壽町另類網路

「壽町另類網路」(Kotobuki Alternative Network)這個民間團體由公務員、藝術家、建築師以及社會學者組成,他們把壽町南雲二號樓宇改造成藝術家可以居住和進行創作的文化場所,通過舉辦各類藝術沙龍,鼓勵藝術家融入街區生活。藝術家的到來以及藝術節的舉辦,有助於壽町打開對外封閉的大門,讓人們體驗過去難以接觸的另類文化。

▲BankART Studio將棄置不用的碼頭和郵船倉庫轉變為大型藝術地標

壽町貧民區的改造方式為:「橫濱旅社村」+「壽町另類網路」=「旅館」+「藝術」。以「修舊如舊」取代「推倒重建」。壽町貧民窟治理的基本經驗是,周邊都市的國際化成為壽町變化的契機,民間社團和藝術家的成功介入使貧民區向周邊社會開放和融入,逐步改善和提升地區形象。橫濱壽町作為新的觀光旅遊地受到了高度評價,成為日本貧民窟升級的成功案例。

▲繁華背後——遠處可見的是城市CBD,眼前是城中村

在未來中國城市城中村改造發展道路中,如何通過設計的介入創造出新的公共領域以及各種改進的可能性。設計的介入已經成為一種喚起人們對城中村、對城市與公共空間重新思考的新方式。

作為設計師來說,如何通過藝術的介入將城中村生活空間重新定義和激活,真實地改變城市未來面貌?如何通過藝術行為呼喚多元化、包容、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態系統,尋求城市文化、社會、空間多層面的共生?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不斷思考的。

文章參考:設計癖、Design 360°、百度百科、城市共生官網

責任編輯:楊倩

文章校對:王孟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傳大設計 的精彩文章:

德克·萬德倫:我是個設計師,不是個藝術家

TAG:中傳大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