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撣塵掃房 年畫 春聯 爆竹 拜年 這些春節習俗咋來的

撣塵掃房 年畫 春聯 爆竹 拜年 這些春節習俗咋來的

中國民間過了臘月二十三小年,就進入了過大年節奏。

說起來,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就是「過年」,而且許多歷史悠久的迎年、過年習俗被一代一代人傳承下來,即使是在城裡住上高樓,過起了現代生活,這些習俗人們還是不肯丟掉。諸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拜年(磕頭),散壓歲錢等,樣樣樂此不疲。

撣塵掃房 年畫 春聯 爆竹 拜年 這些春節習俗咋來的

藉助史料,看看幾項過年習俗的由來:

掃塵有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一次衛生打掃。家中的衣被用具,也要洗刷一新。做到乾乾淨淨、亮亮堂堂迎新春。

門畫古稱「門神畫」,其最早的名稱叫「門畫」據《山海經》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龍體欠安,夢裡常聽到鬼哭神嚎等恐怖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瓊、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侍衛,結果李世民安然入睡,宮中自此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將軍如此守衛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在東漢蔡邕《獨斷》中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習俗,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現今較出名的年畫則是天津的「楊柳青」。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用桃木製成的。上面刻著滅魔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應是中國最早的春聯。

撣塵掃房 年畫 春聯 爆竹 拜年 這些春節習俗咋來的

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面世,應在明朝。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春聯情有獨鍾,建都南京後,他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廣泛推廣,沿襲成最受人們熱衷的喜慶形式。過大年貼春聯,使神州大地到處是紅彤彤的景色。

爆竹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在南梁人宗懍撰寫的《荊夢歲時記》里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從辟山妖惡鬼。」古時放爆竹,據傳是把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節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隋唐和宋代,才有了用火藥製成的鞭炮。

撣塵掃房 年畫 春聯 爆竹 拜年 這些春節習俗咋來的

現代的煙花爆竹早已成了產業,除了過年燃放,在其他重要節慶活動以及民間婚嫁時也大都燃放。煙花爆竹在給人們帶來喜慶氣氛的同時,也產生了危險及污染副作用,因此,在許多地方開始被限制燃放。

拜年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初流行於明朝京都。那時每到過年期間,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

到了清代,開始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就是把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如今在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正常禮儀。親朋好友同學同事,春節時一般都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在北方一些鄉村,還保留大年初一早餐後,人們開始相互走訪到彼此家中拜年習俗。見面時多以「過年好」、「恭喜發財」、「新年快樂」之語祝賀。受拜之家一般以茶點熱情招待。初二開始,至親密友間輪流賀年,主人家會擺豐盛酒席答謝。

撣塵掃房 年畫 春聯 爆竹 拜年 這些春節習俗咋來的

我國漢族和其他許多少數民族都把農曆春節視為「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日子。年復一年,堅持用傳統與現代文明結合的各種方式歡度春節。每當除夕之夜零點新年鐘聲敲響時,全國城鄉便立即鞭炮齊鳴,禮花滿天,神州大地,一片歡騰,喜慶氣氛一直要延續數日。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心春秋 的精彩文章:

首場直奉大戰 張景惠吳俊升戰中戰後不同表現 讓張作霖大出所料
有美貌有個性有脾氣 留戀舊情 張作霖三夫人如此結局

TAG:掌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