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食魚知味:澄海人的食魚經

食魚知味:澄海人的食魚經

食魚知味:澄海人的食魚經

澄海近海,有漫長的海岸線,清康熙初年遷界禁海,朝廷規定沿海內遷五十里,澄海曾因為地勢狹長,全境離海最遠也不足五十里而被朝廷撤銷建制。這說明澄海因海而設,因海而興,澄海人的日常生活自然離不開海產品。澄海民間也有「無魚不成宴」之說,婚宴壽宴少不了清蒸魚的身影;家庭時節祭拜祖先,米飯、豆乾香腐、魚、豬肉這四樣是最基本的祭品;亡靈做七的「五碗頭」也必須有一碗是一尾「有術」的尖頭魚。 唐詩有云: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在日常生活中,澄海人根據節候的不同, 也形成了自己的「食魚經」。

成魚鰭。成魚澄海民間稱為「轎埠魚」。是因為這種海魚腥味特別重,價格便宜,舊社會只有扛轎的轎夫經常買來吃,所以稱為「轎埠魚」。成魚的形狀與鯰魚差不多,只是顏色藍黑一些。民間傳說,雌性成魚把卵產在雄性成魚的嘴裡,雄性成魚用嘴完成對魚卵的保護和孵化的工作。澄海人認為成魚身上最好吃的部位是它的鰭。

(斗鯧)

(金鯧)

(烏鯧)

(斧頭鯧)

(淡水鯧)

(澄海人叫月ba鯽,也是鯧魚的一種)

鯧魚鼻。潮汕有俗語:愛食好魚白腹鯧,愛娶雅畝蘇六娘。鯧魚有多個種類,澄海常見有白腹鯧、斗鯧、金鯧、烏鯧、斧頭鯧、淡水鯧等,還有澄海人叫做「巴鯽」的魚,也是鯧魚的一種。無論什麼品種的鯧魚,它的鼻尖有一塊三角形的脆骨最好吃,嚼起來還有一股香味的膠質流出來。

鯉鮕喉。鯉魚是潮汕最常見也最易養的塘魚。也因腥味較重而為不少人嫌棄。鯉魚不必刮魚鱗就可以整條去煎炸燜,比較小的鯉魚澄海人除了整條煎一下再用酸菜葉醬油去炣(「炣」字讀第8聲)之外,大條的切塊燜青蒜,也是比較常見的做法。江浙淮揚菜喜歡做成「糖醋鯉魚」。最著名的故事是宋高宗建都臨安之後有一天游西湖,在湖上碰到做菜的漁婦宋五嫂,為他做了一道糖醋鯉魚,宋高宗吃出了舊都開封的原味,感慨萬千。一問之下,才知宋五嫂原在舊都開封開食肆,北宋滅亡後隨宋室南遷。後來宋高宗把糖醋鯉魚命名為「宋五嫂鯉魚」。澄海人喜歡吃鯉魚的咽喉部位。

草魚頭。草魚以前在澄海民間的地位很高,是四大家魚之首。無論「三牲」還是「五牲」,草魚都是首選的用魚。澄海人最喜歡野生溪草,其次是「烏鱗草」,最後才是池塘養的草魚。近年又從珠三角引進一種脆肉的草魚,澄海人稱為「酥草」,其實那已經是與草魚略有差別,從魚苗開始就餵養蠶豆長大的,稱為「鯇魚」了。草魚的頭富含膠質,肥而不膩,過去生產隊每當一項工作完成最後一頓飯,稱為「食完工」,草魚頭煮白菜,肯定是固定的菜式。

(馬膠魚)

(五筍)

鯧魚,馬膠,五筍,紅衫。這是澄海民間對好魚的排序。這種排列順序是解放前物流相對不發達的時代的產物,因為這四種魚都是潮汕近海出產的魚類。品質比這些魚更好的石斑、鰵魚等都沒在其中。抑或當時人們的口味和現在不同,石斑魚這種現在經濟價值較高的魚可能還不入法眼呢!就像幾十年前鮑魚還沒有出名時澄海人叫做「九孔螺」,在近海灘涂小溝里爬來爬去也沒人去抓一樣。

(胼魚)

(比目魚)

(多寶魚)

三四食毛刺,五六食貼地。農曆三四月,適合食用澄海人稱為胼魚(「胼」字讀「聘1」),薄只,杉3魚,赤鼻等體薄而又生毛刺的海魚。這類魚腥味重,且全身布滿毛刺,所以經濟價值不高,但到了三四月最當季,在鍋里煎到金黃色,有黃色魚油滲出,所有毛刺都炸酥了,然後整條魚可以醮著豆醬連骨咀嚼,很香。也可以煎後和蘿蔔一起燉湯。「貼地」指的是狗舌魚、比目魚(鰈脯)、多寶魚等緊貼海底地面的魚類,在五六月份最當季。

三頓所食白米飯,所配「猴鱸」鎮中圈。清末澄海有民謠《阿弟免用愁》:阿弟你免用愁,阿兄帶你上庵埠,庵埠錢銀尚易賺,三頓所食白米飯,所配「猴鱸」鎮中圈。這首民謠所說的猴鱸,筆者沒有見過,但見過和吃過澄海人叫做「猴魚」的一種魚,頭大骨硬,但魚肉很幼嫩,煮芹菜猴魚湯或者用來半煎煮,都很好吃。

(烏魚)

(白鱸)

(青鱸)

凊烏熱鱸。澄海口語把冬天稱為「凊天時」(讀「沁天時」),把夏天稱為「熱天時」。這句話說明冬天烏魚當季,夏天鱸魚當季。從三四月開始,桂花鱸、青鱸、三線鱸、白鱸、旱米鱸相繼上市,鱸魚腥味不重,但相對味淡,一般用來清蒸後淋上蔥油醬油,但清蒸醬瓜豆豉更能提味。(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按二維碼,關注「新神奇老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神奇老師 的精彩文章:

各種紅木料在潮汕地區日常器物的使用

TAG:新神奇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