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如果孩子的問題靠打罵就能解決,還要父母做什麼?

如果孩子的問題靠打罵就能解決,還要父母做什麼?

身為父母,我們都曾忍不住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動手打罵,我們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但我們並不清楚,自己以愛孩子之名,借為孩子好之由,做了多少傷害孩子的事情。

作者:趙欣Ella

如果孩子的問題靠打罵就能解決,還要父母做什麼?


在一次父母讀書會上,有位媽媽跟我分享了她跟孩子的相處模式:

當孩子出現了一些問題行為的時候,先是和風細雨,媽媽好言相勸;

孩子行為不改,然後暴風驟雨,媽媽大聲呵斥、恐嚇打罵;

孩子小心改正,啜泣收場,媽媽內疚後悔,於是道歉和好;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呢?

每次都要告誡自己下次一定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但下次下下次,還是重蹈自己的覆轍,這樣下去的後果你想過嗎?

想要改變,先來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了解:打罵和懲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很多教育理念都做了大量研究,體罰會使孩子更具攻擊性,更具有反社會的傾向,長大後更可能蹲監獄,或者產生嚴重的情緒問題;另一類懲罰的殺傷力堪比體罰,包括羞辱、斥責、挖苦和威脅,這些手段所造成的心理傷害比肉體上的傷口更難癒合。

我們懲罰孩子,或者對孩子打罵說教,初衷是希望孩子記住教訓,為自己的行為吃點苦頭,長點教訓,我們認為只有這樣,孩子的行為才能改正。

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說,我們從哪裡來的瘋狂想法,想讓孩子變的更好,必須先讓他們感覺更糟糕!身為父母,我們並不清楚自己以愛孩子之名,借為孩子好之由,做了多少傷害孩子的事情。

如果孩子的問題靠打罵就能解決,還要父母做什麼?


剖析:我們會在何種情況下懲罰孩子?

試著回想,你最近對著孩子大發雷霆的時刻,閉上眼睛想一想,你當時的感受是什麼?

不管你有沒有覺察到,不管你是否承認,懲罰的出現,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感覺:

  • 我覺得生氣,所以我要罵你;

  • 我覺得沮喪,所以我想發脾氣;

  • 我覺得擔心害怕,所以我要威脅你;

  • 我覺得今天過的糟糕透了,所以我要找你出氣。

有一個員工在單位被領導指責,下班路上遭遇車禍,跟對方吵了一架,還好沒有大事,處理完之後到家,一肚子氣,看到孩子撒了一地的玩具,張口大罵,你看你弄的亂七八糟的,什麼時候才能學會替我想想,我上了一天班回來還得伺候你們一家老小!

如果換種場景呢?

你剛升職加薪,老闆對你很器重,鼓勵你好好工作,你在回家路上聽了個音樂,到了樓下讓自己停頓了一會,調整成媽媽模式,開心的上樓,迎接你的還是一片狼藉,但看見孩子,你迫不及待的抱起TA,聽TA喋喋不休的說起幼兒園的經歷。

看出區別來了嗎?同一件事情,如何面對和處理,完全取決於你的心情。

如果孩子的問題靠打罵就能解決,還要父母做什麼?


解讀:孩子行為背後表達的情緒和需要

也許你會說,有的時候,孩子確實會做出一些讓我很生氣的行為,比如跟同學打架,比如要東西不給買就大發脾氣,我想告訴你的是,孩子和大人一樣,也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和需要。

而孩子的情感發展和語言表達,在6歲以後才趨於穩定,孩子有了不好的感受,最初就是通過發脾氣、摔東西的方式來表達的,再後來,他們會在遊戲中表達,最後才能學會用語言表達。

也許你會說,我的孩子10歲了,還是一樣不會跟我表達,對不起,那是因為你的孩子不夠信任你,或者,是你過去的養育方式,讓你的孩子不敢開口。

換言之,我們要將孩子的不良行為,當作是向我們發出的求救信號,我們需要花點心思,去解讀孩子的行為密碼,去翻譯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和需求。

孩子跟同學打架,也許是因為被同學欺負,反抗的時候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還不夠好;孩子要東西不給就發脾氣,也許是因為他缺少你的陪伴,需要物質的慰籍,也許是你過去一再的讓步讓孩子覺得沒有底線。

如果孩子的問題靠打罵就能解決,還要父母做什麼?


改變:努力成為你希望孩子成為的樣子

成為父母的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

我看過最好的答案就是:孩子是引領我們成長的那個人,藉由孩子,我們有機會重新養育自己,因為我們想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所以我們努力成長為,我們希望孩子成為的那個人。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你會發現,我們可以為孩子做的事,很少很少,我們對孩子的影響,會越來越小。

那麼在他們還願意依偎在我們懷裡聽我們講話的時候,多花一些時間去了解你的孩子,多花一些時間陪孩子玩耍,多一點耐心聽TA慢慢把話說完,也許長大以後,TA並不記得這些小事,但是父母悉心陪伴的感受,會如春風細雨般留在孩子的心裡,成為孩子面對未來挑戰的勇氣來源。

養育,就是努力成為你希望孩子成為的樣子。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怎麼做,那我們就先努力做到吧。

如果孩子的問題靠打罵就能解決,還要父母做什麼?



自我介紹:趙欣Ella,3歲男孩的媽媽,坐標青島,科恩親授遊戲力講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鼓勵諮詢師,頭條號簽約作者。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