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拳所有的奧妙都在拳架中?

太極拳所有的奧妙都在拳架中?

以武演道,內執金丹

以有形之軀,演無形之法

跟隨崔彥星師父習練趙堡太極拳已有一年多了,師父很會教拳,既嚴格要求又不拔苗助長,一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適時予以點撥,既不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而棄學,又不會讓學生自由發揮而汗漫無歸。就像是推手一樣,不管你怎麼動,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又像剛學走路的小孩,難免七歪八斜隨意亂走而南轅北轍,師父總能在你不經意的時候把你一點一點拉向正路。這也許也體現了太極拳的柔化境界。

一年多來,不敢說已經入門,但至少感覺到此門之深之廣。就像蒙著眼睛走在狹窄的隧道中,左磕右碰,走著走著突然感覺到周圍的障礙沒有了,前後左右都摸不到邊,進到了一個廣闊無際的所在——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而你又身處其中。這或許也是太極的妙境吧。

老子云:視而不見名曰希,聽之不聞名曰夷,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這段話說得有些曲里拐彎,深奧難通,甚至不知所云,但從習練太極拳的角度來看,也許就是習拳的指南或門徑。

太極拳從表面看是一種松靜運動,行拳外在要求是體態安舒,持中守正,不偏不倚,不貪不欠;內在要求是澄心滌慮,松靜自然,萬念俱泯,一靈獨覺。內在要求和外在要求是統一的。外在要求是內在要求的外化,只要內心要求做到了,外在表現一定符合外在要求;而內在要求卻是很難做到的,實際上是一種心性修養,是一種心靈境界,有點像佛家的證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修習才可能有所感悟。剛才說到行拳的外在要求是內在要求的體現,而內在要求又是一種心性修養,一開始不可能達到,這是一個矛盾,這一矛盾的解決辦法就是拳架演練。這是太極拳獨特的修習方法,即先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動作開始,建立一個規範的拳架模式,從身體姿態的安舒、中正開始,去體會澄心滌慮的精神境界,這也許就是道家所說的順則凡,逆則仙的修習門徑,後天返先天的要訣。老子說視而不見名曰希,拳架的動作是有形的,是看得見的;而伴隨拳架的心理過程以及拳架習練時的內在體驗則是無形的,視而不見的。太極拳前輩說的所有的奧妙都在拳架中,這是經驗之談。每個動作都有一個內心的體驗,而這個內心體驗就像是閉著眼睛認針,有某種隨機的成分在,不知道哪一次就認進去了。既然是隨機的,那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停地、一次一次地認,次數多了,總有一次能夠認進去。所以拳架習練是必須的。老子說聽之不聞名曰夷,可以從推手的聽勁去理解,聽的最高境界是聽到聽不見的東西,太極拳的聽勁也一樣,要感知到別人感知不到的東西,即所謂的「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搏之不得名曰微,這可以從技擊實戰去理解,這是不丟不頂的最高境界。以上三種境界又是很難區分開來的,所以老子說「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但「其上不徼,其下不昧」,內在的東西看不清楚,外在的東西(動作招式)則是一清二楚的。而外在的動作招式是由內在的看不見的東西支配的,這就是老子說的「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這個內在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太極拳就是傳承古老的拳架並將其用於實戰,即「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最實用的太極知識隨手掌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趙堡太極拳75勢分解教學
現代太極拳最大的尷尬:柔韌有餘而功力不足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