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27個微心理,提升自我控制力

27個微心理,提升自我控制力

很多時候,我們做好了計劃,卻沒有按計劃執行;不該生氣的時候,我們卻生氣了。許多人都說:「我知道怎麼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你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嗎?也許你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容易變得無助和茫然,不過那沒有關係,自我控制能力也能越練越強。

27個微心理,提升自我控制力

微心理1:自制力就是權力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里有這樣一個鏡頭:

一個喝得醉醺醺的納粹頭子,摔倒在地上。他歪歪扭扭地爬起來,結結巴巴地對坐在椅子上悠閑品酒的辛德勒說:「知道嗎?我總是在看你,觀察你,你從來都不會喝醉。那就是絕佳的自制力!」不管如何,這個殺人如麻的納粹魔頭,說對了一句話:「自制力就是權力。」

心理學家指出,知覺到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自制力,對個人的行為乃至人生,都存在著及其重要的影響。如自制力較高的人,在面對困難時,會通過意志力壓抑自己想要放棄的念頭,堅持勇敢面對問題,這樣,他們會比那些自制力弱的人更容易成功。

克制衝動的自制力,也被認為是成功所應具備的一種行為能力。生活中,很容易出現各種誤解,若是不及時消除誤會,而是採取極端行為,就會造成衝突。自製的人往往能夠抑制自己的衝動,表現出更積極的處理問題的態度,而自制力不足的人卻往往會使矛盾激化。

微心理2:自我控制和肌肉力量一樣,

越練越強

在發生衝突後,我們總是會批評好鬥者的暴利、攻擊行力,怪他們不控制自己。但心理學家發現,並不是好鬥的人不想控制自己,他們只是不善於控制自己。研究發現,在有衝突發生時,比如,在有人侮辱某個好鬥者時,使用腦部掃描儀查看好鬥者被人侮辱時的腦部活動就會發現,涉及自我控制的那部分實際上比好鬥性較低的人的活動更積極。可見,好鬥者其實很想控制住自己。

鮑邁斯特和艾克斯林推斷,自我控制類似於肌肉力量:兩者都會因為不斷的使用而變得比較虛弱,但可以通過休息得到補充,並且隨著練習而加強。新南威爾士州大學的托馬斯.丹森說,通過練慣用自己不慣用的另一隻手使用滑鼠、攪拌咖啡、開門等,可以練習自我控制,進而能很好地限制人們的攻擊性。他的另一項實驗也證實,那些練習了自我控制的人對於侮辱者的回應具有更少的攻擊性。

所以,如果你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不妨嘗試著練習,因為「練習自我控制和打高爾夫球或者練鋼琴沒有什麼區別」。

微心理3:不再好逸惡勞

人們傾向於好逸惡勞,是因為惰性是人的本能。但是,惰性在很多時候是有害的,比如在遇到困難時,人們傾向於迴避。惰性也會導致個人行動拖延,態度消極,甚至影響整個人生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保持堅強的意志力,克服惰性。美國著名盲聾啞女作家海倫.凱勒堅強的意志感染了幾代人,給世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激勵。

海倫.凱勒在她僅僅19個月大的時候就因為猩紅熱失去了視覺、聽覺,不久,又喪失了語言表達的能力。雖然她只能在看不見、聽不到、說不了的情況下生活,但她憑著頑強的毅力,嘗試著學習盲文並與外界交流。

1898年,海倫.凱勒考入了哈佛大學附屬劍橋女子學校,1900年秋,她又被哈佛大學雷地克里夫學院錄取,1904年,她再次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哈佛大學文學學士學位。

像海倫.凱勒一樣,通過堅強的意志力調節,我們就能戰勝惰性,獲得更多成功。

微心理4:你其實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

一位美國商人從事的是一種很煩人的工作,於是他習慣在進餐前喝幾杯葡萄酒,放鬆心情。但酒和累人的工作又使得他常常一喝完酒就呼呼大睡。這位商人意識到自己是借酒消愁,浪費光陰。於是他決定把時間用在工作上,不再喝酒。剛開始不習慣,總有衝動想去喝,但他一想到自己戒酒只會是得大於失,就馬上放棄了喝酒的念頭。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喝酒越少,工作的幹勁也就越大。

心理上的麻木以及對危害的接受會導致意志力衰退,相反,當認識到意志力的薄弱會給自己造成巨大危害時,人的意志力就會提升。我們要學會拒絕接受危害,並採用正確的方法提升意志力。比如,我們可以在做事之前把可能要做的事、動機或理由呈現在腦海中,並在腦海中闡發充分的理由,然後依據充分的理由下定決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升自身意志力。

微心理5:你也能控制失敗

讓我們來看一些實例:

「飛人」邁克爾.喬丹上高中時曾被校籃球隊拒之門外。華特.迪士尼曾被認為「缺乏想像力」,所以被一家報紙的編輯解僱了。J.K.羅琳的小說《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絕之後,才被倫敦的一家小型出版社接納。披頭士樂隊曾經被迪卡(Decca)公司拒絕簽約,原因是披頭士的聲音不受他們的喜愛。

那麼這些人為什麼後來成為了成功人士呢?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可以說,這些成功人士具備的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會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自我效能」。所謂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自己能夠做到或做好某件事。自我效能通過影響自我控制能力進而影響個人行為。

當一個人感覺自己能夠做到某件事時,他就會表現出高度的自制力,嚴格要求自己,並實現這一結果;反之,他就會輕易放棄對自己的控制,轉而開始懈怠,最終放棄。

微心理6:自我控制力過強不一定是好事

大多數人都認為,那些不顧自己的健康而選擇抽煙、暴飲暴食、酗酒的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他們之所以做出那些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是因為自我控制失敗。然而,心理學家凱瑟琳.羅恩和凱思林.沃斯卻指出,有時候這些不良行為正是個人成功地進行了自我控制的表現。

我們都知道,人們第一次喝啤酒、烈性酒和咖啡時,會覺得難喝;第一次抽煙的人也會覺得噁心。他們認為,人們抽煙、喝酒只是為了達成某些目標,而這些目標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認同或接納有關。也就是說,為了獲取人際交往中的利益,人們會靠著自我控制去做「不利於」自己的事。所以,那些具有較強自我控制力的人往往更加容易迷戀上啤酒、香煙這類東西,因為只有較強的自我控制才能克服一開始的那種不舒服甚至可怕的感受。

可見,自我控制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幫你也可以害你。我們不但需要加強自我控制能力,也需要提升自己的判斷能力,知道如何合理地運用自我控制。

微心理7:微妙的信息也會影響你的心理

前蘇聯心理學家利維發現,即使是一些微小的信息也能影響個人的自我效能,進而影響到個體行為。

利維對90個老年人以0.066秒的時間間隔呈現一系列詞語,包括「下降」、「遺忘」和「衰老」,或者是「明智」、「聰明」和「有學問」。這些被試僅僅下意識地知覺到了光的閃現和模糊的點。但結果顯示,呈現積極的詞會提高他們對自己記憶的信心,而呈現消極的詞則會降低他們對記憶的信心。心理學家還指出,中國老年人普遍具有積極的、受人敬仰的形象,因而他們的記憶自我效能也較好,他們比在西方國家觀察到的老人遭受的記憶喪失更少。

可見,即使是微妙的控制信息也能導致我們的心理變化,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積極的東西,給自己更多積極的暗示。

微心理8:是真的不行還是

你自己認為不行

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做過一個經典的實驗:把狗關在籠子里對狗電擊,每次電擊之前一個蜂音器都會響起。開始,狗上躥下跳,試圖逃出籠子逃避電擊。但經過多次努力,狗發現根本逃不出籠子。於是,只要蜂音器一響,狗就安靜地等待電擊。後來,塞里格曼把籠門打開,然後打開蜂音器。結果,狗不但沒有逃出籠子,反而躺在地上呻吟、顫抖。

塞里格曼指出,人和動物一樣,在面臨一種無法改變的客觀條件時,都會產生一種無助感,久而久之,即使客觀條件改變了,他們仍然不能從已形成的無助感中擺脫出來。塞里格曼稱這種消極悲觀的心理狀態為習得性無助,它使人們失去希望,放棄努力,被動地承受災難和痛苦。

事物都是可變的,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一點,不被感覺欺騙;學會克服習得性無助心理,我們會發現結果不會一直很糟糕。

微心理9:世界並不像你想像得

那麼不可控制

經典的心理學教材上有這麼一個事例:

一個40歲左右的單身男人對學臨床醫學的學生傑里.法里斯抱怨道:「我從來沒有社交生活。」於是,法里斯介紹這位男子參加了一次舞會,舞會上好幾個女士都與他跳舞。但這位男士似乎仍然沒有從沮喪中走出來,他隨後說:「我只是幸運一點而已,這可能不會再發生了。」

生活中,很多人都和這位男士一樣,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外部環境也就是外部歸因,而不是自己的努力和技巧即內部歸因,這會削弱個人對事物的控制力,令自己變得無助。心理學家發現,我們如何解釋挫折會影響到我們對事物的控制感。那些有較強控制感的人,會認為自己的命運是由自己控制的,會表現出自我控制的意願和能力,更可能在學校表現優秀,擁有更好的關係,能掙更多錢,並且可以延遲滿足以實現長遠目標。所以,下次遇到挫折時,不妨將其看成一次意外,相信你能行。

微心理10: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才快樂

心理學家蘭格和羅丁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

他們將康涅狄格療養院的老年病人分為兩組。一組的看護者對老人們強調:「我們的職責是讓你們為這個家感到自豪和幸福。」他們給病人以正常的、好意的、有同情心的照顧,但病人們是被動的。第二組的看護者對老人們說的卻是:「讓你過任何想要的生活。」它強調選擇的機會,病人們可以做些小決定和履行一定的責任。三周以後,報告顯示,第一組的病人更加虛弱,而第二組93%的病人表現得更加機敏、活力和快樂。

蘭格和羅丁從研究中得出結論:對於一個被迫失去自我決策權和控制感的人,如果給他一種較強的自我責任感,提高他對生活的控制感,讓他們可以自我決定,那麼他的生活質量會提高,生活態度也會變得更加積極。

微心理11:你想要的東西才能

讓你更快樂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有一群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在老人的屋子邊大吵大鬧,破壞了清靜的環境,也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老人制止了無數次,仍然沒有效果,最後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自己很喜歡他們到這裡來玩,並說他們以後每天來玩都可以得到獎勵。孩子們逐漸習慣於獲得獎勵,老人卻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到最後老人一分錢也不給了。於是,孩子們覺得待遇不公正,認為「不給錢還想我們給你熱鬧,做夢」,再也不到老人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了。

老人很聰明,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快樂而玩」被金錢改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錢而玩」,他操縱著錢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這就是「德西效應」。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我們應當多注意激發自己和別人的內酬動力,即積極主動、持之以恆的興趣以及堅強的意志,而不是僅僅依靠外部物質激勵。

微心理12:必要的自我剋制

可以帶來更大的快樂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一所幼兒園做了有名的「糖果實驗」:他在一個班裡找了數十名孩子,在每個孩子面前放一顆糖,並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糖,也可以等他回來再吃糖,但如果等他回來再吃糖的話可以得到另外一顆糖。20分鐘後,他重新回到了教室。他發現,有的孩子雖然也想吃兩塊糖,但禁不起誘惑,等他一出去就迫不及待地把糖果吃掉了,而有的孩子則極力剋制自己,以得到兩塊糖。

後來,那些能夠耐住性子的孩子在青年時期也有耐性,做事不急於求成,易與同齡人相處,比較自信。而另外的那些孩子卻容易急躁,一受挫折便不願與人交往。

這個實驗表明,忍耐性也會對人的行為產生重要影響,而忍耐就是行為心理學的「延遲滿足」現象,它是自我控制的表現之一。延遲滿足讓人們面對誘惑時,能暫時克制滿足需要的衝動,以便在以後獲得更有價值的、長遠的利益和幸福。正確地利用延遲滿足效應,就能感受到更大的幸福和快樂。

微心理13:愛上你所做的才是硬道理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爾.蓋茨也曾經給一個向他請教的中學生回信寫道:在最感興趣的事物中,隱藏著你的人生。可見,人生的最大幸福就在於能夠把自己的精力付諸感興趣的事情並有所成就。然而,正是無數感興趣和不感興趣的事才交織成了生活,它們是複雜而不可分割的。

某個管理者可能討厭公開會議,只喜歡私下指導,但他不可能永遠逃離公開會議;某個大學生可能只喜歡幾門課程,但他不得不學習所有課程,因為他不感興趣的課程可能是必要的基礎知識,可能會對他感興趣的那些課程產生重要影響。

其實,是否感興趣取決於我們自己,如果你將缺失興趣歸因於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就會進一步喪失興趣,最終對事物毫無控制力。所以,遇到不感興趣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時,不妨主動調整興趣,愛上所做的事情,這樣更有可能讓我們突破自己,獲得更多發展機會。

微心理14:自我激勵,內心的能量

被稱為樂聖的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最著名的有《英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歡樂頌》等。後人將他、莫扎特和海頓並稱為「維也納三傑」。然而,貝多芬的命運並不平坦,他4歲時就被酒鬼父親逼著練琴,有時甚至不能睡覺;他在26歲時又突然失聰,此後只能通過書寫談話冊與他人交換意見。即便如此,他仍然以驚人的毅力堅持音樂創作和演奏。

是什麼讓貝多芬從失聰的打擊之中恢復過來,更多地表現自己對世界的關懷、對人的熱情和對生命的執著呢?除了對音樂的執著,自我激勵起著更大的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從來沒有或者很少進行自我激勵的人最多只能發揮自身全部能力的30%,而那些經常進行自我激勵的人,成功的概率超過了80%,幾乎是前者的三倍。如同激勵他人一樣,常常進行自我激勵能幫助我們提高情緒狀態,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面對失敗、突如其來的困難和恐懼時,我們要學會對自己說:「直面困難和恐懼,我的未來可以更美好。」

微心理15:爭吵中存在的自我服務偏見

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夫妻在家務活的分擔中會存在明顯的自我服務偏見,即他們對自己在清理房間、照顧孩子、洗衣做飯等方面承擔的責任估計要遠遠大於配偶認為的。通常妻子們對於自己所承擔家務的比例,要高於丈夫們對她們的評估。心理學家羅斯等跟蹤調查了加拿大已婚年輕人,發現全國91%的妻子認為自己承擔了日常大部分的食品採購工作,而只有76%的丈夫同意這一點。

其中,一位丈夫向調查者描述:「每當晚上我和妻子把要洗的衣服丟到洗衣籃外面,第二天早上,她都認為這次該我來揀,當我彎下腰覺得十有八九都是我揀的時候,她卻還在那嘮叨:總該輪到你一次,十有八九都是我來揀。」同樣,丈夫對於自己所承擔責任的高估也會讓妻子感到難以理解和接受,一旦爭吵爆發,充滿偏見性的話語就很容易導致夫妻反目、婚姻不合。可以說,絕大部分婚姻破裂的根源就在於自我服務偏見。

微心理16:偏見導致自利判斷

自我服務偏見是指人們在加工和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出現一種潛在的偏見。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會把自己看得比別人要好,會一邊輕易地為自己的失敗開脫,一邊欣然接受成功的榮耀。秘書們發現一個現象:新領導上任,總能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後追究原因,就會明顯或隱晦地把過錯歸咎於前任,而當他卸任時,卻總在強調自己在這個位置上做出的成績

自我服務偏見表明,即便人們只在一件事情中扮演很小的角色,也會經常把自己看作某件事情的主要負責人,放大自己的功勞,同時作出帶有諸多自利色彩的判斷。例如當親密關係出現問題時,個體通常會把責任更多地推到配偶身上,離婚的人很少責備他們自己。可是當工作、家庭甚至遊戲中的情況好轉時,個體卻往往會認為自己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為了獲取獎金,科學家很少低估他們自己的貢獻。1923年,班廷和麥克勞德因發現胰島素而獲得諾貝爾獎後,班廷聲稱,作為實驗室領導者的麥克勞德更多的時候是他們的研究障礙而不是助手,麥克勞德則在有關該發現的演講中刪除了班廷的名字。

微心理17:人性中無法調和的悖論

在人類身上存在著一種明顯的悖論,那就是他們既飽受低自尊的折磨,像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指出的那樣,人人都受自卑情結困擾,絕對沒有自卑情結的人只是在偽裝而已;然而,人們同時又堅定不移地對自己感覺不錯、評價不低,連那些最悲觀的人也是如此。正如心理學家戴夫.巴里指出,「無論年齡、性別、信仰、經濟地位或者種族有多麼不同,有一件東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相信,我們比普通人要強。」

一個對自尊的研究證實,即使是最自卑的人,在給自己打分時也基本使用中等的評分標準。心理學家進行的全國性的倫理道德調查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在一個百分制的量表上,你會給自己的道德和價值打多少分?」50%的人給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給自己打分在74分或74分以下。

可實際上,如果所有人都高於平均水平,那怎麼可能呢?

微心理18:都是運氣不好惹的禍

自我服務偏見使人們在解釋消極事件時,輕易地把失敗和過失歸咎於外在因素。無數個心理實驗證明,當得知自己成功時,人們會有樂於接受成功榮譽的反應,他們會把成功自然地歸結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一旦失敗,運氣不佳則是最常拿來一用的託詞。

在那些既靠能力又憑運氣的情境中,這種現象尤其明顯。考生考試失利會把原因歸咎於題目出得太偏、老師根本就沒說會考、突然間肚子很疼等外在因素;應聘失敗通常是沒有合適的衣服、主管故意刁難;公司利潤下滑,領導們會認為這是經濟不景氣時的正常反應;比賽過後的採訪,運動員會把失敗解釋為前一天沒有休息好、不公平的判罰乃至對手發揮超常,總之是運氣不好。

對於保險單上的事故原因調查,司機們通常這樣描述:「那輛車突然就鑽出來了,應該事先發出一點兒聲音嘛;剛到十字路口,一個路障突然彈過來擋住了我的視線;早上方向盤還好著呢,誰知一下就失靈了呢看起來,也都是運氣不好惹的禍。

微心理19:謙遜只是為了得到

更多的表揚

中國人素來以謙遜為美,老子也說過,應該把自己置於最低地位,進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當然,這指的是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然而,現在你到處可以聽見人們這種自謙的聲音:「我太笨了」、「我多希望我沒這麼丑」,等等。這也許只是一種虛偽的謙遜。為了得到更多的誇獎,人們很樂意這麼自我貶低,因為朋友們大多會在你自謙之後告訴你:「你做得很好!」

同樣的道理,大賽前的教練們公開誇獎對手只是為了「顯得謙虛」,為的是給自己找台階下。贏了,當然是值得褒獎的成就;輸了,則是因為對方太強大,早知道不如他們。心理學家在一場大學生實驗性的辯論中,發現學生們在公開場合都會誇獎他們的參賽對手,但在私底下,卻把參賽對手損得一無是處。

看看,這就是人們的「良苦用心」對自己的實力輕描淡寫,既減輕了表演的壓力,又降低了評價表演成績的基線。

微心理20:虛偽的謙虛,自保的法則

心理學家鮑邁斯特等人曾要求學生們寫一篇「一次重要的成功經歷」的文章。有些人被要求署名併當眾宣讀自己的故事,這些人常常提到他們得到的他人幫助和情感支持;而那些匿名寫作的人則更多地描述自己如何通過努力獲得了成功。

鮑邁斯特稱這為「表淺的感謝」,它只是為了表示謙遜,在道謝者內心,榮譽還是歸於自己。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向來有得到別人的誇獎或看重後誠惶誠恐地辭謝的習慣,這一點在官場中尤其常見。比如「小子何德何能!」、「您過獎了,愧不敢當!」、「哪裡哪裡!」、「眾位抬愛,實在是慚愧」等大量謙謝的用語,不勝枚舉。心理學家埃克斯林和羅貝爾認為這是人們在規避「獲勝後的危險」,自己的成功往往會使別人產生嫉妒或怨恨心理。可見,這種謙遜做法是人們繼續在群體中取得歸屬、悅納、支持的技巧,是一種當事人調節群體心理平衡的方式,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深刻的內在需要。

微心理21:我們都在努力經營著

自己的「面子」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社交場合中的形象,比如,在約會前,年輕姑娘和小夥子都要對鏡梳妝,細心打扮一番;在求職招聘會上,每個人都盡量做到穿著得體、儀態大方,並且仔細考慮如何自我介紹、如何展示自己的才能;而參加重要的會議、會見重要的人物或做一個報告時,大家都會穿上正裝,以保持好形象。

這就是自我展示,我們總是在向別人和自己展示一種受讚許的形象,努力管理自己的好形象,進行印象管理。印象管理認為,個體總是希望獲得別人或社會的贊同,並想控制社會交往的結果。

所以,若是你碰巧看見了別人的窘迫,一定要注意處理方法,最好不要讓別人覺得太難堪,給別人留點「面子」。

微心理22:別人真的會和你持

同樣的觀點嗎

看看在下面的情況中,你是不會有類似的想法:

劇烈運動後的人會認為,迷路的徒步旅行者更可能會遭受口渴之苦,而飢餓的人會認為旅行者遭受的是飢餓之苦。

具有保護意識的初為人父母者會認為世界更加危險。

當人們的生活發生變化時,可能會認為整個世界也在變化。

對其他民族懷有消極看法的人常常會認為很多人都會懷有這種消極的僵化思想。

以上都是心理學家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其中,他們還發現,剛做完運動的人中有88%都作出第一項那樣的猜測,而那些將要運動的人中只有57%會那樣想。上面提到的這種現象被稱為虛假普遍性效應,即我們會過高地估計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贊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場。

我們之所以會犯這樣的錯誤,是因為我們的歸納性結論只是來自一個有限的樣本,我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問題。

微心理23:盲目樂觀使我們「高人一等」

大多數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更容易成功,憑空地提升自己的形象,那只是因為我們在盲目樂觀。就像處於隧道中的人,往往慣於注視遠方隧道盡頭的光亮,而忽略身邊潛藏在黑暗中的危險。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研究了人們的這種盲目樂觀。

研究人員為被試提供一些負面事件,比如失業、離婚、車被偷等。然後要求被試假想自己遭遇到這些負面事件。

被試在假想「遭遇」每種災難時,研究人員首先詢問並記錄下他們認為事件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而後,研究人員統計出平均可能性,告知所有研究對象。整個實驗的結果用一個例子來說是這樣的:

例如,當被問及自己今後失業的可能性時,被試甲一開始判斷為40%,被試乙判斷為20%,當兩人被告知平均可能性為30%的時候,甲立刻將自己的判斷降低為30%,而乙仍堅持自己今後失業的概率只有20%。

心理學家沙羅特說,這一研究表明,「我們更傾向於選擇我們(願意)聽到的信息」。正是這種盲目自信,使我們總是認為自己「高人一等」。

微心理24:你的能力並不是超乎尋常的

王新是一個30多歲處在離婚邊緣的男人,與妻子已經分居達兩年之久了。當初,他信誓旦旦地說自己的婚姻是完美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又認為自己做得不錯,只是妻子太挑剔。

在工作上,他總覺得自己優於別人。他認為只有自己的想法、觀點和方案是無可挑剔的,凡是與之不符的都是錯誤的,而且還將他人的方案批得一無是處,似乎他手中掌握的就是真理。就因為如此,有老員工甚至請求調換崗位,但他依然察覺不到。最終,因為過於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聽取他人的意見,王新在一個項目上給公司帶來了很大損失,丟了飯碗。

在觀點上,人們通常會高估別人對我們的贊成度,而在能力上,當我們幹得不錯或獲得成功時,我們又會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獨一無二的、超乎尋常的,以滿足自己的自我形象。這就是和虛假普遍性效應相對的虛假獨特性效應。虛假獨特性效應讓我們更加美化自己,而認識不到自己的不足。

微心理25:記憶讓我們認為自己更好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記憶很準確,我們常常聽到兩人互相爭論某件事情發生的時間或者地點,雙方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但實際上,我們的記憶也是事後構建的,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故而,心理學家也指出,我們以自我提升的方式來看待自己也與我們處理自己的記憶的方式有關。原因是,我們回憶時,更容易想起來的是自己做過什麼,而對於自己沒做什麼或僅僅是看他人在做這種情境,我們總是想不起來。

以前每到暑假的時候,家裡的家務活都是我和弟弟做,包括做飯、洗衣服、洗碗等。我們也通常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多,我通常會沖著弟弟說:「你去把碗洗了吧。」弟弟不幹:「我今天已經做很多事情了,拖地、洗菜都是我弄的。」「那我天天都做飯、洗碗,還要洗衣服。」我為自己辯解道。弟弟又回擊:「天天都是我去買菜啊。」

看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只記住、只回憶起了自己做了什麼,卻完全不會想到自己沒做什麼。

微心理26:為了獲得讚許,

我們像變色龍一樣

小王和小張一同來到了北京,兩人打算先在北京闖蕩一番,經過找房子、找工作、面試等一系列的忙碌,小王有點受不了了,嚷嚷著要回去。而小張卻在求職面試中開始學著適應忙碌的生活,學著積攢人脈、調整心態,雖然累但是他覺得挺充實挺開心。

可以看出,故事中的小張有更好的適應能力,自我監控性較強,更關心人們對自己的評價,更傾向於成為人們希望的樣子。自我監控性強的人會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和周圍環境合拍。因為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他們很少依據自己的態度行事,有時甚至支持一些其實自己並不想贊成的觀點。而自我監控性弱的人則會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感受和信念來說話或做事,表現得我行我素。自我監控性較強的人能夠更好地適應新工作、角色和人際關係,但同時也可能出現見風使舵、以虛偽的面目欺人的情況。

微心理27:別人的評價怎樣影響了你

剛畢業的小王為了給領導留下一個好印象,不僅工作認真,還天天自己加班,沒多久就提前完成了領導交給的任務,並且完成得很好。領導很是欣賞小王,不僅私下表揚他,還在會上鼓勵大家向小王學習。一下子,同事都認識了小王,都評價他勤奮、認真、刻苦,是個有能力的人。後來,每當小王太累,想休息的時候,他都想起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於是就放棄休息,堅持工作。

我們可以看到,故事中的小王在知道大家對自己的評價之後,也覺得自己是個努力的人,所以拒絕偷懶,加倍努力工作。也就是說,小王的行為是建立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一基礎之上的。心理學家庫利曾說,別人對我們的反應是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最重要因素。例如,如果別人都認為你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人,那麼你在即將作出某些沒有原則的選擇時,就會變得猶豫起來。

27個微心理,提升自我控制力

文章來自網路

氫心理,中國首家職場精英自助減壓平台,歡迎免費下載氫心理app或關注氫心理微信公眾號。

有抑鬱症怎麼辦?如果您想了解相對快捷的抑鬱症治療方法,請加安老師微信 qxl1338115223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氫心理 的精彩文章:

焦慮的家長會耽誤了孩子
這是無數婚姻不幸的女人,總結出來的教訓

TAG:氫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