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演義評六韜「虎韜」——略地第十

三國演義評六韜「虎韜」——略地第十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這個公眾號哦!

GIF

GIF

示之以仁義,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則天下和服。

《六韜》相傳為商周時期呂望所著,呂望又名姜子牙,由於其傑出的政治、經濟、軍事才能以及其特殊的歷史貢獻,呂望被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縱橫家追封為始祖,故而被尊稱為「百家鼻祖」。《六韜》以周文王、周武王與呂望的對話形式論述治國、治軍之道,是現存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瑰寶之一。老宋將以評論的形式,利用簡潔的《三國演義》典故及人物事迹,向《六韜》這部集百家思想大成的經典致敬!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戰勝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別軍守險與我相拒,我欲攻城圍邑,恐其別軍卒至而擊我,中外相合,擊我表裡,三軍大亂,上下恐駭,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圍邑,車騎必遠,屯衛警戒,阻其外內。中人絕糧,外不得輸。城人恐怖,其將必降。」

武王曰:「中人絕糧,外不得輸,陰為約誓,相與密謀,夜出窮寇死戰,其車騎銳士,或沖我內,或擊我外,士卒迷惑;三軍敗亂,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當分軍為三軍,謹視地形而處。審知敵人別軍所在,及其大城別堡,為之置遺缺之道,以利其心,謹備勿失。敵人恐懼,不入山林,即歸大邑。走其別軍,車騎遠要其前,勿令遺脫。中人以為先出者得其徑道,其練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獨在。車騎深入長驅,敵人之軍必莫敢至。慎勿與戰,絕其糧道,圍而守之,必久其日。無燔人積聚,無壞人宮室,冢樹社叢勿伐,降者勿殺,得而勿戮、示之以仁義,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則天下和服。」

武王曰:「善哉!」

老宋譯文:

周武王問姜子牙:「擊敗敵人軍隊之後深入敵軍腹地,掠奪他們的土地,遇到堅固的大城難以攻下。對方的另外一支軍隊把守險要地勢,與我軍對峙。我想要攻佔城池,又怕對方另一支軍隊突然來襲擊我軍。裡應外合,令我腹背受敵。三軍變亂,將士驚駭,應該怎麼辦呢?」

姜子牙說:「但凡攻擊城池,一定要遠遠地派出車騎作為警戒守備,阻礙對方內外軍隊。令城中軍隊沒有糧食,外部糧食無法向城中輸送,城中百姓驚恐,敵將一定會投降。」

周武王說:「城中軍隊斷絕糧草,外部難以供應,暗中聯繫,內外勾結,趁著夜晚拚死殺出,對方的車騎和精銳士兵衝擊我們陣營內外,令我們的士兵迷惑,大軍大亂,應該怎麼辦呢?」

姜子牙說:「如果是這樣,應當將我軍分為三部分,謹慎地按照地形布置三支軍隊。探查敵軍另外一支部隊的位置,以及其他相近大城的情況,為敵軍預先留出逃竄的路線,來放鬆對方的警惕,一定要設下防備,不能輕易讓敵人走脫。敵人受驚,不敢進入山林之中,只能逃向別的大城或者另一支部隊。派遣車騎扼制住他們的前進之路,不要讓敵人逃走。城中的軍隊誤以為先逃出的軍隊有路可走,他們的精銳士兵一定會尾隨而出,只把老弱殘兵留在城中。利用車騎長驅直入進攻敵城,敵人的軍隊一定不敢迎戰。千萬注意不要與敵人交戰,只斷絕敵人的糧道,圍困敵軍,一定要做好長久圍困的準備。破城之後,千萬不可燒毀存糧,千萬不可破壞對方的宮室,墳冢祭壇不要破壞,投降的士兵不要殺害,擒獲敵將不要殺戮,將仁義展現給對方,將厚德傳達給對手。讓對方的士兵和百姓認為,罪過都在國君一個人身上,與平民百姓無關,這樣以後,天下便會心甘情願順服。」

周武王說:「太好了。」

老宋評語:

本篇略地第十中,周武王與姜子牙二人就深入敵方腹地之後攻城略地的問題展開了論述,周武王擔心,想要圍攻對方城池的時候,會遭到敵軍另外部隊的支援,以及鄰近大城的援助,周武王的擔憂是非常有必要的,古代擅長防禦戰的將帥,往往會將守城所用的軍隊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城外駐紮,一部分負責轉運糧草,一部分負責把守城池,三方互為掎角之勢,待敵軍進攻之時,便可以互相救援,給敵人造成不小的打擊。而姜子牙更是對兵法有著深層的見解,也更加善於分兵作戰,令各軍各司其職,車騎斷敵人歸路,精銳士兵斷敵人糧道,然後圍而攻之,故意賣個破綻,留條歸路給城中精銳士卒,消磨其作戰意志,然後等主力出城之後趁虛而入奪了城池,這是非常經典的攻城手段,也是極大減少傷亡的有效攻城手段,被後世名將所善用。而攻下城池之後,不燒毀存糧物資,不破壞城中宮室,不破壞墳墓祭壇,是對敵人以及百姓的尊重,不殺降兵,不屠降將,是得人心,布仁義,施厚德,這樣才能令天下歸心。戰爭的過錯不在百姓,能得城池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恐怕心中都會有個疑問,那便是高卧隆中的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歸順實力強大又身居丞相的曹操輔佐,卻偏偏選擇顛沛流離,勢窮力孤的劉備輔佐。這個問題,正統的解釋有兩個,第一是曹操人才濟濟,如一家有著幾十年經營歷史的上市公司,成熟企業,論資排輩,像諸葛亮這樣既年輕又無功勞的人恐怕不會有大展宏圖的機會,倒不如陪一無所有的劉備一起創業,成功之後便是公司元老,倒也符合實際;第二種說法更為有理,諸葛亮為琅琊陽都人,他在少年之時曾經歷一場戰亂,便是徐州之戰,徐州刺史陶謙為討好曹操,派部將張闓護送曹操的父親曹嵩及其一家老小,沒想到張闓竟然起了歹心,圖財害命,殺害了曹嵩一家,曹操為報父仇,討伐陶謙,進而遷怒於徐州百姓,曹操不顧眾人的勸阻,悍然發動了震驚當時的徐州大屠殺,曹軍所到之處,雞犬不留,不僅殺人,還掘人祖墳,順便摸金。這種暴虐的做法與劉備放棄平原縣令的職位,為大義來救陶謙及徐州百姓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場戰役,不僅僅使劉備獲取了人心,讓陶謙心甘情願三讓徐州於劉備,更讓年少的諸葛亮對曹操深惡痛絕,而對劉備,卻傾心仰慕,不得不說,曹操一時的意氣用事,失去了一位經天緯地之才,也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成語秋毫無犯源自於漢高祖劉邦與開漢名臣韓信之間的對話,韓信向劉邦獻計,一定要以人心為重,攻城略地之後,要與民秋毫無犯,才會得到百姓的支持,最終獲得天下。劉邦採納了韓信的建議,不管是滅秦之時,還是後來與項羽爭霸天下,他始終奉行與民秋毫無犯的政策,相比之下,項羽便顯得十分殘酷,不僅僅殺戮降兵,還大肆毀壞宮室社稷,氣勢恢宏的阿房宮,便是被項羽付之一炬,這一把大火不僅僅燒掉了一座宮殿,更燒掉了民心,項羽失去民心之後,註定無法與劉邦爭奪天下,最終的垓下之圍,不過是項羽為自己的殘暴和一意孤行買了單,可悲,可嘆。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並且一直奉行與民秋毫無犯的原則,不斷聚攏人心,令民生得以緩和,在經歷了社會長期的戰亂和動蕩之後,百姓終於迎來了難得的盛世,劉邦的思想,影響了後代漢文帝及漢景帝,他們恪守以民為本的思想,奉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令百姓安居樂業,百廢俱興,文景之治,為西漢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攻城略地,重在民心,所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馬謖所獻南征之計,正是兵家略地之計,令對手心悅誠服,令百姓誠心歸附,天下可定。與諸君共勉之。

Ps:老宋譯文及老宋評語皆是老宋個人言論,如各位看官有不同意見,歡迎批評指正,老宋怪談時刻期待您的關注!

GIF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流動的中國:2018春運
性格的內外在差異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