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合格的父母,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與成長
博士王猛的萬言書在微博和朋友圈刷屏,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和對自己原生家庭的回憶和探討(也不乏控訴)。有朋友給我留言,希望我寫一寫,也有朋友詢問如何不讓原生家庭體驗影響自己的親子關係。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王猛事件:看似割裂,實則糾纏
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聯繫方式6年,然後又在網上公開一份萬言書,在我們這一代以及父母那一代人中都掀起了軒然大波。有人對此氣憤不已,有人則表示同情理解。
在我看來,其實王猛這種做法,在形式上表現的是「割裂和斷開」,實質上卻是情感的糾纏。
從表面上看,王猛因為不堪忍受父母的控制和情感忽視而想要離開,但是這種寫萬言書的做法,卻暴露了他複雜的內心糾結:想要逃離—但內心不能坦然接受這種做法—因為不能完全接受自己的做法—所以需要寫這樣一份萬言書,來說服自己和大家「我做的是正確的事情」。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王猛的萬言書更像是一篇向父母宣戰的激烈檄文,想要喚起父母的重視,讓父母意識到自己養育方式的問題。
他想要的,只是父母的「看見和理解」
我們可能會問:寫了萬言書之後呢?難道王猛恨父母,所以想要報復,讓父母體嘗「惡果」么?
我不這麼認為。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只是希望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曾經的過錯,能夠承認曾經傷害了我們,能夠知道我們曾經多麼不容易。一旦父母意識到這些,我們的怨懟往往就能夠有所平息,雙方反而可以溝通和傾訴了。
我的一個朋友,童年並不算快樂,自從上大學後也生活工作在離家鄉較遠的城市。生完第一個孩子後,她媽來美國幫忙,兩人第一次這樣近距離地生活。帶孩子的過程勾起了她很多對自己童年經歷的回憶,而她媽媽和孩子的互動模式也激起了她塵封已久的傷害記憶。
作為一個大學時出了車禍都不願意告訴父母的人,她在和媽媽的衝突中第一次哭著告訴她:這些年來,她以為的「什麼事都不用操心」的女兒,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什麼,又承受了多少的艱辛。
當時她媽媽好也哭了,然後對她說了一句話。她後來說:就是這句話,非常神奇地撫平了她在很多次自我剖析和調整、甚至專業個人成長心理督導之後,都難以完全撫平的受傷感受。
是什麼話這麼神奇?
她媽媽說的是:「媽媽以前確實沒做好,讓你吃了那麼多苦,可是媽媽當年也不知道應該怎麼養孩子,因為沒人教過我……」
為什麼這句話這麼「神奇」?是看見和理解。她媽媽在多年後終於「看見」了她的不容易和曾經的孤苦無緣,也用非常直接的語言告訴她「媽媽以前沒有看到,現在媽媽看到了。媽媽也知道自己沒做好」。
相比於聽到父母說「我是為你好」,指責孩子「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你這是不孝」,威脅孩子「既然這樣,你就滾出去,以後不要喊我媽」,我們很多人希望的其實就是被父母「看見」。
一位朋友給我留言,父母從小重男輕女,一直給她灌輸長大要照顧弟弟的想法,照顧父母是她的責任,照顧弟弟也是她的責任。她一直很努力地考名牌大學,找高薪工作,不計價格地頻繁買東西給父母,就是想讓父母看到「我不比弟弟這個男孩差,我比弟弟對你們更好」。
因為想要這樣「被看見」,她活得很累。可是她的父母沒有看到。這次放假帶孩子回家,看到父母對自己和弟弟的區別對待,甚至對姐弟倆孩子的區別對待,她覺得心頭和「泡了冰水」一樣。
各種努力各種要強,其實內心裡都有一個小小孩在掙扎和吶喊:「爸爸媽媽,請看看我。看看我的真實需求,看看我也有價值。」
有些父母沒有看見;有些父母看見了,做出的回應還不如沒看見,因為他們會指責孩子「不懂事,不感恩,要求太多」……
回到王猛的萬言書,這種行為看似激烈,其實大家想想,是不是也是一個小小孩,在拉黑父母6年以後,仍然委屈,所以想用這種激烈的方法讓父母「看見」? 他想讓父母看見他曾經的不容易,看見他的真實需求,看見父母自己曾經不恰當的養育方法……
原生家庭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我們的人際互動
有人說,我們不應該動不動就讓「原生家庭」背鍋,很多問題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我同意,人不應該停留在過去止步不前,也有很多人即使不良的早期環境中也能努力地生活。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忽視原生家庭的影響,也不代表每個人都有能量去掙脫這種影響,甚至去優化這種影響。
我從去年5月份就開始在編碼一些親子互動視頻,這些視頻向我更生動直觀展示了依戀策略理論。
早期孩子所形成的依戀策略,其實就是孩子的生存手段,這種最早期在無數次嘗試和實踐中所形成的策略,除非在後期的各種親密關係中有更積極的影響,或者本人有明確的認知,或者有專業的幫助,否則往往會根深蒂固,出現在我們的人際互動中。
舉個例子。一個表達情感需求會被忽略或者懲罰的孩子,他一開始可能會嘗試哭鬧、討好、威脅等各種辦法。但如果無論哪種方法都無法得到回應,或者總是被懲罰,作為一個需要依賴大人才能存活的孩子,他就會慢慢學會:「我需要壓制自己的負性情緒」或者「我需要總是表現積極的情緒」。
於是,我們在這些孩子和父母的互動視頻中會看到很多的「迴避」、「掩蓋」、以及「虛假情感」。
這樣的生存策略,會在孩子的大腦里建立神經環路,他們會把這種策略運用到其它關係和環境中。除非其它的關係能足夠溫暖和可信任,或者他們開始意識到他們原來的認知(「必要要壓抑和掩蓋情緒才能更好地生存」)已經不再適用了,才會有改變的動機。而即便是有了改變的動機之後,想要實現行為改變,還需要大量的勇氣和支持。
美劇《絕望主婦》里有這樣一位主婦Bree,她的童年經歷讓她學會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表現優雅的微笑,不能有負性情緒展露。和丈夫結婚以後,有一次她情緒不好,他老公告訴她,無論什麼時候都希望她向他展露心扉。處於甜蜜愛情中的她抱著憧憬問「真的可以嗎?」得到肯定答覆以後,她試著告訴丈夫她的情緒困擾,結果卻被老公嘲笑了……
Bree本有機會去修改調整童年的認知,結果現實生活甩了她一巴掌,再次讓她確認,她壓抑情緒不展露才是安全的。於是,Bree也徹底朝丈夫關閉了心門,只要心情不好,就拚命通過做大餐收拾家裡來壓制情緒,臉上總是帶著優雅的微笑……
改變並非不可能
我們的依戀策略其實是一直在動態變化的。這種動態變化就如同我們上面所說的,會受我們所處的環境影響,同樣也會受我們的主觀認識所影響。
認識到自己曾經很努力適應環境,盡最大力量讓自己活得更好,以前的那些策略是幫助過我們的,雖然不是所謂的「最好的」,但是確實曾經對我們來說「最有用」的。所以,我們感謝自己曾經的堅強,感謝那些幫助我們的依戀策略。
因為這些策略,有些人努力學習,努力做好事情,所以有機會跳出了原來的生活環境(比如王猛);有些人在暴力家庭中壓抑自己的情緒,最小化自己的存在感,學會察言觀色,所以活了下來,而且這種策略也在成人後幫助他們以不具威脅的方式融入社會群體中……
同時我們也意識到:現在我們是成人了,我們不需要用那些策略來維持生存,我們身邊有了愛我們的人,或者我們有能力愛自己、照顧好自己了。所以,我們曾經的生存策略不再適用了,我們需要可以和它們說「謝謝,再見」了。
而現在的我們,已經成為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可能會重新激發我們的一些創傷性體驗,但這同時也是我們自我療愈的機會。只要我們意識到,自己以前的認知需要調整,並有意識地尋求可靠的支持力量。
我們要在養孩子的過程中警惕我們把原來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再用到我們的孩子身上。
例如,有幾位媽媽找我諮詢,問題非常相似:因為自己小時候幾乎沒有享受過被愛,她們發現自己無法愛孩子,尤其是孩子來找她們尋求幫助的時候或者哭鬧的時候,她們就覺得孩子是錯的,一無是處。因為她們覺得孩子兩歲以後就應該是獨立的,應該自己玩耍,自己照顧自己。
如果這幾位媽媽能回頭想想:自己在孩童時代,曾夢想過擁有怎樣的父母,或許她們就會有不同的做法。當然,了解發展心理學,知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發展特點,也非常重要。
必要時候,請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有些傷痛,放下就是釋然;有些糾結,想開就能舒坦
※公牛意欲重建底氣足 傷痛童年幫助鄧恩走出逆境
TAG:傷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