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幫孩子面對未來30年的世界,最重要的那個能力是什麼?》

《幫孩子面對未來30年的世界,最重要的那個能力是什麼?》

我是柯婷,70後媽媽,家有青春期男娃一枚,愛電影、愛讀書、愛旅行,但這些都比不上我愛孩子,愛孩子們!

這是本專欄的最後一篇文章。

在過去幾個月里,感謝親愛的們,你們的鼓勵和認可,是我一直努力的動力。

感謝蘭海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在這個專欄里「我手寫我心」。

更重要的,是在寫這個專欄的過程中,我認認真真地嘗試走近20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孩子的內心,嘗試著像蘭海一樣,蹲下來,用孩子的視角來看世界;

彷彿站在每個不同的孩子心裡,跟他們一起感同身受。

有時候,

這感受並不美妙,甚至是傷心、痛苦、難過、悲涼的……

惟其如此,我才有機會更深刻地聽到這些孩子內心的聲音。

今天,當我一篇篇回顧曾經的文字,一張張鮮明的小臉,彷彿還在眼前。

我記得每一個孩子臉上滾落的淚珠,

也記起他們羞澀的、放鬆的笑……

當我一個個審視這些孩子的年齡、困惑和他們的內心感受時,我體會到,雖然這裡總共只有20個孩子的心聲,但某種意義上,他們替大部分沒有發出聲音的孩子,說出了內心渴望。

總結這些孩子的困惑時,發現既有個性,更有共性。

可以說所有孩子的困惑,都來自於「他人」——與他人相處時產生的各種困擾。

梳理了一下年齡分層,發現雖然困惑都是與人相關的,但以10~11歲為分水嶺,令孩子困擾的對象發生了變化。

我們看到:10歲以下孩子所有的困惑,都在家庭內部,基本是跟爸爸媽媽相處與溝通中出現的問題……

而到了10-11歲,畫風就突變了……

這些處於青春前期的孩子,他們越來越渴望獨立,渴望走出家庭擁抱外部世界。

他們的困惑開始來自於周圍的老師和同學,為什麼好像之前爸爸媽媽說的,跟我在外面看到的有所不同呀?

而這是一個孩子,從家庭內部,開始走向外部世界的必經過程……

12歲左右是一個問題集中爆發的年齡……

這些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越來越能感到自身的力量,開始用「憑什麼啊?」這樣的方式挑戰父母的權威……

還有兩個12歲孩子的困惑雖然不是直接跟父母的教養方式衝突,卻發生在跟外界發生矛盾後,回家向父母求助,卻未能獲得有效幫助的情況下……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不僅要面對孩子在情緒上態度上的挑戰,還要面對給他們指引人生方向的挑戰。

當年齡繼續增長,到14歲以上時,這些孩子的視野更廣闊,問題也更多來自於社會和對人生的思考……

這20個不同年齡的孩子,是當代孩子的縮影。

我們看到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真實困惑,和內心掙扎,還能清晰地看見一個孩子從幼年到青年,他們心路歷程的變化……

讓我們用圖表的方式看看孩子的「痛點」。

而爸爸媽媽們常見的「痛點」其實是:

感謝《蘭海說成長》這個節目,

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當代孩子跟父母之間,其實存在著巨大割裂,爸爸媽媽最關心焦慮的,並不是孩子最關心的。

這中間,橫亘著巨大的盲區。

為什麼會存在這麼大的割裂呢?我想是因為,我們都更容易關注眼前清晰可見的結果。

比如成績怎麼就是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呀?

比如光知道玩不知道學習;

比如頂嘴、不服管真讓人頭疼;

比如孩子總被老師批評真讓人心煩;

這些東西都是現在、當下,立刻可以看到結果的,那是真讓人心裡著急呀!

至於你們總說的,孩子好像不怎麼愛說話,有什麼事都悶在心裡,太乖太聽話的孩子其實才更需要擔心……什麼的。

我看不到不好到底在哪裡?

無非是悶葫蘆一點,跟爸媽沒多少可說的,好多孩子不都這樣嘛,沒什麼大不了的吧?

只要學習不錯,學校老師評價也不錯,各方面都不讓我太操心,不說話就不說話吧那有什麼的!

是的,眼前會不錯。

但5年後呢?10年後呢?20年後、30年後呢?

我們常常說養一個孩子,就是希望他一生幸福,可「一生幸福」,到底是什麼?

是18歲考上好大學?

還是大學畢業進入全球500強?

到這時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安心,孩子一定可以「一生幸福」了?

如果,在工作崗位他無法獨立完成任務,領導同事都對他不滿;

如果,他總是無法跟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相處中矛盾重重;

如果他年齡越來越大,就是找不到結婚對象;

又如果他終於結婚了以為可以鬆口氣了,但三天兩頭吵架,動不動離家出走;

如果終有一天,他說:爸爸媽媽,我太累了,對不起我無法成為為你們爭光的那個人……

或者當我們越來越老,越來越期望他可以常常來看看我們,跟我們嘮嘮家常說說心裡話,但卻盼不到人,也無話可說的時候。

我們還能夠說,我們,和我們的孩子,擁有「幸福的一生」嗎?

除了學習和工作,有太多「一生幸福」的秘密,藏在孩子小時候的這些困惑和問題里。

他們小的時候我們不在意,不看重,忽視他的感受,覺得情緒和溝通不重要,這些有啥大不了的?

等他們長大,這些未能掌握的能力,會絆住他們一生。

是我們太習慣,用眼睛,只看眼前;

而不習慣合上雙眼,試著用心,看看未來。

最近幾天熱炒的這則新聞:

「留美北大生萬字文數落父母,12年春節不歸拉黑父母6年」

看這篇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他寫了一萬五千字,實際上盤旋在他心裡沒有說出來的話,一定不止一萬五千字。

而這些話從他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在心裡,只是沒有機會對爸媽說出來,沒有機會提出疑問,沒有機會獲得爸媽的正面幫助。

對這個作者的看法與行為,說實話我不能完全認同。

但他的感受,我可以理解。

我一直在想,如果這一萬五千字中的一部分,在他青少年的時候,就能像《蘭海說成長》中的這些孩子一樣,有機會說出來。

到如今他跟父母,是不是不會決裂到這種程度?

為什麼一定要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我們才能真的看到有些事,

那麼重要,

我們卻常常視而不見。

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用眼睛看,

不用心來看。

而孩子,從兒童到少年的孩子,他們的心比眼睛更敏銳。

多希望爸爸媽媽們,面對孩子這些或大或小,或奇奇怪怪的問題……

真的可以像蘭海那樣不急著評判,而是更在意孩子的心裡,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

即使面對的是四歲的小朋友,也認真誠懇地回答每個小問題。

多希望我們可以像蘭海這樣,用自己的,仔細聆聽孩子的

讓溝通發生在心與心之間,絕不僅僅浮於表面。

蘭海在著力保護的,是每一個孩子特有的,對世界的感受力。

這感受發自內心,滾燙熾熱。

她捨不得看著這些年齡尚小,跳動鮮活的「心」,在歲月中漸漸冷卻。

如果所有大人都像這樣,

我們不會看到幼年時嘰嘰呱呱問個不停的小朋友,

隨著歲月,問題越來越少,

直到最後絕口不提。

當孩子越來越沉默,

這是「心」在冷卻啊。

是我們的忽視,

我們自以為懂孩子,

就這樣親手在我們與孩子之間,

挖出不可彌合的深淵。

這是個萬物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

我們常常說30年後大多數人類會被AI取代,

因此不要以我們現有的認知,限制了孩子們的想像力,未來是屬於他們的。

同樣的,也請不要用我們僵化的心,去解讀和限制孩子的心。

要知道在AI、VR大行其道的未來世界,

」才是人類的核心競爭力,

才是區別我們與AI的,最重要的那個感官。

當我們一次次漠視孩子的「」,

只會催促他們學知識學技能,

在未來世界,他們的知識儲備比不上AI,

操作技能比不上AI熟練,

而「」……心是什麼東西?

情緒和感受是什麼的東西?

看到極致的美麗不會有想歌唱的衝動,

看到生命逝去不會惋惜難過……

那麼跟AI相比,存在的意義又在哪裡?

我們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是珍視他們的內心。

給他們真正堅定的支持,

教會他們用心感受,生命中每一刻的溫暖,

跟孩子並肩面對每一次困難,並從中收穫生命的啟示。

這禮物會陪伴孩子始終,即使我們離去。

他們面對無論怎樣的未知,

都會有從心底深處升騰出來的暖意,

足以抵禦生命中任何寒潮與低谷。

這難道,不是我們真正想要送給孩子的,

幸福的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海說成長 的精彩文章:

TAG:蘭海說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