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彩色,還是黑白?一個繞不開的攝影話題

彩色,還是黑白?一個繞不開的攝影話題

編者按:黑白,還是彩色?何時黑白,何時彩色?…… 是一個時不時就要被拉出來論一論的攝影話題。「風面」特邀四月風評論員陳冰,從色彩心理學角度;特邀攝影編輯馬列以彩色攝影史角度,撰寫文章、闡述觀點。並精選「攝影大咖說」80期短音頻中,有關彩色、黑白攝影的3位老師(李政德/程美信/琥珀)的8期短音頻,以期對這一話題的討論以及對攝影創作實踐產生一些有益的補充和啟示。

攝影中黑白與彩色的心理聯繫與探討

文 / 陳冰

陳冰

自由職業者、攝影師

1985年畢業於佳木斯衛生學校

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公衛醫師、導遊員、企業管理者

網站設計者、網站管理員、職業攝影師

在攝影作品的展示上,究竟是應該用彩色還是用黑白,有很多人在講這個問題,雖然他們講的也有一定道理,但我感覺他們都沒有講到本質上,我在這裡想從另一個角度,從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的角度去討論這個問題,希望能給攝影人提供一種新的思考線索,對色彩的屬性有一種新的認識,達到在呈現作品時能夠胸有成竹。

先看三個例子

三個例子的圖片均來自「攝影大咖說」VIP會員群。

圖1 小Q新視野

例子一:照片中是一隻戴著眼鏡的狗,很顯然,我們不需要知道這隻狗究竟是白狗還是黃狗亦或是藍狗,照片的主題就是想讓我們看看狗狗裝人時的樣子,溫文爾雅很有學問,很文明、很友善,絕不會呲牙裂口的咬人,在這裡用黑白兩色來呈現就足夠了,並且還可以直達主題,同時也暗示人們,這是一種黑色幽默。這裡不需要彩色,彩色反而是對主題的一種限定,難道只有黃狗才可以裝人,綠狗就不可以嗎?還是綠狗裝人沒有白狗來得更像人?這裡的黑白代表了一種普遍的狗——狗的概念,而非某一條狗。也就是說,這是一條抽象的狗,或叫狗的抽象物。

圖2 滄海一粟

例子二:左上角是「滄海一粟」發在群里的原片,表現一名演員正在化妝時的情形,色彩調整為中性寫實風格,為了說明色彩在表現不同情緒上的可能性,我在Photoshop上對它進行了另外三種色調的調整,右上是用最簡單的去色功能將其變為黑白片,可見演員面部的品紅色彩妝完全消失了,這種改變使作品偏離了照片的主題,因為我們沒能從畫面中抽象出一種能代表所有演員化妝時的概念物,相反失去的色彩讓我們感到茫然,她往口唇上塗抹的是什麼?除了口唇和眼眉別的地方沒有變化啊?左下是在原片的基礎上改變了全片的白平衡和亮度,使其偏藍綠色,這種改變有點像聊齋故事裡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演員臉上有一種憂鬱的表情,顯然這是一場不情願的演出;右下是在原片的基礎上進行了暖色白平衡調整並增加亮度和飽和度,這樣我們就明顯的看到了一種喜慶和歡樂的氛圍,最起碼演員臉上的憂鬱情緒減輕了,這種色調也預示著演出一定會成功。

圖3 海流

例子三:照片場景是一座即將舉行揭幕典禮的單位大樓,是什麼單位我們不得而知,也無需知道,在當下這樣一個以權力和金錢為中心的社會中,普通工薪市民是不會擁有這樣的大樓的,畫面中採取了大面積的藍綠色幕牆玻璃與一小塊紅布的對比的手法,突出顯示了紅布的作用,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它就像是一條比基尼褲衩,紅布遮擋著一枚象徵著大樓身份的徽標,這徽標不是權利也定是金錢的象徵,但在大樓主人眼裡,這紅布卻是象徵著吉祥與美好的未來。右圖是我用Photoshop將紅布變成近似於大樓幕牆玻璃的顏色後的效果,原片中的這種意義基本上消失了,褲衩的概念和遮羞的意義沒有被綠色抽象出來。

以上三例讓我們看出,彩色在攝影作品中的作用是多麼巨大,而黑白兩色的表意性則相對單一。凡事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其中的原因。

黑白是彩色的影子

我們從最根本的人眼生理結構說起,人眼是人體感受外部光線的唯一器官,人眼的構造就如同一架照相機,視網膜相當於照相機的底片(感光元件),視網膜上大約有1.4億個感光細胞,分為兩種,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

視桿細胞總數達1億個以上,主要負責感受光線的亮度變化,有較高的光敏感度,在夜間或光線較暗的情況下起作用,但不參與色覺,只要是波長從380~580納米的可見光都對它起作用(這一區段主要為藍綠光,見下圖)。

視錐細胞約有600~800萬個,主要負責感受外部世界的色彩變化和對物體空間做精細分辨,可惜的是,視錐細胞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作用很弱。

兩種細胞在視網膜上的布是不均勻的,離中央區域越遠,視錐細胞則越少,視桿細胞就越多。人眼的這種生理結構造成了人在暗光條件下會視物不清和定位不準,只有在光線良好的情況下,才能看清物體的細節和真實顏色。

圖4 人視錐細胞感光示意圖。

橫軸表示了不同的波長的光對映的顏色,三條白色的曲線表示了人的三種視錐細胞對不同波長光源的敏感程度。在中長波的光區,因為有兩種視錐細胞(M和L),所以人能分辨出多種顏色。而在短波區只有視錐S,所以對人來說,這一區域的光只是深淺不同,並沒有顏色的變化。圖片來自網路

眼睛的這一生理結構和特徵,讓我們不能像貓頭鷹和蝙蝠一樣習慣於夜生活,黑夜裡視物不清會讓我們感到恐懼和害怕,會讓我們感覺到不適應,光明和色彩會讓我們感到心曠神怡,天亮了一切OK,可以做任何事情,我們常常把社會不公比喻成是黑暗社會,將暴力犯罪說成是黑惡勢力,把公平正義和助人為樂說成是陽光和正能量,就是這個道理。

但還有另一種現象,例如,我小時候家住農村,沒有電,每到晚上人們就只能靠點煤油燈照亮,家人圍坐在燈前,背後高大的影子從地面一直投射到天棚頂上,晃來晃去的讓我們小孩子感到非常有趣,有時候還和小夥伴們一起在燈光前做手影遊戲,比試著誰玩的花樣多,不亦樂乎。這種影像也是「黑白」的,而且還是剪影,卻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反而是讓我們浮想聯翩,樂在其中。

這是因為當我們處在一個自己熟悉的環境里時,我們知道它是安全的,周圍環境的物體顏色已經存儲在了我們的記憶里了,儘管光亮非常有限,我們也不會感到茫然,不會害怕,甚至有時還會產生出一種朦朧和浪漫的情調。比如當我們散步在夏夜的房前屋後,蛐蛐和蛙鳴會讓我們進入到一個夢幻世界裡。

如果將這種心理反應推廣到攝影當中,可以解釋,為什麼好多攝影人都喜歡用黑白照片來呈現自己的作品,因為他們原本就已經熟悉了他們所拍攝的那個彩色場景,或是他們在之前就見過那張黑白照片的彩色稿,黑白照片上的色彩雖然P沒了,但他們心中的那張彩色稿和黑白的聯繫仍然還在,看了黑白的就能回憶起彩色的是什麼樣。可是,對於沒有看到原來那張彩色稿的觀眾來說,會產生很大的麻煩,麻煩就是不能準確地判斷黑白照片上的景物是什麼顏色,這會讓他們感到茫然,就如同在黑夜裡處在一個陌生環境中一樣,找不到北。

不過人類又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動物,他們能從外部世界裡獲取經驗並進行綜合,反過來再根據這種經驗的普遍性在外部世界中找到自己意識的歸宿,因而又不至於完全茫然,這就是為什麼黑白影像自古有之,我們卻並沒有感到閱讀困難的原因。比如,我們可以根據人類皮膚的顏色和共性,來欣賞黑白人像(體)照片,根據大海、森林和藍天的顏色來欣賞風光照片。因此可以說:黑白是彩色的影子,黑白照片是現實世界的影子。

圖5 仿青銅色彩加上人體變形製造出的超現實圖片,來自網路

人類可以根據影子去揣摩原物的樣子,不過這種揣摩是有條件的,黑白影像中的符碼不能超出觀者的經驗之外,否則就會造成認知障礙。如果你從來就沒見過鐵鎚和鐮刀,你就想像不出黨旗上的標誌為何物,就像我們不能在黑白照片中欣賞到秋天裡的紅葉一樣。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在攝影中,有時候我們可以利用這種認知障礙來作為蒙版,屏蔽掉一些不需要觀者注意的信息,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黑白影像的抽象性,從現實中抽象出隱藏在色彩中的影調和線條,用以表達作者想要強調的主題和趣味,讓觀者的注意力直奔主題,或者是擴大觀眾的想像空間。比如上文中圖1《狗》的例子。

彩色的基本屬性

我們知道,人眼的生理特徵讓我們不能在夜晚很好地識別色彩,但也不是完全不能識別,稍許的光亮即可讓我們感知到有色彩的存在,但由於視桿細胞的感光特性,我們只能對光譜中的藍綠色區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對其他區域不能很好的感知,這會讓我們本能地把藍綠色光跟黑暗和恐懼聯繫在一起。

不僅如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長期搏鬥中還建立起了另一套色彩認知體驗,那就是每當自然災害即將來臨時大地和天空所呈現的樣子(色彩)。比如,一場暴雨即將來臨,烏雲壓頂,天陰的像一隻大水盆時的色彩,雷鳴電閃時大地被照亮的色彩,大風颳得天昏地暗時的色彩,陰雨綿綿久下不絕時的色彩,這些色彩帶給我們的幾乎都是煩躁、鬱悶和恐懼;相反,那些伴隨著高亮度和高飽和的明銳色彩,比如藍天白雲、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帶給我們就總是快樂和欣慰,所有這些來自於大自然的經驗都慢慢地融化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讓我們自然而然地將色彩昏暗與不祥聯繫在一起,將色彩艷麗與歡樂和喜慶聯繫在一起,這就是色彩激發我們情緒反應的心理學基礎。

我們暫且把它稱為色彩的情緒屬性,這種屬性是由人眼的生理機制和人的日常生活經驗所決定的,是種群性的集體反應,也是自然界賦予我們的客觀規律。既然是客觀規律,我們就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將色彩控制的好,完全可以在攝影作品中隨心所欲地表現各種主題,包括抽象主題,比如上面例子圖2和圖3。

圖6 於開令 (彩色原片見文末)

圖7 於開令(彩色原片見文末)

為了讓讀者能親身體驗一下先看黑白照片,然後再看它的彩色版的感覺,我特意將圖6和圖7的彩色版放在文末,不加任何解說,以免限制了讀者的想像空間。

色彩的屬性以及如何使用,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問,不可能在一篇短短的幾千字文章中說透,這裡說的僅僅是我自己的一點學習心得。

對色彩的理解每個人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無不來自於個體生命對外部世界的心理體驗,並存儲在我們潛意識中,它的外在表現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性」,人的心性受影響於我們所接受的教育,特別是幼兒教育,比如媽媽的一個親吻和擁抱、父親的一次懲罰、生命中的一次劫難、亦或是一個動畫片中嚇得你大哭的鏡頭,這些都會對我們怎樣去看這個世界產生影響。

無數的經驗和說教塑造了我們對眼前這個花花世界的認知規則,我們按照這些固有的規則去處理我們的日常事務,在攝影中我們用相機去框取現實中最能代表我們心緒的那一小塊,用來闡釋我們對當時場景的理解。如果說攝影中還有元影像的話,我認為也不是藏策先生所說的那種影像背後的影像,而是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所經歷的那些活生生的生活畫面。

在攝影中,我們對色彩的理解和運用切不可按照教科書中的條條框框去生搬硬套,同樣的是藍色會因場域和內容的不同而產生出憂鬱、沉靜或開朗活潑的效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心就是獨立自主的「心」,善於獨立思考的「心」,任何一種束縛人們心靈自由的強權系統都是有害的,小到教科書,大到國家政治。

圖6 彩色原片 於開令

圖7 彩色原片 於開令

摘要:羅伯特·弗蘭克:黑白就是攝影的色彩。

森山大道:通常人們所目睹的,是形形色色的彩色空間,但是,若能通過黑白照片,則可以看見另一個現實。

喬爾·邁耶羅維茨:彩色世界就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你所生活和呼吸的都和色彩有關。

拉里·伯羅斯:色彩,只要運用得當,就能製造情緒;而情緒,只要處理得當,就能成為藝術。

最近,小編聽了一期節目,突然對攝影的顏色產生了興趣。關於這件事,在歷史上攝影家們眾說紛紜,細細琢磨也是蠻有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面 的精彩文章:

TAG: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