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戴著面具生活,最終變成了面具的樣子

我戴著面具生活,最終變成了面具的樣子

久未聯繫的小果最近剛剛晉陞為公司的部門經理,約我吃飯。

幾年不見,小果更加像成功的商務人士,優雅利落,風姿綽約。然而小果坐下來的第一句話就讓我大跌眼鏡。

她說:「我覺得我抑鬱了。」

這幾年小果努力地工作、生活、養育孩子。上班努力的做好員工,一絲不苟遵守領導和公司的要求,下班做好妻子、好媽媽,看各種書籍,報各種課程,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每天早上起床先給自己灌兩碗心靈雞湯,打打雞血。

兩個孩子在慢慢長大,工作也得到晉陞,但是自己卻一點也不快樂。

「我努力的把自己的每個身份都經營好,可是我越來越累,我有時候一個人呆著,都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思。」說到這兒她竟然哭了起來。

我問她:「如果你只是以一個又一個的身份在活著,那麼真實的你在哪裡?」

「什麼真實的我?沒聽懂!」她邊哭邊說。

愣了一會兒之後,她若有所思,說:「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像小果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看上去衣著講究、開朗幽默,能說會道、甚至勤奮努力,不像人們一貫認為的抑鬱的人那樣落寞、死宅、狼狽邋遢。

你看到他的時候絲毫不會把他和抑鬱特質聯繫到一起。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為了維持自己這個良好的形象、為了能夠讓自己滿意、讓別人不挑毛病,他們內心深處有多麼的焦慮和恐慌。

我們看到他們已經是個很優秀的人,但他們內心還有一座座未攀登的高山、一個個未達成的目標,並且為了這些不斷地自我鞭笞。

小果曾經加班兩個月,完成高難度的項目。但成功帶來的愉悅僅僅持續了半小時,慶功宴還沒吃完,她已經在心裡不停的挑剔自己還有哪裡沒做好。吃完飯,她已經帶著滿滿的挫敗回家了。

平時她沒有辦法自己呆著,她如果不在公司做項目經理,她就得在家裡做別人的妻子、操心的媽媽,如果這些身份都不在,她會非常的焦慮。

她每天都把自己排得滿滿的,忙得甚至都忘了自己。

除了小果這樣把自己排得滿滿的情況,如果我們去觀察類似的人群,還會發現他們可能會盡量避免和人有不必要的往來,把交往盡量安排在可控範圍內。

因為額外的交往越少,意味著別人對自己批評的可能性也會越少。有的人甚至每天睡覺前會反覆回憶今天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檢討自己做得如何不好。

總結下來,這類人群會有一些以下的共同點:

(1)很難對別人表達自己真實的不滿意;

(2)非常擅長挑自己的缺點;

(3)為了避免想像中別人對自己的不滿意努力著;

(4)挫敗感多於勝任感,即使旁人看他們已經做得很好,他們仍然覺得挫敗;

(5)不斷地尋求外部標準來確立自我價值。

如果你問他:「真實的你在哪裡?」

很多人都會跟小果一樣茫然,或者給出一堆自己的社會身份和名號。

從某方面來說,人如果把自己變成了這個身份,或者說僅僅是為了去滿足這個身份而活著,真實的自己就會慢慢迷失。

面具戴得久了,自己都變成了面具的模樣。

就像一個網友說的:有時候感覺自己就像被閹割一樣——不能生氣、不能吵架、不能大聲呵斥,完美得像一個快死的人。

背後的故事

小果的媽媽是市醫院的醫生,爸爸是公務員。小果出生後兩個月媽媽就回崗位工作,小果被送到鄉下奶奶家撫養。

爸爸媽媽每隔幾個月會去探望小果一回。每當小果調皮不聽話的時候,爺爺奶奶就嚇唬她:「你再這樣不聽話你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上小學的時候,小果被接回父母身邊。然而回到父母身邊的小果並沒有感受到久別重逢後的家的溫馨,媽媽對小果身上很多習性不接受。

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問題都被加以嚴厲的糾正。似乎小果身上處處都充滿了缺點。

小果內心深處充滿了對自己的苛責和不滿意,覺得自己似乎是從頭到腳渾身都需要改造。

對於這樣一種追求完美造成的抑鬱特質,我們幾乎都可以在背後看到一些共通的、來自於童年時代的經歷:

(1)主要養育者過於嚴厲,或者家庭沒有快樂、滿足的氛圍;

(2)獲得挫敗感的時候遠多於獲得勝任感的時候;

(3)自己只有按要求來才被接納,不按要求來就不被接納。

著名的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發現:如果媽媽不接納孩子的要求,孩子不僅會被挫敗,而且還不允許對此生氣。

這時,孩子就會傾向於發展出一種假性自我。孩子知道他只有在母親提要求之前把事情做好,母親才會滿意。孩子努力取悅母親,但是卻逐漸的與自己真實的情感失去了聯繫,他內在感到空虛、迷茫,很少能體會到愉悅感。

能為自己做點什麼

如果你是這個樣子的人,如何能夠卸下面具、觸碰到真實的自我呢?

1)覺察——自己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你在白天馬不停蹄地忙於布置安排自己、夜晚來臨時一遍又一遍地回憶白天的種種不是、或者沉溺於自責和後悔之中反覆徘徊之餘,試著抽一點時間好好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脫離了當下的現實情境、整個人被籠罩在了一如既往的自我苛責之中?

(2)區分——把自己拉回當下的現實情境

如果你能夠覺察到自己已經被籠罩在了內在的苛責之中,接下來你就有可能將自己拉回當下現實的情景。

你可以做一個區分:對苛責的恐懼來自於自己的內在,而眼下的現實情景需要自己去重新判斷。

這個區分可以很大程度地緩解你的內部消耗,幫助你更好的回到當下的現實中,應付眼下面臨的情況。

(3)試著去重新描述一下自己,問問自己我是誰。

有空的時候,你可以在紙上寫上幾句你對自己的界定。

如果你發現自己寫下的都是諸如:「我是個教師,我是書店老闆,我曾經是全市乒乓球冠軍,我是一個六年級女兒的媽媽」等等,那你可能已經離開了真實的自我了。

試著問問自己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具有什麼樣的特質,愛好和興趣是什麼,什麼事情讓你感覺到開心,什麼事情讓你感受到憤怒,而不僅僅是拿社會成就及頭銜堆砌自己。

(4)試著做一些讓自己真正快樂的事情

擁有大量假性自我的人,每天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滿足「別人」的需求之上,很少能夠出於自己的真心做一些事情。

久而久之,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有什麼東西能讓自己真的快樂起來。

花點時間好好問問自己,自己的真實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美國的心理醫生卡瑞爾*麥克布萊德博士在她的著作《母愛的羈絆》中提出了幾個關於發現真實自我需求的實用建議:

——我最看重什麼?

——什麼事能讓我快樂?

——什麼會給我帶來最深的滿足感?

——我的愛好和才能是在哪些方面?

以上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簡易可行的觸碰真實自我、緩解自我消耗的方法。但如果你已經出現了持續數月的無力感、無價值感、自殺念頭,甚至在公眾場合會心跳加速、流汗、發抖等情況,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公眾號進行刪除)

長按下方二維碼可任意打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漫 的精彩文章:

TAG:紫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