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馬戲之王》華麗之餘還有什麼丨影向標

《馬戲之王》華麗之餘還有什麼丨影向標

影向標周末版-第一百二十八期


《馬戲之王》





《馬戲之王》得分

5.6分

這個片在北美的爭議就蠻大,其實在影向標,爭議也是不小的。




1. 劉宇清:7分


電影學者,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歌舞片是好萊塢最成熟的類型之一,《馬戲之王》是在平均水準之上的作品。馬戲應該給人帶來歡樂,藝術也一樣。好萊塢的高級爆米花電影,即使很多人認為不是藝術,沒有營養,實際上有很多可取之處,比如:批判階級/種族/經濟歧視,同情弱者,鼓勵人們不分貧富/種族/膚色/身材/長相努力釋放自己,宏揚核心家庭價值觀……所謂Stereotype,都在有用無害之間,所有觀眾都可以放心享用,聽歌、觀舞、做夢。這正是大眾電影的職責之一。


劇評家在劇院找不到快樂,影評人對什麼影片都看不上眼,都是很悲哀的事情。看《馬戲之王》,讓我想起前幾年關於反「三俗」的爭論,雙方應該力求共識,學習巴納姆,在奇異虛幻之中融入貨真價實,電影批評也一樣。







2. 陸支羽:7分


微信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運營者,「鯨魚放映室」聯合創始人,著有電影隨筆集《小丑,馬戲團的眼淚》。


1.這個馬戲團,居然沒有小丑,不開心!2.歌舞場面自然是最大看點,設計上花了不少心思;但真正動人心扉的時刻不多,演員的發揮空間也有限,不如當年的《悲慘世界》更以歌舞洞悉角色內心。3.或許是為了照顧更多主流影迷,各類奇形異能演員們的選擇口味略嫌清淡,不過也沒法指望能在這樣一部好萊塢娛樂片中看到《畸形人》或者《彼得堡異人寫真》。4.整體質量還屬上乘,期待以後還會有更多的馬戲團電影;在我心目中,每一座馬戲團都最終指向費里尼。




3. 汽車大師:7分


電影撰稿人。


歌舞片真是最多保留了早期好萊塢高於生命造夢特性的片種,華彩段落有化腐朽的力量。片子里第一場青梅竹馬到成家的大戲,換任何其他類型,這段長篇蒙太奇都是荒謬做作到了極點,但演到許願燈時銀幕上綻放的儘是魔力。就像借劇(影)評人之口所言,我喜不喜歡是一回事,觀眾覺得爽就是了,我反正是看得開心。







4. 閔思嘉:7分


影評人。


歌舞場景相當驚艷,人物的動作所產生的動作節奏與音樂節奏相得益彰,馬戲式的「中心聚焦式」的場景和舞台式的打光也構成了體系化的影像系統。至於故事走的當然是合家歡和雞湯路線,感人催淚。在現實中,巴納姆的故事更加資本化也更加殘忍,影片更像是一個理想主義式的童話。




5. tyger tyger:7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文系碩士導師,電影學者。


劇情無非美國夢加身份政治正確,歌舞部分卻頗有可觀之處,吧台舞和空中飛人舞兩段尤可圈可點……







6. 風間隼:6分


影評人。


挺市儈的故事被包裝成一個「邊緣人聯合起來實現自我」的人性傳奇,可惜那些整齊劃一的舞蹈動作既沒個性也沒有馬戲的魅力,讓人想誇它一句「金剛狼統帥的馬戲團版變種人小隊」都說不出口。「never enough」挺好聽,別的就是一種「精美的平庸」吧。那些絢麗的轉場和歌舞奇觀在電腦特技大行其道的今天,已經連印度電影都不如了。看作大馬戲團的企業文化宣傳片比較好。




7. 時代映畫社:6分


媒體人,公眾號「奇遇電影」聯合創始人。


P.T.Barnum的創業史如此波瀾壯闊,各種議題元素齊備,卻被簡化為一鍋平淡無奇的雞湯,也是服氣的。浪費了這麼好的題材。(另,影院中文字幕要嚴肅批評,至少兩處錯別字華麗麗地印在DCP上,像吃了蒼蠅一樣礙眼,難道沒有最後校對這一關嗎?)







8. 大奇特:6分


老電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歌舞場面是滿分的,戲劇層面則很空洞。很好地將畸人馬戲團的主題與情節聯繫起來,但它並沒有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巴納姆和卡萊爾兩個角色的立場也是搖擺不定。歌舞才是真正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最終拯救這部電影的也是一場精心編排的華麗歌舞。




9. 桃桃林林:6分


影視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及微博「桃桃淘電影」運營者、線下活動「桃桃觀影團」發起人。


視聽非常突出,簡直是歌舞的盛宴,尤其是狼叔和扎克·埃夫隆酒館唱跳那場,實在是太精彩,也難怪觀眾這麼喜歡。以及,麗貝卡·弗格森又一次美到讓人意外。遺憾則是,劇情還是太簡單,也有點太順拐。




不過,對這個角色的過度美化,還是有點彆扭。







10. 秦婉:6分


鳳凰電影策劃。


歌舞片雖然好看,卻又那麼難以成功,往往因為一板一眼而失去了高分。《This is ME》的催人淚下既真實動人,卻又淪為一種環境的附屬,因為在circus里圈地自萌的自由無法真正映射現實世界,過於美麗就失去了力度。




11. 蘇七七:6分


影評人。


非常成熟的模式與產品,從情節到音樂層面都沒有什麼瑕疵,但追求-成功-迷失-回歸的套路過於顯然,過於保守主義與政治正確,以致於正能量得沒有回味的餘地,在人性的豐富與感情的幽微上無從著力,流於簡單化。







12. 王昕:5分


電影研究者。


該片的有趣或奇怪之處在於它把三個無法融合的層次扭合在了一起,並在它們的彼此分裂中完成了故事的講述。這三個層次可以概括為:




1.動能十足、精細編排的歌舞;2.愛情-家庭神話(好萊塢最重視的核心家庭價值);3.以奇觀為核心的演藝業(show business)的創立過程。第三個層次是影片的主要情節,也是影迷看到片名(The Greatest Showman)的潛在期待,我們預期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一段電影史前史(新的感官/感知方式被創造的過程)。




換言之,一種新的經驗、新的身體、新的視野的浮現。然而影片從一開始就以歌舞這一「強視聽形式」調動了觀眾的全部情緒,讓觀眾在後段難以產生身體情緒的大幅變化,奇人異士彙集、歌舞馬戲表演的過程都只能浮皮潦草地帶過。當「感官現代性的發生」無法展現,影片的重點書寫變成了對歌唱家的一見傾心。




然而一部從頭到尾打著「愛情-家庭-女兒」大旗的影片,不能任由男主角的眼睛持續發光地望向別人,編劇以近乎暴力的寥寥幾筆把他重新拉回了「正軌」。全片由此結束在多元和諧的馬戲團之家與主人公的中產階級小家(女兒跳芭蕾舞)的雙重圓滿中。







除了感慨歌舞程式與核心家庭價值的強大(足以帶部分觀眾越過裂隙),我覺得值得發散思考的還有充當抵押的南中國海底的艦船。在show business的誕生之初,我們已經置身於全球化之中,異域以各種想像和虛假的方式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直到今天亦然。




13. 徐元:5分


電影媒體人,曾任《電影世界》主編,現為《人間電影》製作人及「槍稿」公眾號主筆。


必須承認,以歌舞片而論,素質不錯。但是作為一部傳記電影,卻莫名其妙至極。彷彿是這個傳主的後人,盯著編劇改出來的一稿又一稿,每次編劇想寫點兒「真的」,後代就說不是這樣的,你得這麼寫。於是,整個電影徹底糊塗了。明明這個所謂的「偉大騙子」,本是上好的題材,卻完全沒有展開,這讓片中那些無論上層還是底層的衛道士對他的指責和對抗,完全失去了意義。




14. 西帕克:5分


影評人,電影網站主編。


很好的解釋了好萊塢「the show must go on」的精神。常見的主題再重複一次,視聽也不會有太大新意,只為了每周全球影院的馬戲團里能有一場新戲。







15. 獨孤島主:5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場面拍得棒,但起承轉合都缺乏必要的更深鋪陳,變成了流水賬,因而成為又一部華麗外衣下相對平庸的逆境勵志片。




16. 妖靈妖:5分


電影文化工作者。


劇情架構與人物塑造都很敷衍,政治正確得讓人感覺像是在看競選宣傳片,唯歌舞場面尚有可觀之處。




17. 褻瀆電影:4分


電影從業人員,微信公眾號「褻瀆叔推薦」運營者。







這片子看上去就是真人版《歡樂好聲音》,只是畸形人都是擺設,並沒有拍他們,他們的自我認同也和狼叔浪子回頭沒關係,而狼叔那條線的愛情和成長還是套路中的套路。怪只怪所有配角都是紙片人設,沒有人物塑造,一開唱問題都解決了,唱的還是Tween Pop口水歌。作為音樂歌舞片,演員唱不了,需要別人代唱,後期的修聲和混音又假成這樣,一不小心就是看MV大串燒的錯覺。




18. 賽人:1分


影評人。


具洗白意味、貼金性質的電影都應該保持警惕。真實的巴納姆說過「每一分鐘都會有一個傻瓜誕生」。片中的巴納姆說「觀眾說要獲得是被欺騙的快樂」。全片其實就是在為這種盜亦有道塗脂抹扮,假如你要為這種不尊重你的人去喝彩,那也是你的自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桃桃淘電影 的精彩文章: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喪消失了整整一晚
柳雲龍這部諜戰劇被禁2年,陣容比《風箏》還強大,網友:趕緊播

TAG:桃桃淘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