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許是一個國家最可怕的地方,二戰時期日本學生軍事訓練照片
原標題:這也許是一個國家最可怕的地方,二戰時期日本學生軍事訓練照片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政府推行國民「煉成」教育,即從「總體戰」角度提倡「國民軍隊化」。1940年11月,內閣會議通過《新體制勤勞行動綱要》,在「報效國家」的口號下,民眾的軍事化進程進一步加強,家庭成為「國民的第二養成所」。1939年4月,關東學生大演習中的行進隊。〔今井清一編:《圖說昭和的歷史(6)?走向大戰之道》,第173頁〕
1939年4月,關東學生大演習。圖為中途休息的學生。〔今井清一編:《圖說昭和的歷史(6)?走向大戰之道》,(東京)集英社1980年3月15日版,第173頁〕
關東學生大演習的學生在「長門」艦上。〔今井清一編:《圖說昭和的歷史(6)?走向大戰之道》,第173頁〕
1940年秋,早稻田大學的學生在校外訓練。〔今井清一編:《圖說昭和的歷史(6)?走向大戰之道》,第175頁〕
1943年6月,內閣會議通過《學徒戰時動員體制確立綱要》,動員學生參與守衛國土,為國獻身,此時,高年級學生成立了戰鬥預科班。10月12日,文部省發布《教育戰時非常措施方案》,進一步強化民眾的「國防訓練」。圖為戰時女學生進行軍事訓練。〔今井清一編:《圖說昭和的歷史(6)?走向大戰之道》,第172頁〕
戰時學生進行軍事訓練。〔今井清一編:《圖說昭和的歷史(6)?走向大戰之道》,第172頁〕
1945年3月,內閣公布《決戰教育措施綱要》,全力鼓動學生投入戰地。圖為為普及軍事知識,師範學生作為短期現役兵臨時入團〔《別冊一億人的昭和史?日本的戰史別卷(2)?日本海軍史》,第24頁〕
以上圖文選自《日本侵華圖志》第一卷《戰爭動員》,曹大臣編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日本侵華圖志》共二十五卷,南京大學資深榮譽教授張憲文主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山東畫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合作項目,併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 2014 年度入庫項目。


※山莊古寺皆遭毒手:日軍在華北各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日軍暴行實證:日軍燒殺搶掠,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TAG:日本侵華圖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