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SpaceX馬斯克光芒萬丈的背後,還有NASA的勝利與貝佐斯的不服

SpaceX馬斯克光芒萬丈的背後,還有NASA的勝利與貝佐斯的不服

原標題:SpaceX馬斯克光芒萬丈的背後,還有NASA的勝利與貝佐斯的不服



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又幹了件大事!


北京時間 2 月 7 日凌晨,SpaceX 成功發射了重型獵鷹火箭,將一台Tesla Roadster電動超跑與一個身著完整功能太空服的Starman假人送入太空。並且還成功回收了兩台一級外掛助推器,不過中級火箭的兩台發動機點燃失敗未能成功回收。


最重要的是,重型獵鷹火箭高70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擁有64噸的極限運力,輕鬆超越了全球現役最高運力的重型火箭「德爾塔IV型」,後者運力28噸,不及spaceX新火箭的一半。此前採用最新款Merlin 1D FT發動機的獵鷹9號火箭(falcon 9 v1.2),其極限運力也達到了27.2噸。

當然,航天歷史上運力最高的火箭是美國土星五號,高達140噸,還有前蘇聯的能源號,運力也達到了100噸。不過兩者早已退役,超高的製造成本也讓他們成為了歷史。



獵鷹系列火箭數據


這次SpaceX重型獵鷹火箭的最大優勢,就是低成本。總價一億美元的發射成本,通過回收一級火箭還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而此次的發射已經成功回收了兩個一級外掛助推器。


這是全新的太空奇蹟,據說2月7日,在美國中小學,老師們帶著學生集體收看了此次的火箭發射直播。


去年同期,SpaceX則剛剛在運載火箭上,成功實現了一級火箭回收;年中又實現了龍飛船發射回收;今年就又在重型火箭實現了這一技術,雖然部分回收失敗,但瑕不掩瑜。


可以說,SpaceX近年來的進步神速。這樣出色的火箭回收技術,可以大大降低航天業務的成本,至少下一步Facebook們的衛星互聯網有望了。低成本加高運力,航天市場離普通人又近了一步,這家民營航天公司也正在幫助人類全面進駐太空。


最最重要的是,重型獵鷹火箭發射成功代表著SpaceX有能力進行載人航天業務!


這才是最了不得的!


築夢造商,缺錢的NASA曲折求勝

看到美國一家民營航天公司用16年的時間,就取得了這麼大的成績,許多人又開始好奇:為什麼美國公司可以這麼牛氣?為什麼美國人這麼有理想?


答案無外乎,「美國的工業底子好」「美國的專業人才多」「美國有深厚的商業文化」等等。


是啊,美國1961年就把人送進太空了,技術底子當然強。在50~80年代,航天文化在美國爆熱,在這期間出生成長的小孩,夢想都是當宇航員當科學家。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個人。



但馬斯克能做出今天的成績,還跟美國開放太空行業有關。


1980年代,美蘇的太空爭霸賽讓美國政府力不可支,於是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就開始放開採購權,降低成本的同時扶植太空產業鏈。還幫助北約國家發展各自的太空業務,來創造營收。


軌道科學公司(OSC)就是在這一期間成立,這些頂級科學家成立民營企業從研發衛星開始入手,逐漸開始研發火箭推進器、小型運載火箭,到1995年波音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就成立了聯合發射聯盟,開始研發重型運載火箭。上邊提到的,美國現役重型運載火箭德爾塔IV型,就是聯合發射聯盟研發製造的。


到2000年,美國政府持續縮減NASA預算,並開始大幅度裁員,美國航天事業陷入長期停頓。不過此時,歐美民營航天企業已經初具規模。


然後,NASA也另推出了商業載人航天促進計劃(CCDev)與商業軌道運輸服務計劃(COTS),將大量的研發服務支撐項目交給民營企業以降低成本,意圖將航空航天打造成一套良性的產業,而不是無底洞的投入。


就在這一時期,瞅准機會的美國富豪開始進入航天行業,吸收了NASA失業人員。埃隆馬斯克的SpaceX是從2001年開始規劃,到2002年正式成立。電商大拿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也是在這一時間點成立了BlueOrigin(藍色起源),目標也是研發可重複回收利用的載人航天火箭。

現在NASA的預算重點都放在太空探測項目上,運載火箭研發製造則幾乎完全外包給了民營企業。像SpaceX、BlueOrigin兩家公司能夠活下來,一方面是創始人手裡有錢,另一方面還要靠跟NASA的長期合作,CCDev與COTS為她們貢獻了不少收入。而聯合發射聯盟就更純粹是NASA的服務商。


不靠譜的馬斯克,靠夢想畫大餅


這一次SpaceX的巨大突破雖然讓人激動,理想主義感動全球,鬧得舉世歡騰。但背後其實還是存在很多問題。


SpaceX的技術積累,在短期內還是不敢輕易進行載人航天實驗。更大的技術突破在與貨物運載能力的提高。


在剛剛成立的時候,SpaceX為了生存下去,便把業務方向設置在了貨運火箭方向,大幅度使用民用器材代替航天專用的材料器件。


整個SpaceX最核心的技術、獵鷹系列火箭的核心——Merlin液氧煤油發動機,從一開始設立的技術方向,就比主流的高壓補燃循環液氧發動機技術要低一檔,被認為安全性可靠性不足。


更離譜的是,這一發動機方案一開始只是汽車發動機專家湯姆·米勒(Tom Mueller)的業餘發燒設計。即便此前湯姆·米勒此前供職的TRW公司,曾經參與過火箭零器件的設計製造,有過相關經驗。但他的發燒設計,只是預設利用民用技術來製造能夠用來航天飛行的火箭。具體靠譜程度,並不確定。



馬斯克在自己的「火星生命基金會」里,看到湯姆·米勒的圖紙之後,就敢成立公司開發布會,大言不慚的說一年後實驗發射第一枚火箭,並且同時間研發獵鷹一號、獵鷹5號兩枚新火箭。


同時,為了更好的節省成本,SpaceX還用軟體模擬的方式替代實地測試。

另一方面,馬斯克為了給SpaceX更好地融資,找到在好萊塢當製片人的姐姐幫忙,組了一個紀錄片團隊到處跟拍自己,還在電視中誇下海口,聲稱獵鷹火箭是自己設計的。這使得SpaceX的工程師們憤怒不堪。


更加離譜的是,在2004年,SpaceX無法融資的情況下,馬斯克掏了635萬美金去投了電動汽車初創公司Tesla。2005年又掏了上千萬美金投了B輪,並進入Tesla的管理層。


這被外界視為,馬斯克想利用自己在SpaceX項目中打下的人氣,割韭菜圈錢。


所以,許多人都說馬斯克是騙子,造噱頭騙人錢,SpaceX航天、Tesla電動汽車、Solarcity太陽能三個沒有盈利前景的項目並行,一度整個市場對其爭議非常大。


甚至阿姆斯特朗、尤金·塞爾南這樣的美國登月英雄,都公開反對馬斯克。認為他是痴心妄想,並在各種活動中發聲,倡議美國政府取消對SpaceX的支持,還將其定義為「平庸人」。


曾經幫助馬斯克組建SpaceX團隊、設定研發方向的邁克爾·格里芬,在成為NASA局長之後直接扣下了SpaceX的訂單。那時是2008年,SpaceX的獵鷹火箭好不容易發射成功,急需NASA訂單救命,而這位NASA局長實在是信不過馬斯克制定的技術標準,死活不肯放行。最後還是SpaceX的工程師們全體出動,挨個找格里芬談夢想,才勉強通過。


可以說,當時馬斯克的名聲比今天的賈躍亭好不到哪去。


想想,馬斯克給人們畫下的大餅是:努力為殖民火星建造交通工具、能源系統、甚至是水電支付基礎設施。連過去讓其賺得盆滿缽滿的PayPal,也成了為火星殖民專門打造的全新支付體系。


你說這牛皮得吹的有多大?


SpaceX享盡風頭,貝佐斯帶著一群航天大拿表示不服

對比Amazon貝佐斯的BlueOrigin、理查德·布蘭森的維珍銀河以及老前輩軌道科學公司(OSC)來說,馬斯克的SpaceX只能算是一個善於作秀的航天運載公司,靠著NASA的航天發射系統掙一點火箭外包費。



左起:布蘭森、馬斯克、貝佐斯


Amazon貝佐斯的BlueOrigin、理查德·布蘭森的維珍銀河從一開始的業務定位就是航天旅行,初步實現的是亞軌道航天旅行。貝佐斯做火箭技術,布蘭森做的是空天飛機,目標明確可實現性強,一開始就受到投資人的青睞。


兩家研發的技術,也是NASA需求的前沿技術,於是很愉快的拿到了政府的技術合作訂單。很輕鬆就加入了CCDev、COTS。


軌道科學公司就更不用說了,公司由三名頂級航天科學家在1982年成立,一開始專研衛星,隨後拓展到火箭發射系統、制導系統、小型運載火箭。在衛星、運載火箭、反導火箭市場佔有大量份額。也是最早加入NASA商業載人航天方案,一直在研發太空飛機、載人飛行器。


照目前SpaceX的技術突破來看,未來獵鷹系列火箭會大幅搶走聯合發射聯盟、軌道科學公司以及中國航天科技手中的訂單。但對於聯合發射聯盟、軌道科學公司來說,只是不用自己研發的火箭而已,其他零器件生產、發射服務上SpaceX還是嚴重依賴兩家公司。



同時各家公司也在追趕SpaceX的火箭技術,其中BlueOrigin的新謝潑德火箭進展神速。


新謝潑德火箭借用了美國第一個登陸太空的航天員艾倫·謝潑德的名字,一開始研發的目標就瞄準了載人航天旅行。其技術來源於NASA的DC-X火箭項目,也僱用了參與DC-X研製工作的部分技術人員。

相比獵鷹火箭,新謝潑德火箭起點非常高,他的BE-3液氧液氫發動機也比前者的Merlin液氧煤油發動機更加高端,可靠性高的不是一點兩點。要知道獵鷹火箭幾乎每一次事故都處在發動機身上,這也是業界不看好他進行載人航天的原因。


2015年,新謝潑德火箭搶在SpaceX之前,第一個實現了火箭回收。當時火箭飛行高度達到100公里,已經可以滿足亞軌道航天旅遊。


2016年1月,BlueOrigin又使用同一顆火箭成功進行了發射回收,此次發射高度達到了101.7公里。至此所有技術成熟,BlueOrigin已經能夠滿足亞軌道載人航天旅行。


此次SpaceX的重型獵鷹火箭發射成功,也正好是卡在BlueOrigin前邊,實現了人類航天史上的大突破。相信馬上BlueOrigin就會為全球獻上航天史上,民營載人航天商業發射第一單。屆時又是一個大突破。


最重要的是,BlueOrigin的重型火箭——新格倫火箭也早在2012年開始研發,也要開啟自己的處女航。按照公布出來的參數看,新格倫火箭是一架二級火箭,採用了8台性能更強的BE-4發動機,運力達到了45噸。


雖然單就運力來看,新格倫火箭有一定差距。但你要知道新格倫沒有任何外掛助推器,發動機比獵鷹重型火箭的27台少了19台,高80米,外觀設計上比獵鷹9號火箭粗一倍。這意味著他的一級火箭更容易被回收,安全性穩定性更高,設計目標更高,要重複使用100次。


而馬斯克心裡也很清楚獵鷹重型火箭的缺陷,已經明確表示SpaceX下一步重點研發方向是新一代的BFR(非正式名:Big Fucking Rocket大屌箭),獵鷹重型火箭不會再承載任何發射任務。


隨著今年BlueOrigin的亞軌道航天旅行業務上線,更實用的新格倫火箭進入試飛,貝佐斯更有可能成為真正改變民營航天史的第一人。



2015年,獵鷹9號火箭接連回收失敗,而新謝潑德火箭卻騰空飛出,搶先在亞軌道上回收成功。馬斯克在Twitter上向貝佐斯進行了禮貌性的祝賀,並表示自己的蚱蜢火箭此前已經成功回收6次,還專門區分了太空與亞軌道的差別。

2月5號,獵鷹重型火箭發射之前,貝佐斯又禮貌性的祝福了馬斯克:希望此次發射能有一個漂亮平穩的飛行。馬斯克回以感謝。但業界都知道,SpaceX的所有新項目實驗,基本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貝佐斯在接受採訪時,還譏諷的說過:就讓馬斯克飛去火星吧。


可以說兩人的心機都毫不隱藏的擺在了檯面上,誰都看不上對方。


畢竟一個喜歡出盡風頭,什麼都沒做就開始到處嚷嚷扯大旗好大喜功;一個喜歡腳踏實地,什麼事都做好了才讓別人知道。當然,兩人也有共同點——都很摳門。不過馬斯克摳在項目預算上,貝佐斯摳在接人待物上。


未來誰的策略會率先奏效?誰能笑到最後成為真正的贏家?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是航天行業里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們都將會開拓屬於自己的航天市場。然後分食掉大部分運載火箭訂單,推動民用航天業務的普及。


當然,聯合發射聯盟、軌道科學公司的新項目也不是吃素的。

文/水上焱


本文系百略網(www.ibailve.com)原創,微信ID:wwwbailv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略網官方 的精彩文章:

TAG:百略網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