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冠心病、高血壓和高血糖等問題的回復,飲食禁忌精準營養很重要

冠心病、高血壓和高血糖等問題的回復,飲食禁忌精準營養很重要

本文節選自對網友留言的回復,約1800字,閱讀需要5分鐘。

1、血糖高的人可以吃萍果嗎?

可以吃。蘋果的升糖指數比較低,在36左右。對血糖影響不大。但不要吃太甜的蘋果,帶酸味的蘋果較好。一次性不要吃太多,也不要在吃了不少其他零食,或者吃飽了飯的時候吃。血糖高的人,吃蘋果帶皮吃比較好。為了降低農藥殘留,可以將蘋果在流水下清洗,用軟毛刷多刷幾次,這樣吃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能保護血管,防止併發症。

2、不喝牛奶要缺鈣,喝了牛奶就腹瀉,我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很簡單。喝牛奶腹瀉的原因。是因為牛奶裡面含有一種叫做乳糖的物質。喝牛奶拉肚子的人,是因為身體內缺少乳糖分解酶,乳糖不能分解,停留在腸道內不被吸收。就會引起腹瀉。改善辦法有二。

一,還是喝牛奶。改在吃飯的時候喝。吃飽了或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再喝,可以防止腹瀉。也可以少量多次,慢慢訓練身體,後期就不會腹瀉了。

二,改喝酸奶。酸奶在發酵過程中,乳糖被分解為乳酸,這是酸味的來源。乳糖沒有了,在體內沒有消化不良的問題,也就不會腹瀉。酸奶的營養價值和牛奶的營養價值非常相近,只不過牛奶里多一些維生素,而酸奶里多一些益生菌。不影響你補鈣。

3、腦萎縮患者飲食有什麼注意的事項?

大腦結構很特別,至少有三點,一是,大腦需要的能量,必須全部來源於糖,專業名詞叫碳水化合物,主要食物來源是主食。二是,大腦的結構成分,主要都是脂肪。食物中,膽固醇含量最高的是動物的腦,就是因為它基本上都是脂肪構成。三是,大腦里的毛細血管特別多特別複雜,毛細血管就是指口徑非常小的血管。這意味著大腦很容易出現微循環障礙。

腦萎縮,是指結構萎縮,凡是結構萎縮的病,都不太好辦。不過,雖然大部分腦細胞不能分裂,不能再生,但還是有少量的腦細胞有分裂增生能力,這就為腦組織恢復,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這其中,最重要的一種營養物質,是卵磷脂,它是一種特殊的,既能溶於水,又能溶於水的類脂,對大腦特別好。可以直接買卵磷脂補充劑吃,粉劑比膠囊劑好。如果想用食療,可以多吃雞蛋和大豆。這兩種食物,是卵磷脂的最佳來源。除此之外,維生素和蛋白質可以保持腦部血管的彈性。主食也要吃夠,尤其是像燕麥等粗雜糧,它們在體內生成能量比較平和,有利於保證腦部的能量供應。還有像銀杏提取物,它可以擴張毛細血管,改善腦部的微循環障礙。最後,建議多打坐,提升腦部血流量,讓人變聰明,提高記憶力,是打坐的重要優勢。

4、冠心病患者能不能吃油膩的食物?

如果是患者本人問這個問題,那真是該打板子了。冠心病,全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狀動脈,是指緊靠心臟上方的,最大的動脈。粥樣硬化是指這動脈血管,原本是很有彈性的,現在變成了像用粥做成的管子,既不平滑,也無彈性,不但阻礙血液的流通,還讓血管失去了伸縮性,血管破裂的風險大幅度升高。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血液里油脂過多,運輸油脂的物質過少,油脂慢慢的沉積在血管壁上,這些陳年老油脂,時間長了,就會氧化酸敗,原本很光滑的油,變成了糙凸不平的粥狀。這就叫粥樣硬化。血液里油脂過多,一方面是肝臟損傷了,不能代謝脂肪,另外一方面就是飲食太油膩。這個病,一般需要常備擴張血管的葯,比如硝酸甘油。飲食上,少吃油,吃好油,補充蛋白質,維生素BCE,卵磷脂和鈣鎂非常關鍵。

5、高血壓患者如何選擇鍛煉方式?

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呼吸,是最好的血壓醫生》,你可以搜著看一下。曾經有位醫生,介紹過一種專門針對高血壓的訓練方式。就是先緩緩吸氣,吸到吸不動了,再開始慢慢的呼氣,在呼氣的同時,手腳四肢同時用力,反覆進行,注意呼吸一定要慢要柔。原理在於,訓練血管的肌肉。沒錯,血管是有肌肉的。血管有三層結構,中間一層是平滑肌,負責維護血管的正常結構。平滑肌無力,血管松垮下來,沒有彈性,這是血壓升高的原因之一。

如果不採用這個運動,也沒有關係。什麼方式都可以,哪種運動方式方便好堅持,就用哪一種,運動一定要有節奏規律,同時注意平穩自己的呼吸,這是兩個核心要點。長期堅持,對穩定血壓有益。飲食中注意蛋白質,鈣鎂和維生素,搭配好了。降血壓沒那麼難。

6、血糖高的人好吃人蔘嗎?

可以吃。按中醫說法,血糖高的人氣不足。而人蔘被稱為補氣天下第一。有些人可能會說,血糖高,是營養過剩,不能進補,這個說法太粗糙。人蔘含有的人蔘皂苷,以及維生素E,雖然不能直接降低血糖,但是可以防止高血糖帶來的併發症。

(研究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的精彩文章:

血液里有哪些成分,起什麼作用,這是一篇人人都能看懂的醫學教材

TAG: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