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周易書場」:180208篇:為什麼「易經」和「周易」不應混淆?

「周易書場」:180208篇:為什麼「易經」和「周易」不應混淆?

《周易》之名在《周禮·春官·大卜》中即出現。其中有言說,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人們稱《周易》為《易經》是在漢初。漢初設五經博士,《易》《書》《詩》《禮》《春秋》,每經置一博士,故稱五經博士。其時開始稱《周易》為《易經》。後來之人,稱《周易》為《易經》,當主要是這個原因。

個人認為,把《周易》和「易經」區別一下比較好,即稱《周易》就稱《周易》,別叫《周易》為「易經」。我是想說,在「三易」之前,就有「易」存在。推斷一下,這個假設的存在極可能是肯定的。但那時是不是就叫「易」,或者歸納整理成了有模有樣的「書」,或者被推高而成了「經」,有如今天我們看到的「經」書一樣成章成本,印刷裝幀得一本正經,那就很難說了。史前文明研究者的成果告訴我們,很早以前——如8000年前、6000年前、3000年前——「易」就可能有了某種雛形。不管它是以什麼形式存在著、怎樣稱呼。

「太卜掌三易之法」,這句話本身或許就證明在周代或者更早「易」就是一個總稱。稱《周易》為《易經》是不是可能忽略了「歸藏」「連山」的存在,混淆了「三易」之前存在的「易」呢?是不是可能淹沒掉「三易」之前可能存在的「易」呢?

我們知道關於「易」的「三古」「三聖」的說法。三聖,指伏羲、文王、孔子。「三易」之前,「易」或《易》是什麼樣子?現在雖然很難說,但並等於它一點沒有可能有個什麼樣的存在。比如,古老的刻畫符號,難道就一點與此沒有關係?難道就一點沒有系統性?何況,似乎有人證明八卦的產生與天文曆法緊密相關呢。假如「三易」之前沒有「易」,那《連山》就成了「易」的始祖。「易」更三古。不要說考察天皇地皇、伏羲、神農之類時期「易」(與八卦的起源或產生相關的原始遺迹)的狀態,就是考察研究《連山》也很難了。但這不能成為否認此前可能有的「易」的存在的依據。伏羲以來至於連山易,幾千年而來就肯定沒點什麼東西么?

另外,《周易》「經」「傳」也應當分開。膜拜聖人的文字,與時俱進學習聖人的思想、踐行聖人定下的行為準則。這理所當然。但不可以混淆「經」「傳」的界線吧。《十翼》之類,為「傳」,與「經」相比總得有個輩分差距吧。

做一個不甚恰當的簡單比類。

好比一棵樹,有一個碩大而且根莖很深的老樁,其名為「易」。當然,很大程度上最初不一定就叫「易」,就假設其名為「易」吧。這個老樁長啊長、長啊長,長了好多輩樹的時間,後來長出了三個枝條,分別叫「連山」「坤藏」「周易」。可能這三個枝條長出來的時間先後是不一致的,稱謂也各不相同。也可能後面長出來的枝條受了前面長出來的枝條的影響。但這些都不重要,因為在它們長大成為十分巨大的參天大樹之後,在歷經久遠的後來人看來,它們的出現幾乎就是平行或並列的啦。它們就是三棵既相近又不完全相同的大樹。這三根枝條,長成參天大樹後,幹上生枝、枝上生枝,每一枝枝葉都很茂盛,又開了許多花,結了許多果。分枝太多啦,花開得太多啦,果實結得太多啦,而且經久不息,世世代代繁盛不止。於是不論多久,不論多遠,人們總是可以仰望其形,可以呼吸其芬芳。又由於其樹長得太高大、太茂盛,太密實,人們總是看不清它們藏在密枝厚葉中的真面目。於是在許許多多時代,許許多多的人們總是去探索、去猜想,並試著去構建它們的內部的全部或部分的形態。生命不息,探索不止。人們想像中的,樹的枝葉、花朵、果實的形態就又千姿百態,爭奇鬥豔,無所不包了。

如果籠而統之,把這一棵大樹的一切簡而稱之,就叫做「易」,這或許倒是可以的。但是,那些枝、葉、「花」「果」,可以叫做「連山」「坤藏」「周易」甚至「易」(易經)的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經 的精彩文章:

《易經》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可以通神之書!
故事:窮傻子不忘民間周易高人一番話,離家兩年後變成有錢人歸來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