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辟才衚衕:西城最具名校基因的「寶地」

辟才衚衕:西城最具名校基因的「寶地」

在繁華的西單北大街西側,有一條寬敞的長街叫辟才衚衕。

辟才衚衕 京報網 張寧/攝

它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連國家教育部也選址此處。

教育部 京報網 張寧/攝

加之名校林立,在北京頗有名氣。

從劈柴到辟才

辟才衚衕是這一帶的「主」衚衕,南北被許多小衚衕如半壁衚衕、南豐衚衕、雲梯衚衕、跨車衚衕等包圍。

辟才衚衕 示意圖

比起「辟(pì)才衚衕」,許多老北京習慣稱呼它為「劈(pǐ)柴衚衕」——這是它過去的名字。

明清時期,由於臨近為皇宮儲存、加工木材的大木廠,這兒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劈柴集市,故得此名。

改成「辟才」,已經是清末光緒年間的事兒了。

當時,一位叫臧佑臣的天津人,在劈柴衚衕里創辦了一所新式小學,為了擴大影響,他編了一首校歌,歌詞是:

「辟才!辟才!辟才衚衕中,蒼蒼菁菁槐柳兼柏松,是何處?

京師私立第一兩等。開闢人才,人才開闢,衚衕著其名。」

劈柴衚衕才正式改名為「辟才衚衕」。

雖然這所學校很快便因動蕩的社會環境停辦了,但它開了北京新式小學教育之先河,辟才衚衕之名也得以延續至今。

女附中傳奇

一百多年來,辟才衚衕不曾辜負這個名字。

這裡名校雲集,人才輩出,赫赫有名的北京女子師範學校附屬中學校(簡稱女附中,今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便座落此處。

1932年,位於辟才衚衕的校門。

老校門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1917年建校之初,女附中的主任(相當於校長)是一名叫歐陽曉瀾的傳奇女性。

她少時雙親亡故,成年後在叔父資助下,才得以留學日本。

1925年畢業生合影。最後一排右五就是首任校長歐陽曉瀾。

就職女附中後,她四處籌款,從國外購置了器材、設備和圖書,引入了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開發出一套兼收並蓄、中西合璧的女子教育課程體系。

1942屆學生在辟才衚衕舊址的留影

1930年以後,隨著國家民族命運沉浮,學校歷經滄桑,人事多變,卻始終有名師來此執教。

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便在女附中擔任語文老師多年。

老舍夫人胡絜青 1985年 北京日報 胡敦志/攝

1968年,師大女附中結束50多年的女校歷史,開始招收男生;1978年,正式更名為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實驗中學高中部 京報網 張寧/攝

如今,實驗中學是北京赫赫有名的中學。

在2017年迎來百年校慶的同時,還有3位學生被哈佛大學錄取,並因此上了新聞頭條……

京城名校,當之無愧。

衚衕里的百年老校

辟才衚衕一帶,除了有傳奇的實驗中學外,還有一所百年老校。

它就是位於辟才衚衕北邊,座落於宏廟衚衕里的宏廟小學。

京報網 張寧/攝

宏廟小學始建於1883年,距今已經有135年的歷史了,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校」。

它的前身是八旗子弟的官學,名為「鑲藍旗官學」。

1914年曾改名「北京師範附屬小學校」(北師附小),1958年才更名為「北京市西城區宏廟小學」至今,著名作家老舍曾在此執教。

文藝理論家馮牧、藝術家于是之都是從這兒畢業的。

于是之在《茶館》中扮演的茶館掌柜王利發被視為經典

解放後,宏廟小學是全國首批建立少先隊的學校。

在當時這是一種認可,也是一種榮耀。

西城區宏廟小學戴著紅領巾的學生。1960年 北京日報 馮文岡/攝

連小學的名字,都是中央領導人陳雲題寫的。

陳雲(右一) 北京日報圖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裡就發展起了相當豐富的課外活動。

航模、無線電、生物小組如雨後春筍;合唱、舞蹈、籃球、體操小組也多姿多彩。

1974年,科技小組以10元為本錢研究出了幻燈片。

放映幻燈片 北京日報 卓志/攝

到了1980年,校辦企業宏廟小學幻燈製片廠竟一舉成為了全國首家規模最大的機械化生產幻燈片的專業廠。

說起來都覺得神奇……

世事滄桑衚衕變

如今,辟才衚衕已變成金融街片區的通衢大道。

改造前的辟才衚衕 北京日報圖

改造後的辟才衚衕 北京日報圖

傳統的四合院也被高低錯落的居民區取代。

辟才衚衕北面新建的居民區與四合院平房(左下角)形成鮮明的對比。北京日報圖

只有在辟才衚衕西口的跨車衚衕13號,還保留著一座四合院。

就像一座孤島,周邊是比它的身量高几倍、幾十倍的摩天大樓。

跨車衚衕13號 京報網 張寧/攝

這個貌不驚人的四合院,便是舉世聞名的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舊居。

他在這裡度過了大半輩子,創作出無數精品。

齊白石 北京日報2011年12月27日第17版圖片

1903年,齊白石第一次來到北平,曾在法源寺、西四等地住過,直到1926年才買下跨車衚衕的小院。

北平淪陷後,日偽統治時期,他辭去教職,並在院門口貼了「畫不賣給官家」的字條,一時傳為美談。

解放後,中國美術家協會為白石老人購買了南鑼鼓巷雨兒衚衕的一處大宅。

可齊白石住沒多久,又搬回了跨車衚衕。

他說大宅住不慣,還是自己的小院親切。

這個小院里沒有奇花異草,只有絲瓜、南瓜、牽牛花等平常草木,白石老人卻以這些為素材,創作出《絲瓜螞蚱》、《牽牛花》等佳作。

《絲瓜螞蚱》 齊白石 1937年作 今中國美術館館藏

在辟才衚衕的改造工程中,經過多方呼籲,這處傳奇的小院得以保存下來。

齊白石舊居 京報網 張寧/攝

如今,已成為辟才衚衕一抹難得痕迹。

不知您對辟才衚衕是否有難忘的回憶?

歡迎給大伙兒說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芝麻匠通訊社 的精彩文章:

80年代穿上它,你會遭到「全民圍剿」!
中南海與紫禁城的神秘「夾道」,別有洞天!

TAG:芝麻匠通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