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2.5億年後,地球上也許只有一個大陸

2.5億年後,地球上也許只有一個大陸

一個超級大陸正在形成,它會合併地球上的主要陸地,這意味著你可以從澳大利亞走到阿拉斯加,或者從巴塔哥尼亞走到斯堪的納維亞——但形成的時間大約是2.5億年。這樣的過程在科學上被稱為「終極盤古大陸」,你也許更喜歡稱之為「下一個大事件」。

克里斯多福·史考提斯,是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西北大學的教師。地球上的大陸在活動這一事實,對他很有誘惑力。他在思考這樣的問題:這些大陸在過去是怎樣排列的,它們在將來會怎樣分布。

「5000萬年後,澳大利亞將會和東南亞碰撞合併成更大的大陸,」他說,「非洲會推動南歐大陸,而大西洋會比今天更寬闊。」

為了使這些細節具體化,史考提斯創作了一個動畫來說明他的預測。

當然,他也承認,對5000萬年後的事情進行預測,包括他的終極盤古大陸,都僅僅是推測而已。

地球的大陸位於板塊之上,這些板塊以不同的速度移動。一些板塊以每年30毫米的速度移動,另外一些板塊的移動速度可能是這個速度的5倍。這兩個速度分別是人類指甲和頭髮生長的速度。

現在,板塊運動可以用埋在地下的衛星定位儀跟蹤。但我們知道,在這種技術沒有發明之前,人們已經知道板塊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移動了。怎樣移動的呢?這些板塊如此巨大、移動得如此緩慢,我們又是怎麼意識到自己站在巨大的、移動的板塊上的呢?

大陸在移動這個觀點可追溯到幾個世紀前,但是第一次有人拿出重要證據支持這個觀點是在100年前,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

冰島位於兩大板塊的分界線上

對很多地質學家來說,大陸漂移只是一個沒有確鑿證據的奇思異想。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注意到:即使被大洋隔開,不同大陸上的動植物化石仍有明顯的相似性。這意味著這些化石物種活著的時候,這些大陸是相連的。

而且,當魏格納看地圖時,發現南美和非洲就像兩塊巨大的拼圖——它們能拼成一體。這真的是巧合,還是幾百萬年前它們是相連的,只是後來漂移開了?

魏格納理論的精髓是:大陸漂移。但很少有人喜歡它。

事實上,對當時的很多地質學家來說,大陸漂移就是一個沒有確鑿證據的奇思異想。巨大的大陸究竟如何移動的呢?

魏格納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他於1930年去世,但是他的觀點一直存在,20年後即將得到證實。

揭開這個理論真相的關鍵性奧秘,在這些移動的大陸上找不到,它們都藏在海底。

岩石的側向運動最終可以解釋為什麼大陸自己會移動。

瑪麗·薩普和其他一些人最早意識到:不僅陸地上,海洋里也有山脈和巨大的山谷。早在20世紀50年代,薩普等人繪製了一個巨大的水下山脈,寬度只有幾千米卻綿延幾千千米,就在大西洋中心的海底蜿蜒。

相似的山脈也存在於其他海洋的碧波之下,因此被命名為「洋中脊」。這一發現有助於扭轉地球表面如何形成的思潮。

海底點綴著山脈

南美和非洲就像兩塊巨大的拼圖,能合成一體

哈雷·赫斯,美國地理學家,「二戰」潛艇指揮官,他認可洋中脊潛在的重要性。

在戰爭期間,赫斯使用聲吶詳細地繪製了洋底的一些區域。他發現海底地形根本不像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的那樣平坦、毫無特色。

洋中脊的發現符合他正在形成的一個觀點,即洋底是慢慢不斷更新的。他認為熱岩漿沿著洋中脊湧出,然後冷卻成岩石。然後,隨著更多的熱岩漿湧出,冷卻了的岩石就被推到山脊側翼,為新岩石騰出地方。

這種垂直於洋中脊的岩石的側向運動,最終可以解釋大陸自身為什麼會移動:沿著洋中脊涌升的岩漿把大陸推開。

他的理論被稱為「海底擴張」。一開始其他地質學家仍持懷疑態度,但是海下的其他特徵提供了更多的線索,所以輿論的潮流逐漸支持赫斯的觀點。

這確實是推動大陸的力量的最好證明。

地球上的許多岩石含有磁性礦物。在岩漿凝固成岩石之前,這些礦物可以像微小的指南針一樣旋轉,並與地球磁場保持一致。冷卻後,這些「指南針」就被凍住了。

加拿大地質學家勞倫斯·莫利和英國地質學家弗雷德里克·藤和德拉蒙德·馬休斯認為,這種校準過程為海底擴張提供了更多證據。

地球磁場經常翻轉,這種翻轉過程表現在構成海底的岩石中。它呈「條紋狀」排列,正常極性和反向極性以長條狀存在,與洋中脊平行。

要解釋這一點,最佳途徑是通過海底擴張。

大洋中脊熱熔岩中的磁性礦物與地球磁場一致,然後在熔岩冷卻時凍結。岩石形成後,從洋中脊的兩側向下移動,遠離山脊,它記錄了地球磁場幾千年里的變化。研究這些記錄的學科被稱為「古磁學」。

這個觀點也解釋了為什麼山脊兩邊的條紋通常都是彼此的精確鏡像。岩石通常以同樣的速度從大洋中脊向兩側運動。

這確實是推動大陸的力量的最佳證明。地質學家現在承認,赫斯和他之前的魏格納的設想是正確的:地球的地形在不斷變化。

「這就像一個大湯鍋,」蘇珊·霍夫說,她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地質調查局的地震學家,「這些板塊就像湯上面的點點湯皮。」

這些板塊永遠處於戰爭狀態,在地球表面爭奪陣地。

地殼和上地幔之間有兩層,即岩石圈和軟流圈。岩石圈是堅硬的、地殼較冷的部分,包括板塊本身;在軟流圈有熔化的岩石向岩石圈移動,有時衝破大洋中脊。

腳下的地面不像想像中那麼堅固,所有這些對流和機械活動都能促使板塊移動,它們會發生碰撞、滑過另一板塊或分離。一些板塊甚至俯衝到相鄰的板塊下面被埋葬,它們的岩石被「回收」到地球內部。

兩個大陸板塊之間的邊界

海底的異常磁場

這些板塊永遠處於戰爭狀態,在地球表面爭奪陣地。

我們知道板塊一直在移動,但是怎樣才能繪製出它們以前所處的位置呢?史考提斯製作了一個動畫,來展示被認為是7.5億年前的大陸運動。

他說:「這有點像CSI(犯罪現場)調查。」你必須使用所有的證據來講述這個故事,因為沒有目擊者,沒有攝像機。」

儘管面對挑戰,史考提斯仍然說,我們有信心得到7000萬年前的情況。這是因為我們可以準確地追蹤海底擴張的進程,從而找出大陸曾經的位置。在海底,有不同類型的地質記錄,讓我們看到更久遠的過去。

不僅僅在南美洲發現中龍化石,在非洲也有。

史考提斯以珊瑚礁古化石為例。三四億年前,現在的北非正越過極地到達熱帶。

「如果仔細看,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何時穿過這個邊界,由冷的半球到達暖的半球,」史考提斯說,「所以珊瑚礁首次出現在這個區域,並開始在這些碳酸鹽台地上生長。」

事實上,化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據領域。當然,最初也是這個給了魏格納信心。

中龍,與今天的鱷魚沒有什麼不同,一種淡水爬行動物,長著長而有力的顎,生活在3億至2.7億年前。

奇怪的是,人們不僅在南美洲發現了中龍化石,而且在非洲也有發現。它是一種淡水動物,永遠不可能游過大西洋在兩個大陸上聚居。那麼,它的化石為何出現在浩瀚海洋的兩端呢?

答案很簡單:3億年前,沒有大西洋,這兩個大陸是連在一起的,中龍也從來沒有游過那麼遠的距離。

事實上,中龍活著時,它在兩個大陸的任何兩點之間爬行都是可能的。

在3億年前,古代的磁記錄變得更加零散。

史考提斯推測說,自現在起2.5億年後會再次出現「終極盤古大陸」,所有的陸地都將連接起來,構成超級盤古大陸。

其他化石分布也記錄了古代盤古大陸的存在,例如水龍獸。這是一種巨大的食草動物,在非洲、印度,甚至南極洲都發現了它的化石遺迹。

比如舌羊齒這種植物,它是木本灌木,高30米。它的化石有助於證實:在過去某個時期,今天所有的大陸是擠在一起的。

舌羊齒的化石已經在南美洲、非洲、南極洲,以及印度和澳大利亞發現。重要的是,這種植物的種子比較重,不可能漂流到或是被風吹到其他陸地上。在超級大陸上,其種子可以通過土地散播,這被認為是唯一可信的解釋。

然而,所有這些證據都有其局限性。3億年前,古老的磁性記錄變得更加零碎,因此很難找到大陸活動的確鑿證據。史考提斯說,在5億年前,化石記錄也不詳細。

對於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史考提斯認為首先要看現在的板塊是如何移動的,然後推斷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怎樣運動。這是預測的最簡單的方法。但是,他補充說,經過幾百萬年的發展,很難說一些地質事件不會使板塊運動發生無法預測的變化。

板塊構造給我們帶來了山谷和巨大山脈,以及地震和大陸邊界。

史考提斯說:「在板塊構造中,板塊進化緩慢而穩定,直到某個板塊構造的災難出現。例如大陸碰撞,它會從根本上改變板塊構造體系。」

至於1億年後大陸將如何分布,現在的各種統計模型有助於提供一系列的可能性。但迄今,沒有人清楚這些模型有多準確。

儘管如此,推測是一件有趣的事,它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地球是一個活躍的、充滿活力的星球——它的面貌在不斷變化。板塊構造帶來了山谷和山脈,以及地震和大陸邊界。關於它們如何運動,還有一些未解之謎。

大陸確實移動了,而且從來沒有停止過。

霍夫指出,我們仍在調查為什麼喜馬拉雅山脈北部的青藏高原海拔那麼高。

此外,我們對其他行星的板塊構造的認識極其有限。事實上,我們最近才發現了一些證據,證明火星和木星的衛星(木衛二)上有板塊構造活動。

霍夫說:「你會遇到一些有趣的問題。例如,我們生活在一個構造活躍的星球上,這是巧合嗎?或者構造活躍對生命的出現很重要嗎?」

現在,謎團還不少。但是,板塊構造無疑對地球上生命的發展和散播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腳下土地移動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揭示出來了——主要是在過去的50年內。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認為沒有什麼比腳下的地球更穩定,但現在我們知道魏格納基本上是對的。大陸確實移動了,而且從來沒有停止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碟探索 的精彩文章:

太空農業發展史
比鄰星的行星軌道運動可能是未來星際航行的焦點

TAG:飛碟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