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國文人:蕭紅,魯迅特別關照的美女作家

民國文人:蕭紅,魯迅特別關照的美女作家

被魯迅稱為「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蕭紅,僅活了31歲。在她短短几年的創作生涯里,留下了《生死場》、《呼蘭河傳》等100多萬膾炙人口的作品,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1936年5月,埃德加·斯諾由姚克(《清宮秘史》作者)陪同來魯迅家裡拜訪,向魯迅請教關於中國新文學運動等23個問題,魯迅對他們說:「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為丁玲的後繼者,而且接替丁玲的時間,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時間早得多。」斯諾把這次採訪寫成了一本書:《活在中國》。

蕭紅

蕭紅本名張迺瑩,1911年6月2日出生於黑龍江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為了抗婚,19歲的蕭紅離家出走逃到北京,開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一年後因經濟問題返回老家,哪知被「未婚夫」王恩甲發現,被迫與他在一個旅館同居。在欠下600多元的費用後,那個人便拋下即將臨盆的苦命蕭紅逃之夭夭。旅店老闆準備把蕭紅賣到妓院抵債。

萬般無奈,蕭紅寫信向哈爾濱《國際協報》求助,因此結識了該報副刊編輯、青年作家蕭軍。此前她曾多次閱讀他發表的文章。兩人一見鍾情,互相愛慕。

在蕭軍和東北進步作家的帶動影響下,蕭紅開始了文學創作。此時蕭紅接觸到魯迅先生的大量作品,對這位文壇巨匠充滿嚮往。1933年10月,蕭紅將自己的5篇小說與蕭軍的6篇小說合編成《跋涉》出版,在東北引起很大轟動,也因為抗日反清的思想內容,引起了特務機關的懷疑而被通緝。

為躲避迫害,他們於1934年6月逃離哈爾濱到了青島。9月9日,蕭紅完成了中篇小說《麥場》,也就是後來的《生死場》。小說生動地反應了偽滿時期農民貧苦無告的生活和抗戰到底的決心。由於無法在當地發表,他們想起一貫扶持文學青年的魯迅,於是就向上海的魯迅先生寫信求助。

10月中旬,他們收到了回信。10月底,他們搭乘一條日本貨船去了上海。

魯迅先生和青年交談

1934年11月30日,蕭紅、蕭軍根據約定,在內山書店和魯迅先生見面了。後來蕭紅曾描述過魯迅特有的那使人「感到一個時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的目光」,儘管魯迅的外表與蕭紅想像的可能有所不同,但給她留下的印象仍然是「深刻而難忘的」。

魯迅先生知道他們生活窘迫,臨走時給了他們20元錢,還掏出一把零錢給他們乘車用。為了幫他們擺脫沒有交往的孤寂,12月19日,魯迅夫婦在梁園豫菜館請他們吃飯,特意將矛盾、葉紫、聶紺弩夫婦等作家介紹與他們相識。這些作家很快都成為蕭紅的好朋友,對她的創造和生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生死場》前半部曾與1934年4月至6月在哈爾濱《國際協報》連載。對於東北人民「九一八」事變後飽受的戰亂之苦,蕭紅更有切膚之痛,所以《生死場》無疑成為當時中國抗戰文學的扛鼎之作。魯迅先生用「力透紙背」來評論

但這部書的出版卻並不順利。魯迅先生得知《生死場》被審查機關封殺後,組織了團隊,自己出版。他在序言中寫道:「看到了五年前,以及更早的哈爾濱。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都往往力透紙背……

1935年12月,首次使用蕭紅筆名的《生死場》出版後,立即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好評如潮,作品呼喚民族意識的覺醒,鼓舞了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志。

那一年,蕭紅才剛剛24歲。

蕭紅蕭軍與黃源合影

1936年7月15日,蕭紅決定隻身東渡日本求學,發著燒的魯迅設家宴為蕭紅踐行。10月19日,一代文豪魯迅在上海逝世。噩耗傳到東京,蕭紅悲痛欲絕。她給蕭軍連續寫了兩封信,信中說:「昨夜,我是不能不哭了。我看到一張中國報上清清楚楚登著他的照片,而且是那麼痛苦的一刻。可惜我的哭聲不能和你們的哭聲混在一道……」

除了給蕭軍、許廣平寫信,蕭紅還發表了《在東京》、《海外的悲悼》、《回憶魯迅先生》、《魯迅先生記》等文章,寄託對恩師深深的懷念。也讓讀者更多地知道了生活中的文學大師。

1937年1月,蕭紅從日本回國。到上海去萬國公墓祭拜魯迅先生,想起先生把自己當親人的一幕幕,又失聲痛哭。她含淚創作和發表了《拜墓詩——為魯迅先生》。

蕭紅祭拜魯迅

1937年8月13日,日軍攻佔上海。蕭紅與蕭軍、艾青等一些文化人士撤出,開始了武漢、山西、西安、重慶等地的流亡生活。

1939年,蕭紅在重慶又發表了一系列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有《紀念我們的導師》、《記憶中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生活散記》、《魯迅先生生活憶略》等,對恩師的思念情結每時每刻都在心中縈繞著。

1940年1月,蕭紅飛抵香港。這時的蕭紅患了肺結核,身體虛弱,經常咳嗽。她在病床上完成了兩部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馬伯樂》、一部中篇《小城三月》、還有散文《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九一八致弟弟書》等感召力極強的作品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蕭紅的病情加重。不堪病痛折磨的蕭紅,掙扎著在紙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半生盡遭白眼冷遇,半部《紅樓》只能靠朋友們去寫了……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1月22日上午11時,嘗盡心酸的一代才女在戰火紛飛中離開了人間。

歡迎各位看官留言上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七大因素綜合深度分析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不遷都洛陽
原來秦國人的先祖是女脩吃了玄鳥蛋所生,難怪有開掛的奮鬥史

TAG:拾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