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介於晶體與非晶體之間的准晶體,可能我國科學家更早發現

介於晶體與非晶體之間的准晶體,可能我國科學家更早發現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所有物質大致分為:固體、液體、氣體這三種形態,而固體更是我們所見大部分實體的本質。而你知道固體是如何讓分類的嗎?

最早科學家們通過對大量固體內部結構的研究將固體分為:晶體結構和非晶體結構。所謂晶體結構是指有明確衍射圖案的固體,其原子或分子在空間按一定規律周期重複地排列。晶體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具有三維空間的周期性,隔一定的距離重複出現,這種周期性規律是晶體結構中最基本的特徵。

而非晶體是指組成物質的分子(或原子、離子)不呈空間有規則周期性排列的固體。它沒有一定規則的外形,它的物理性質在各個方向上是相同的,叫"各向同性"。

一般情況下當晶體從外界吸收熱量時,其內部分子、原子的平均動能增大,溫度也開始升高,但並不破壞其空間點陣,仍保持有規則排列。繼續吸熱達到一定的溫度──熔點時,其分子、原子運動的劇烈程度可以破壞其有規則的排列,空間點陣(一種表示晶體內部質點排列規律的幾何圖形)也開始解體,於是晶體開始變成液體。在晶體從固體向液體的轉化過程中,吸收的熱量用來一部分一部分地破壞晶體的空間點陣,所以固液混合物的溫度並不升高。當晶體完全熔化後,隨著從外界吸收熱量,溫度又開始升高。如呈立方體的食鹽;呈六角稜柱體;的冰;呈八面體的明礬等。

而非晶體由於分子、原子的排列不規則,吸收熱量後不需要破壞其空間點陣,只用來提高平均動能,所以當從外界吸收熱量時,便由硬變軟,最後變成液體。玻璃、松香、瀝青和橡膠就是常見的非晶體。

但是真的固體就只有晶體與非晶體嗎?當然不是,1984年丹尼爾·舍特曼和以色列理工學院的同事們在快速冷卻的鋁錳合金中發現了一種新的金屬相,其電子衍射斑具有明顯的五次對稱性。這一發現瞬間引爆了整個物理學界,直接打破了人們對於固體的現有分類。其實准晶體從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它具有與晶體相似的長程有序的原子排列,但是准晶體不具備晶體的平移對稱性。因而可以具有晶體所不允許的宏觀對稱性。隨著人們的深入研究發現其實數學上早就給出了這一結構的詳細描述。伊朗的伊斯法罕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上面的磚片圖案就是按照準晶樣式排列的,這說明500年前的建築師就已經意識到這一結構了。

其實在我國物理學圈有個傳言說,其實在丹尼爾·舍特曼發現准晶體前,我國某一所高校的一位教授已經成功製備出了准晶體。但是因為80年代我國科研不發達科研自信也不夠,因此就不敢發表文章,提出准晶體這一新概念。如果當時可以勇敢一點可能我國就早已有了諾貝爾化學獎。當然小編在這裡不會透露學校和學者的名字,一是這本來就不是光榮的事情、二是這也是小編從一個年長的物理教授聽到的,為了不引起爭議故不透漏相關信息。大家也可以去問問比較年長厲害的學者是否真有其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玉科普 的精彩文章:

量子力學是一門不確定的學科?為什麼愛因斯坦都這樣認為
你知道國際三大頂級期刊嗎?一篇三大期刊的文章又意味著什麼?

TAG:小玉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