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事無不可對人言,「出必告」是君子坦蕩之舉——《弟子規·入則孝》之四

事無不可對人言,「出必告」是君子坦蕩之舉——《弟子規·入則孝》之四

【原文】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譯文】

每次外出,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大約什麼時候回來,把這些事情都說清楚。父母經過衡量並同意了才可以去。回家後還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回來了。這樣父母就放心,這些都是必要的禮貌。平時日常起居(生活習慣)要保持正常有規律,不要任意改變。長大以後,應居有定所、事業專註,切勿荒廢、空過一生,以免讓父母擔憂。

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去處

很有必要

+

現在的小學生也有同學之誼,也有很多要好的朋友,彼此之間相互往來,純屬正常。但是,如果要去同學家玩,應該要讓自己的父母知道你去了哪個同學家。這樣,到時候你還沒有回家,父母也好打電話到你所去的同學家詢問。

有些小朋友認為,自己去哪個同學家,那是自己的事,父母又不能替我去玩,也不能幫我去做事,反正玩一會兒就回家了,沒什麼可告訴的。小朋友或是大人抱著這種想法就大錯特錯了。

父母對孩子的擔憂,超過他們對任何事情的擔憂。只要孩子該到家的時候而不見人影時,父母就開始擔心:這孩子去了哪裡呢?會不會出什麼事了?這樣一擔心,工作中可能會出差錯,輕者受到批評、處罰,甚至還會出現對自身的傷害。

有個小朋友王昱琳,在一個周五放學後,和好朋友一起去另一個同學家玩。幾個小朋友在一起非常開心,也就忘了給父母打電話。到了同學家,就開始玩了,更忘了打電話告知父母。玩累了,休息一會,然後就開始寫作業,寫著寫著,忘記了時間,直到同學家開始吃飯了,王昱琳才想起來回家,這時天已經黑了。

就在王昱琳往家跑的時候,她的外婆打電話問她父母,孩子為什麼現在還沒有回來,父母說不知道。正在廚房忙碌的外婆著急了,顧不得一切,就到外面張望,沒有看到王昱琳的蹤影,繼續往外走,走出了小區,在外面轉了一圈,也沒有看到。又駐足觀望了一陣,終於看到外孫女王昱琳急速地跑向她。

這時,外婆忽然想起了什麼似的:壞了,開著的煤氣沒關。外婆急忙對著王昱琳說道:你慢點,我先回家了!外婆說完,急忙往回走!

王昱琳看到外婆的舉動,瞬間蒙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外婆為啥見到自己就沒命地跑呢?她也緊緊地跟在後面。她一口氣跑回家,還在門口的時候,就聞到一股濃濃的燒糊了的嗆鼻的氣味。

原來,外婆出去找王昱琳的時候,正在燒菜。因為著急,在客廳跟王昱琳的母親通話後,就沒回廚房就去找王昱琳了。當她回來的時候,菜全部燒糊了。所幸的是,沒有發生火災!

看到這一幕,王昱琳感到很慚愧。她在內心深處告誡自己:以後不管去哪裡,都會向外婆、父母說一聲,並告訴她我大概什麼時候回來。

從此以後,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我們可以離開父母

但要時刻惦念著父母

+

在儒家著名的論著《論語》中,「里仁第四篇」有這麼一句話,「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裡,孔子當時是用這句話教導他的弟子。意思是說,如果父母在世,為人子不能夠無故遠遊離開父母,不知道去哪裡了,這個讓父母會繫念、會憂慮。如果為了正事不得不出行的話,也必定要有一個方向,而且必須徵得父母的同意。

《弟子規》上的「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語義相同,且一脈相承。不過,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在兩千多年前。在當時看來,孔子是對包括他的學生在內的所有人的一種警戒。

戰國時期,有一位名叫聶政的大俠士,很孝順自己的母親,父親去世後,他和母親一起生活,對母親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

他是一個有名的俠士,經常有人請他行俠仗義、打抱不平。不過,因為有母親在,他大都予以拒絕。

一次,一位朋友來請他替自己去刺殺仇人。這種事放在現在,是絕對不能答應的,但在古代,法制不健全,俠義也成了一種所謂的「正義」的化身。當時因為母親還在,聶政跟朋友說:「現在我母親還在,我不能離開母親去做這種冒險的事,以後再說吧。」幾年後,聶政的母親去世,他安葬了母親,就離開家為朋友報仇去了。

這次出門後,聶政再也沒有回來,他刺殺了朋友的仇敵後也死在了當場。

聶政孝母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更重要的是,孔子所說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雖然兩千多年過去了,但在當今社會依然適用。孔子所說的「父母在,不遠遊」,並不是不讓我們遠遊,而是有個前提,即不能盲目地到外面去遊盪。「遊必有方」為這一點做了很好的詮釋。

現在的我們,為了求學或生存,不可能不離開父母一段時間,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早已超越了「父母在,不遠遊」的警戒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上大學,出去闖蕩,做出一番成就,實現自己的夢想。這種外出求學與工作,為了「圓夢」而出去,就是「遊必有方」。

不過,我們的心不能離開父母,要時刻惦念著父母,常常和父母保持聯繫,以免父母為我們牽腸掛肚。

出必告

是君子坦蕩之舉

+

即使你已經長大了,能夠自立了,但只要父母還健在,你永遠還是孩子。出必告,並不僅僅指小孩子出門要告訴父母。長大成人了,你去哪裡,都告訴父母,那是對父母的尊重。

你去哪裡,告訴父母是第一位的責任,同時,也最好告訴你周圍的人一聲,這樣一是更安全,二是有什麼急事可以知道到哪裡能找到你。

不管去哪裡,告訴父母,告訴親人,告訴信得過的朋友,是坦坦蕩蕩的君子行為。歐陽修曾說過一句話:「事無不可對人言」。當然,前面還有一句「書有未曾經我讀」。歐陽修這副對聯,體現的是他一生作人,胸襟坦然,所以說「事無不可對人言」,一生沒有什麼缺德的事,任何話都可以對人開誠布公。

作為君子,在工作上,要有恆心,不要「脾氣大」,在單位遇到一點點不順心的事,就當「甩手好漢」,把挑子一撂,立即走人。

要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長期堅持才能成功,任何一件事如果能堅持十年以上,都會有不小的收穫,經常跳槽不是好事。「居有常,業無變」講的是安居樂業,不要今天在這裡,明天又在別處。做事要有工匠精神,長期堅持,必有不錯的收穫。

在選擇職業或事業上,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也有個大致的標準:有正能量,對眾生有益;自己感興趣的事;自己有毅力堅持下去,至少堅持八年、十年,甚至十年以上。

你到哪裡去,告訴父母,這其實就是一句話的事,就可以讓父母少操很多心,何樂而不為呢!其實,這也是真正的孝心。

一個人真正愛父母,不一定非要有共同語言,代溝擺在那裡,完全有共同語言也不現實,但需要有一顆共同關照的心。

父母子女兩代人之間,有一條鴻溝,如果這條鴻溝沒有橋樑,就聯繫不起來,那麼這橋樑是什麼?橋樑就是你的孝心啊!

有孝心這條鴻溝就會架起一座高橋,往來無障礙。

沒有孝心,這條鴻溝就會越裂越大,最後兩代人一見面,形同陌路,甚至吵鬧不斷。

當今社會,生存的壓力很大,重視弟子規的教育很有必要,你既要出必告,而且還要「居有常,業無變」。你安居樂業了,父母也就不擔心了。父母不擔心,身體自然會更健康。父母健康,也可以減輕你的壓力。

這是一種良性循環。反之,很有可能陷入惡性循環!即,你到哪裡去,父母毫不知情。你從事什麼工作,父母也不知道。父母就會為你擔心。擔心多了,身體自然也有了壓力。老年人身心不輕鬆,何來健康!沒有健康,你的壓力是不是更重?

答案是肯定的!

安居樂業,是人生一大享受。如果你居處不安,做事業不快樂,那麼你擁有再多的錢一點都不受用。

有個朋友經常跳槽,去一個單位干一段時間都覺得不對勁,向老闆提要求,老闆沒答應,甩手就走人。連續去了幾個單位都這樣,結果搞得人消耗得很厲害,精神憔悴,身形瘦弱,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缺乏營養,可現在是「營養過剩」的時代,因此很多人都認為他得了什麼大病,建議他去看醫生。

醫生看了看,神識散亂,心念焦急,便說出了他的病症:你現在神不安,心不定,吃再多的補藥也沒用。你如果日常起居都沒規律,亂糟糟,你就會精神不振,事業難成。

然後醫生給他開了一副不需要花錢的方子:生活規律,事業穩定,內心寧靜,適當運動。這樣做,自然心寬體胖,身體很快會強壯起來。

原創宣言

原創:是一種態度,需要的是堅持!

原創不易,再難也要堅持!

這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態度!

堅持原創,是給讀者奉上原汁原味的精神食糧。

堅持原創,是對讀者的負責。

您的鼓勵、信任和支持,是我始終堅持的最大理由和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如歌 的精彩文章:

TAG:健康如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