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後塘:大明直臣宋良翰
董家鎮各村的村名很有意思,帶「塘」字的村莊特別多,如滿塘、塘下、大塘、湘塘、塘頭、漢塘、金塘、密塘、連塘、茫塘、季塘、蘭塘、城塘、福塘、後塘等,粗算一下有十數個之多。大約董家地處丘陵山區,容易在低洼地區形成積水,先民們遷徙至此地後,因地制宜,將積水圍囤起來,便形成一座座供村民生活用水的水塘。
而在後塘村,早前曾有四五口水塘,分別位於村前、村中和村後。村莊地勢相對較高,沒有水系進入,村民們便就地取材,挖塘儲水,將後山上的雨水積蓄起來,水塘中間各有水圳相連。在滿足村民的生活用水之後,才流入地勢較低的農田,澆灌莊稼。這算得上是最原始也最基本的水利設施了。後塘村的村名也因為在村後修有兩座較大的水塘而得名。
後塘村大約建村於明代中早期。其開基祖宋夢庚,祖上居雲堆,父親宋汝賢從雲堆遷到圪頭,宋夢庚「就業而居於後塘」,就是說為了方便管理田地,乾脆就住在這裡,成為後塘村東房的開基祖。一同遷來的還有他的侄子宋濟可,是西房的開基祖。兩房之間以水塘為界,既相互照應又相對獨立。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兩房宋姓房屋相互融合,漸漸成為一個村莊。但村中間的水塘還在,讓後人睹今思昔,體會先輩們開疆拓土的不易。
村莊外圍,修通了簡易的環村公路,連接村級公路後一直通往集鎮,使這個偏遠的山村與外界的接觸更為緊密。村中樓房林立,村後還建造了數幢別墅,給這個古老的村莊增添了現代氣息。但村中的情形,也和多數古老的村莊一樣,經歷了上百年或數百年的老舊房屋風雨飄搖,陰暗而破敗,隨著歲月的侵蝕,這些舊宅已無法承載更多的歷史重荷,瀕臨棄置、坍塌或拆除的命運。好在村中還有一處令宋氏後人感到榮耀的地方,這就是位於後塘村前的進士牌坊。
這座進士牌坊為一座六柱三門青石質牌坊,坊正面為四柱、三間,成「八」字形排列。兩側後又各立一柱,構成三角狀支架,三向翼門。中門立夾柱石,前置雙青石獅,後置抱鼓石各一對。上層立一飛鳳,鳳下立石雕人物;中間豎立「恩榮」石牌坊一塊,兩旁石雕龍鳳。中枋額上篆「萬曆丁未科進士宋良翰」,為正楷書。整個建築結合部均採用榫卯結構,看上去既精巧又堅固,體現了先輩們的智慧和匠心。石牌坊經歷四百多年風雨滄桑,仍巍然屹立,栩栩如生。只可惜上面一層「恩榮」石枋被毀不見,許多人物雕刻也被鑿去頭臉,讓人徒喚奈何。
進士牌坊的主人宋良翰(1552-1622),字直夫,號清宇,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曾任湖廣祁陽、邵武兩縣縣令,因為政績突出,很快就調往京城,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萬曆四十四年(1616)升工部屯田員外郎。據清代同治、道光等朝《豐城縣誌》記載:「時宮殿災,中使四齣括木商,運至潞河,久不予值。會水溢木,盪析漂散,逋累十三萬,械責償。良翰榷木武林,因條其弊於司空,大約以恤民隱重國體為要,言詞激切,朝論善之。上命督諸逋商,良翰悉從寬政,勞來撫恤。諸商投款子來逋材,尅期集。任訖,奔告諸上台,乞留不得,乃肖像專祠西湖上。」也就是說,當時皇宮建築被焚,中使(太監)四齣搜刮木材,木商將木材運到潞河,卻很長都不付給木商錢款。時逢大雨漲水,木材被衝散,損失共計十三萬,官府將木商們都關押起來責令賠償,木商們不僅財貨兩空,還會因完不成皇差而難免牢獄之災。時逢宋良翰在武林(杭州)負責採購事宜,便將來龍去脈向上面作了彙報,其中以體恤民隱、節約資金、減少不必要的鋪張浪費為請。言詞頗為激烈,朝中大臣們都深有同感。明神宗根本聽不進去,責令宋良翰將逃散木商逮捕歸案,但宋良翰都一一寬大處理。木商們感激他的正直仁義,都自動繳來木材經費,很快就籌集到了木料。宋良翰辦完差後辭官回家,木商們對他感恩戴德,便在西湖邊為他建造塑像作為紀念。
從這一段史料中可知,宋良翰乃是當時的一位忠直之臣,為了體恤百姓疾苦而不惜得罪皇帝身邊的太監,甚至連皇帝的旨意也敢不聽。最後不僅得到了木商們的尊敬,也得到了朝中大臣們的好評。宋良翰遺留下來的史料不多,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後塘村,有一位叫宋漢明的退休老師,為了保護這座歷經數百年的進士牌坊,喚醒人們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意識,曾多處考證宋良翰的進士身份,以及宋良翰從政的經歷,希望引起人們的重視。該牌坊於1998年被列入豐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宋良翰同時代的明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高安荷嶺鎮人陳邦瞻(1557-1623),比宋良翰早九年考中進士,出道也比宋良翰早,政績顯赫,也算是一名能吏。二人家鄉相距不遠,年齡相仿,志趣相投,相交甚篤。宋良翰在京城時,二人經常在一起小聚,談論時局,互作唱和。陳邦瞻曾寫有多首詩歌贈給宋良翰,其《友人宋直夫言金陵詩以為贈》云:
春來歸客倍思家,況是河梁別恨賒。
細草侵煙孤岸遠,輕帆帶雨暮江斜。
故人湖海衣猶白,傲吏風塵鬢欲華。
此去定知相憶處,寒更短燭話天涯。
詩中以「傲吏」形容宋良翰,可見宋氏性格耿直,風骨清朗。又有《除夜示直夫兼以言別》詩云:
一年惟此夕,斗酒重逡巡。
故里關心切,殘燈細語親。
我無同病侶,君亦獨歸人。
多恐分攜處,鶯花負好春。
詩中說二人經常過年的時候聚在一起,說起一些家鄉的事,感覺十分親切。現在宋良翰要辭官回家,再也找不到能夠一起喝酒聊天拉家常的知己了。讀來既真摯又傷感,可見二人關係非同一般。宋良翰去世後一年,陳邦瞻也病逝於任上,被謚贈「尚書」。而二人的友情,也和他們的為人一樣,為後世所敬仰。
原創首發 尋找最美麗鄉愁


TAG:豐城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