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國藩:矛盾乃人生的常態

曾國藩:矛盾乃人生的常態

每當我讀到這些文字時,我都能明顯地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無奈、憂鬱、悲涼甚至恐懼,與無論褒者所說的一代完人千古楷模,還是貶者所說的元兇劊子手,都有著極大的反差。它究竟是此人的獨特個性,還是一切成就大事業者共有的心緒?它是中國文化所培養的士人難以消除的萬古之愁,還是全人類英才都無法擺脫的生命之苦?

——唐明浩《曾國藩傳》序言節選

GIF

(一)

公元1862年6月18日夜,曾國藩正欲休息,僕人送來了曾國荃從金陵前線送來的書信。

他心裡一跳,成了?敗了?他抓過書信,拋棄往日剪信口的習慣,一把撕開信套。

「金陵城破了」,曾國藩高興地喊了出來,一口痰湧上,眼前一黑,昏死了過去。

他曾無數次幻想過勝利的樣子,他想像謝安一樣,在聽到捷報時,淡定地說一句「小兒輩大破賊」。

但當這一刻真正來臨時,他卻也是像常人一樣,興奮地以至於昏死。

江西幾年的困苦,投水自殺的恥辱,重回荷葉塘守墓的沮喪,復出後的三河之敗,滿弟的病逝,圍金陵以來為之提心弔膽的日日夜夜。終於勝利了,那些艱難困苦的日子終於過去了,守得雲開見月明,大喜事!怎能不興奮?

GIF

(二)

金陵大勝,宣告了太平天國的徹底滅亡。曾國藩一生的主要功績完成了。如果要寫一個喜劇,寫到這裡,主人公大獲全勝,文章武功蓋世,辭官回家,安享晚年。

生活不是連續劇,沒有劇終的時候。

金陵大勝之後,曾國藩到了另一個兇險的境地。對於滿清皇家來說,曾國藩軍權在握,盤踞經濟要地,又挾漢族正統,威脅更甚於太平天國,急欲削弱其實力,於是對他和湘軍的封賞層次被削減,和曾國藩的關係也微妙起來;對於同僚來講,功高蓋世,激起了清流和滿清貴族的不滿,議論、批評乃至詆毀接踵而至;對於湘軍,這些底層農民,經過連年征戰,雖然個個都發了財,但如今讓他們再回鄉當農民,他們已經不願意安分守己當土財主,借口湘軍大規模的欠薪,很多士兵都鬧事要結清了薪水再走。

裁軍,又是擺在他面前的一道新的難題。不裁不行,裁又不能全裁。這個矛盾、這個難題甚至比攻打金陵更難。

(三)

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彼岸情結,他們確定一個目標為彼岸,奮力地找船、划槳,奔向目標。

但每一個成功的人,又並不相信彼岸美好,畢竟彼岸只是另一個起點,那裡有那裡的風景,又有那裡的矛盾。

原來學習「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總覺得它說的是人要成功,總要經歷類似於韓信胯下之辱、司馬遷切膚之痛這種的。

然而實際上,很多人物看起來並不是這樣的,比如曾國藩,單看履歷,你會覺得,他的一生,看起來是那麼的順遂,除了幾次小的挫折,好像是上天命他成就大事業似的。

看他的傳記和家書,卻能夠明顯感受到他在人生每個階段的無奈,那種好不容易解決了矛盾,又得要去解決另一個的痛苦。

「天降大任於斯人」,其實是給他更多地矛盾,矛盾越大、越多,人物成就往往越大。

所謂歲月靜好,大人物的字典里是沒有的。

持續不斷的經受矛盾、處理矛盾,才是他們人生的常態。

GIF

(四)

讀名人傳記的過程中,每每讓我感覺,取非凡成就之人,必經非凡之痛苦,我們凡人,經歷的那些矛盾和挫折,不過是滄海一粟,卻往往將我們一時擊垮,以為天塌地陷。可那些非凡之人,他們日復一日的解決著矛盾,從不停歇。

「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責任有多大,矛盾就有多大。有的時候,他們會因自身的責任感,主動去承擔矛盾,譬如曾國藩在湖南募湘軍、王陽明組織散兵對抗寧王,雖然他們成功的過程中也有太多被後人非議之處,但歷史依然不會掩蓋他們的光輝: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關鍵時刻他們挺身而出,敢為天下先,為後人所敬仰。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回想一下,人生的每個階段也都有每個階段的矛盾。有時候,是和外界的矛盾,就業、房子、票子等等;有時候,是和內心的矛盾,沮喪、傷心、焦慮等等。矛盾實在是如影隨形、人生常態啊。

面對矛盾,我們應該多想想這些英才們的人生,他們是怎樣面對挫折、不幸乃至背叛的,這些人生的難處,他們又是怎麼解決的?這對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人生有著異乎尋常的意義。同時,我們也要時刻關注著自身的能力,發現短板及時填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今後人生碰到的矛盾層級,不至於總是在解決簡單的矛盾,我們的人生層次也能因此更進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傷筋動骨不再100天!綜合療法治骨折
聽說過納粹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