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刻警惕自己上自己的當

時刻警惕自己上自己的當

今日立春

春到人間草木知

送上一首春天的音樂,細品慢用

所以,我想把這篇文章每天都給一個人看並採集一些意見和感受,一直持續到過年後。希望通過這為期一個月的徵集和對聊,我能夠更清晰的認識自己要做的這件事兒是否靠譜。我更想透過他們回復的話來反觀自己思維的模式及其正確性(以免自己被自己的思維陷害),也感受內心的感受和想法。

我會在微信里找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來採集,年長的年輕的,創業的不創業的,大咖的小咖的,感性的理性的,學歷低的學歷高的,思維高的思維低的,做媒體的不做媒體的,做管理者的不做管理者的,寫作的不寫作的,外行的內行的等等。盡量尋找與我短板互補的人採集。

我第一個丟給的人是前同事向利,想要徵詢一些意見和對我想出去做行走的獨立採訪的這個事的看法。他給了我一些回復,我基本都同意,但又覺得哪裡沒那麼對或者說缺了些什麼。直到我看完了今天新開播的第一期《奇葩大會》,我才知道那缺了些什麼到底是什麼東西。

原來那個東西是一種不暢快,自我設置出並背負的東西。街頭籃球吳悠說到自己之所以輸了那場關鍵性的比賽是因為他扣籃的那一刻關注的都是「我要是投不進輸了怎麼辦」,而不是「球給到我就能進」的意念。

對啊,我還沒行動,我在構想的階段大腦就開始被要是不行失敗怎麼辦的念頭纏繞。而事實上,我始終覺得這件事就像我要種一棵植物一樣,我先要的是種出去。既然話已經說到這裡,那麼就按照向利說的問題再繼續追問。

針對這個行動,我具體要怎麼做?

一,選人,二,花一定時間盡最大限度的搜索到這個人的資料、背景、故事、做的事等等去了解這個人物,與此同時寫出採訪提綱。三,聯絡人物溝通,並去到這個人的所在地,與其朝夕相處跟蹤三周,一邊更新採訪提綱。四,第四周做視頻採訪節目,並出稿,投稿等。五,下一個人物依次類推,直至一年12個深度全面人物採訪結束。

現在做了哪些準備,準備好了嗎?

這個問題是最有價值的,因為它問出我的弊端。我目前為止一點準備都還沒開始做。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如果我真要行動,我需要先在家呆一兩周做聯絡和前期採訪準備的功課。

如果不成功怎麼辦?

其實我現在的人生階段處於剛從極致低谷(2017年身體上和精神上雙低谷)爬出來,也就是說我的人生剛從「破」的階段走出來,來到要「立」的階段,「不破不立,破而後立」,這原本就是事物循環的的正常邏輯。且這樣人生階段的我本就是一無所有的,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是從谷底向上走。

確切地說,我並沒有真真正正想過失敗了怎麼辦。我更多想的是我要把採訪稿子做爽了做極致了。而且這個不成功的衡量標準到底是什麼呢?是沒堅持下來嗎?那這個沒堅持下來是因為主觀的採訪素材還是路費資金?此刻我內心的感受是既然是我心心念念的做這件事,那必定堅持。我想看著我心心念念的事能開出什麼花兒結出什麼果?

長期以來我的性格里沒有過「做事要有規劃」的刻意練習,我潛意識裡一直排斥著「做事要有足夠規劃」,因為我把規劃的和不是活的劃等號,我討厭沒有生機的而拒絕有規劃。這讓我是個容易掉鏈子的人,害了我很多年無法成事。這一點確實是我的弊端和致命的軟肋。

晚上《奇葩大會》聽到這麼一句話,是邁克爾喬丹說的,他說當你能夠承受所有失敗的時候,那將是你能夠主宰比賽的時刻。也許我還要再想清楚一些。

我為什麼執念做這麼一件事兒?

因為在我過去的工作里,九成的採訪或寫作都是短時間完成且單對單的感受一個人很少。而我一直認為好的真正的採訪和文字一定是要有溫度有血有肉的。就像你吃快餐怎麼能感受到食材里的大自然的味道。真正的採訪是要深入一線和當事人的。一直處在外圍寫東西如隔靴撓癢。無法深入靈魂的寫作者不是好的寫作者。

我反反覆復不斷咀嚼和回味向利說的話,忽然想到在這個問題上向利的思維模式也是局限的。他被一些更現實客觀的東西限制,我們都忘了一個更高的也是跳脫出來的維度— —我要構建一個什麼生態,這個生態要引領什麼,帶領什麼人玩兒,是否對社會和人有價值貢獻,以及能給每一個被採訪者帶來什麼價值。(站在主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成為主人)

這就是所謂的外部思維— —多想這件事和別人有什麼關係,又能給別人帶來什麼好處,這也是這件事要想長期做下去能夠一以貫之的核心線。因為我永遠首先看中的是思想、意義和價值,其次才是money。

所以即使回答出向利問的那幾個問題的答案也並不能構成向利說的「一切自成」的充分必要條件。

這又提醒到我。

早上向利發來一段視頻,是一個大學老師的講課視頻,主要說的是中國人「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我曾上當多年,在2017年之前我一直是這個思維模式的重症患者。我只看到地產媒體的不純粹而離開,我中雙溪的毒也是這個思維。尋找了一圈下來之後發現世界上並不存在「非此即彼」這個產物,而二元對立是後人設定選擇出的產物。

由此延伸到我要做行走的獨立採訪這件事上,我有沒有再次被「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蒙蔽心靈呢?我想了一下,要做的這件事絕對有利有弊,具體利弊下篇詳細列出後再觀己心。

以上。我今天的思考。並感謝向利給我的回復。(倘若我將來能成事兒,定會在周年慶送上一份厚禮,但現在也不知道是什麼。記下一筆mark)

END.

2018.2.3

碼字是信仰,支持是獎賞

二維碼打賞記得留名備註哦

晏暉

一支筆桿走天下

成為一個手藝人

做一個充滿陽光且快樂的人。

用寫作療愈和發現自己,用堅持改變自己。

簡書id:晏暉不堅持 微博@晏暉不堅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晏暉的家 的精彩文章:

關於下一步的打算

TAG:晏暉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