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還寫萬字控訴長文,竟因為……

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還寫萬字控訴長文,竟因為……


                                                                                                        


高考理科狀元


本科北大、留美研究生


卻12年未回家過春節、與父母決裂6年

寫萬字書信控訴其「罪行」


而這一切都源於父母的「過度關愛」


……




  這位學生叫王猛(化名),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而最近,王猛卻寫下一封萬字書信,裡面講述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種種經歷。




兒子的萬字長信



 

 1月23日,記者在北京海淀區的一棟圖書大廈前見到了王猛。他雙肩包里的電腦,裝著一封15000餘字的長信,記錄他從小學到大與父母間的種種經歷。行文間,言辭激烈。




  相對於直面交談,他更善於文字表達。他不避諱自己性格的「弱點」:

「內向,敏感,不善交際」

。他認為,這正與父母有關。



  他的文字里,

滿是父母的「肆意操控」、「衝突」和「炫耀」

,父母的過度關愛以及缺乏親情,讓他沒能樹立足夠的信心。




  這封長信,他於近日完成,前後發給二三十個朋友及同學。他希望給這些已是或即將為人父母的同學一些參考:




萬字長信的開頭部分文字




被控制的愛:

單純環境限制了社交能力




 

 「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小學一二年級的時,有次班裡搞文藝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但母親不由分說地讓他穿長褲。從小到大穿衣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辦。




  高中畢業前,所有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認識、了解或者聽過的」。




  王猛五六年級時,自己對奧數很有感覺,而一開始母親並不樂意讓自己去,一次在外參加奧數考試回來後,發現攜帶的文件夾不見了,找回後發現被人劃壞並塗抹,「回到家後,母親不但沒有安慰我,反而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時,王猛曾強烈要求到外面的學校上學,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絕。儘管後來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




  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

在王猛看來,這不是照顧,而是一種控制。







情感的孤兒:


向父母求助從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來,父母並沒有關心自己的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數次「救助」都沒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小學時,因為不會剝雞蛋,他遭到同學的取笑,後來傳到家裡親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親戚多次的取笑。




  在大院學校上高中時,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時,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決裂:


拉黑父母,「他們本有很多的機會」




  2005年春節成了王猛在家度過的最後一個春節。當時,小時候取笑他不會剝雞蛋的親戚來到家裡,「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訕笑道『原來你只有玩模型時,動手能力才不那麼差』。」




  因為剝雞蛋的事,多年來頻繁遭到嘲笑,這次便沒有忍住,猛地站起來怒視相對。

「這次,父母依然沒保護我,也沒對親戚說不」。




  

自那以後,王猛便沒在家過春節。畢業後,在經歷了幾年不太順利的工作後,王猛借著英語優勢決定出國讀研。




  然而父母的「關愛」如影隨行,隨後就給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顧他。在與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講述了與這位「老朋友」並無共同話題,但父親卻依然要求他學會跟有問題的人交往。




  2012年前後,一封長長的決裂信發出,王猛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與「家」徹底告別。他不再主動聯繫家人,也幾乎不回復任何信息。「這期間有太多的機會,他們都錯過了。」




  最近10年,王猛僅回過一次家,還是「例行公事」——更換過期身份證。那是2015年春天,整個行程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個小時,只因為需要向父母拿戶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鐘。




救贖:


性格弱點突顯,赴美申請心理學研究生




  北大畢業後,王猛進入對口專業機構上班,但因動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現問題,自卑的心理導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離開,此後的幾個工作也都不順利。




  事實上,王猛已意識到自己性格中的「弱點」,並強烈認為這與家庭教育有直接關係,他決定為自己冒一次險,同時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去一個心理學課題組跟組學習,並在之後申請赴美讀心理學研究生。




  他希望心理學能夠幫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問題,與過去抗爭,「搞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在美國,王猛曾有一段時間不由自主的會想起從前沮喪的事情,注意力難以集中,他找到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這是他第一次做諮詢,他足足講述了6個多小時,「諮詢師說我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癥狀」,但父母依舊不以為然。




  研究生畢業後,王猛回了國,最終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學相關的項目研究。至今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處,最多的信息莫過於「在北京」。




  2017年國慶,王猛收到父親的郵件,郵件中,家人轉變了語氣,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王猛沒有多說,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歡的話題有人聊」。


父母搞不懂


兒子為何老揪著過去不放




  看到兒子發來的決裂信,一開始父親老王(化名)沒覺得有啥特別,因為兒子類似的「抱怨」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兒子把這封信稱為對家人的「最後通牒」,老王沒想到,這不像「通牒」的通牒,真成了兒子與家最後的告別。老兩口搞不懂兒子為何老是揪著過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許不止老兩口。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似乎最應該引起重視——為何在這樣一個父母受過良好教育,從小成績優異好學上進,似乎沒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卻偏偏脫離了軌道呢?




春節:


母親只能謊稱兒子在美國「忙」




  這些年來,母親都會在春節前給兒子發去簡訊,詢問其是否回家過春節。僅有的兩次回復還是在幾年前,而回復也極為簡潔,「有事,不回」和「不」。




  近幾年,老兩口似乎已慢慢習慣了。兒子電話拉黑了,簡訊不回,也沒有什麼微信。「每年春節都有人問,你們兒子咋又沒回來,我都說他在美國,忙。」




  老兩口內心期待著兒子的回歸,希望與兒子重新建立起親密聯繫,他們認為在關係的重建上,主動權仍在兒子那邊,家的大門永遠打開。





  但王猛眼裡,已經沒法信任他們了。




 

 「可父母就你一個孩子,把你撫養大,送進了令眾人嚮往的高等學府,就這樣決裂,你有想過他們的感受嗎?」記者反問。「那是他們自作自受。」王猛回答得很乾脆。




疑問:


明明「正常的」孩子,咋就這樣了?




  「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可兒子12年不回家過春節,徹底決裂也已6年,身為父母難道真的沒有思考過其中的原因嗎?




  在兩人看來,兒子從小到大,到上大學都是正常的。「有什麼問題想法都會給我們說,回家也會說學校里的情況,甚至還會做幾個新菜。初到美國時,還主動給家裡說自己的情況。」


 


  老王認為,在美國做了心理諮詢後,加上和「老朋友」的相處不愉快,他就開始不和家裡聯繫了。「這是一個轉折事件,總認為我們給他推薦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國內就不說了,國外是完全陌生的環境,我們介紹一個朋友,在必要時候也好有個照管,我們錯了嗎?」母親老劉說。




  老兩口還是沒搞懂兒子到底怎麼了。




掌控?


人生一半都在外邊,「問題出在後面啊」




  會不會真如兒子所言,是父母從小的掌控和過度保護導致的呢?「要說掌控,他17歲以後就不在我們身邊,現在34歲了,人生一半都在外邊,如果前半程我們在掌控他,可問題出在這後面啊。」老王說。




  母親老劉也承認,的確對孩子說了很多「不」,但這些也都是原則上的不。對於王猛提及的上學問題,以及父母按照個人喜好決定其衣著,老王則稱父母的確會幫其做選擇,「但也不是所有」。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學,在小白看來,王猛父母的確在對王猛的保護上有些過度了。小白介紹,當時王猛上學到回家實際上僅有幾分鐘的距離,不過,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習前,王猛的父母都會出現在教室的後門接他。




尋因反思


忽略了兒子的「不一樣」




  最近,老王仔細地分析了兒子與家人斷絕關係前後的幾次轉折點,他得出結論,兒子強烈的情緒爆發點往往都在其經歷不順的時候。




  「他是狀元,到了北大肯定會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學的後期出現情緒異常。之後畢業工作又遭遇不順,再次出現了情緒問題。到美國學業出現困難,同時在看了心理醫生後,把所有的問題歸結到了他從小到大的經歷上,遷怒於家人。」老王說。




  這一點上,小白有同樣的觀點。「他是當年的理科狀元,上了當年北大最好的專業之一,生物。他一直孤僻,不善言語,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




  在王猛的中學老師張老師看來,王猛內向,但有上進心,喜歡跟自己較勁,在班級里孤立少言。「大院里,交流有缺陷,交際能力比外邊要差一些。」




  記者將王猛的萬字長信轉給了老王一份,希望他能清楚兒子對過往真實的思考和想法。




  畢竟兒子遠離這麼多年,老王其實也有自己的反思。拋開兒子本身性格中的內向,抗挫折能力不強外,覺得自己曾在處理兒子的「求助」上的確存在方式方法的問題,忽略了兒子的心理感受。




  「不管怎麼樣,我們愛兒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聯繫起來。」

母親老劉說。




來源:人民日報,紅星新聞(ID:cdsbnc)(記者:杜玉全),現代快報

               

後語: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註是一種態度!

為您精選10個優質微信號,喜歡就長按關注哦。

好看書屋

haokanshuwu

最好看的小說盡在好看書屋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歷史天下

lishitianxia

讓天下,沒有難看的歷史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美女說史

er--ha

美女,

帶您

一起漲姿史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重磅野史

his--tory

每天分享精彩重磅野史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重磅內幕

lishimei2017

每天分享重磅歷史內幕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觸目

Food--Ok

歷史真相總是讓人觸目心驚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頭號歷史

houbanyeo1

精彩,就在頭號歷史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好看文摘

wen--zhai

每日精選國內外精彩文章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熱血歷史

rexuelishi

愛歷史的人永遠熱血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環球野史

huanqiuyes

每天為您奉上精彩有趣的中外野史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三個改變歷史的公主,如果沒有他們,或許大漢不能滅亡!
在古代要是被處死刑,家屬會因為這個原因,情願死也不遠逃跑!

TAG: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