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想讓工作簡潔高效,你可以試試這五個方法

想讓工作簡潔高效,你可以試試這五個方法

在朋友圈裡看到一位朋友在抱怨:

這一天天過的,也不知道自己忙了些什麼,反正時間就這麼沒了。

其實不只是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有類似的困惑:時間都去哪了?

如果我們了解工作這種活動的實質,就可以知道:工作是一種熵增效應非常明顯的行為——總時間不變,可用時間不斷減小。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不是我喜歡熬夜,而是熬夜的時候才有效率。相信這也是很多朋友的心聲。然而靠熬夜換來的工作效率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總熬夜對身體也不好。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提高白天的工作效率,應對這種「熵增效應」呢?

你可以試試這五個方法。


設置免打擾時間

為什麼我們在半夜工作的時候效率通常很高?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個時候我們不會受到打擾,很容易進入心流。

心流(Flow)即全身心投入事物本身的一種美好體驗。進入心流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一旦進入的話,會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經常會有「忙完一抬頭,發現不知東方之既白」的情況。

白天工作時,我們經常會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堆計劃外的事情:「一個小時後有個會議」「佔用你 15 分鐘,我們討論一下這個事情」……這些臨時增加的工作不僅會讓工作的複雜度提升,還會因為把我們原本安排好的大塊工作時間切割成破碎而零散的時間,讓我們無法進入心流。

所以這個時候設置自己的免打擾時間就十分有必要了。

你可以在工作中定一個規矩並且讓其他同事悉知:比如聲明上午 9 點到 12 點是你的創造時間,請同事不要在這個時間段找你。

與此同時,同事之間的交流最好也採用留言、郵件等不需要立即回復的溝通方式,這樣可以在心流的間歇統一處理,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拆分長期計劃

侯世達在《哥德爾、埃舍爾、巴赫》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定律:

做事所花費的時間總是比你預期的要長,即使你的預期中考慮了侯世達定律。

看看我們每天的待辦清單就知道了,我們最普遍的結果就是無法達成自己的計劃。比如計劃用一上午寫一篇文章,然後下午去和朋友打球,晚上收拾一下屋子;最後的結果常常是一上午只寫了一半,下午打球很累了,晚上自然也就懶得收拾屋子,最後這些工作只能拖到第二天去完成。

一天尚且如此,長期項目更是無需多言,很多知名項目的時間也是一拖再拖。

比如美國波士頓「大開挖」高速公路工程比原先預想的多花了 5 年時間,超支數十億美元;而擔負國際機場延遲了 16 個月才開張,成本超支 20 億美元。

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人類真的不擅長做計劃。

面對這樣的問題,一個有效的應對辦法就是——拆分項目。

長期項目比短期項目更難控制,所以與其在長期項目上不斷推遲,不如拆分成小的,可執行,可把控的項目。比如 12 個月的長期項目可以拆分成 12 個 1 個月的中期項目,再拆分成 48 個 一周的小項目。這樣即便達不成目標,也可以及時調整方向。

而且拆分項目還有一個好處:降低任務的複雜程度,便於執行。

比如我們計劃收拾屋子很難以執行的話,拆分成「打掃」「洗碗」和「洗衣服」等項目就更容易執行。

開始時避免關注細節

正如建築師不會在確定建築框架的時候就考慮廚房貼什麼瓷磚,我們做一個新項目的時候也不應該一上來就考慮太過於細節的問題。

心理學家 Sheena Iyengar 和 Mark Lepper 2000 年做了一項研究,發現當商品的種類從 24 種下降到 6 種時,人們的購買慾望會提高 10 倍。同理,麥當勞和肯德基的顧客基本上都可以在幾分鐘內選好自己想要的套餐,也是得益於他們只提供有限的選擇。

過早關注太多細節就像是面臨提供了太多選擇的商家,使得我們決策的難度成倍增加,不僅會讓我們的進度減緩,甚至可能造成行動癱瘓。

迪士尼知名繪畫師沃爾特·斯坦奇菲爾德(Walt Stanchfield)也熟知這一點,所以他在帶領團隊繪畫時也要求大家一開始要忘掉細節,因為在初期關注細節不會有任何好處。

對於一開始,我們需要關注的其實只有一點:離開什麼這件事是做不成的?

比如我們要製造一輛車,最開始可以完全不用考慮實木內飾和真皮座椅,但我們必須考慮車身、車輪和傳動系統——這些「離開了就做不成」的東西,才是我們一開始需要關注的。


確定事情具有意義

很多工作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比如無聊冗長的會議紀要,比如公司的下一個五年發展計劃——長時間的規劃都是無意義的。

創建了知名框架 Ruby on Rails 的賈森·弗里德(Jason Fried)是一個做事無比迅速的實幹家,它在做公司的時候意識到了很多工作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他每次做事情的時候都會問自己這麼幾個問題:

為什麼這麼做?

你在解決什麼問題?

這真的有用嗎?

你加上去的東西有價值嗎?

這種改變真的會起作用嗎?

有其他更值得做的事情嗎?

這樣做值得嗎?

不斷問自己這些問題使得他做事及有效率,同時,也讓他的公司因為專註於核心業務而發展迅速。

現在很多公司和個人在不斷追逐各種「風口」,比如獲取兩年無比火爆的 O2O 和 VR 設備,就吸引了數量不菲的人員和公司投身於此。但這其中的大部分在風口過去後便銷聲匿跡,不復存在。

為了避免在一個又一個追逐中迷失方向,你需要確定真正有意義的工作——比如追求「什麼是不變的」。

人本的源頭需求不會變。比如對於汽車而言:可靠性、性價比、實用性這些基本的訴求,人們過去歡迎,現在歡迎,未來也依舊會歡迎。

人性不會變。人類對於真善美的追求和對於傷別離的哀愁永遠不會變——所以死亡和愛情才會成為文學作品中永恆的主題。

追求這樣的事物可以使得你的工作簡單直接,效率倍增。


鍛煉組塊化思維

一部機器並非是完全從頭開始製造——如果每製造一台車都要從製造一顆螺釘開始的話,現在的交通壓力根本不會這麼大。

製造業的做法是將可以標準化的東西標準化,可以做的東西提前做好,然後直接拼裝即可。這樣可以極大提升製造效率和產量。

這背後的原理,就是組塊化思維。

組塊化指的是通過將可以獨立設計的子系統之間按照一定規則相互聯繫而構成更加複雜系統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把原來一體的東西拆分成可以各自獨立設計的東西,然後拼接起來。

開智學堂提倡的卡片創作也是同樣的原理。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納博科夫是卡片創作的忠實愛好者。1962 年 BBC 採訪納博科夫時問道:

您怎樣進行寫作?您的創作方法是什麼?

納博科夫是這麼回答的:

我現在發現索引卡片真的是進行寫作的絕佳紙張,我並不從開頭寫起,一章接一章地寫到結尾。我只是對畫面上的空白進行填充,完成我腦海中相當清晰的拼圖玩具,這兒取出一塊,那兒取出一塊,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 —— 我不知道,也許是喝得醉醺醺的獵手。

在不同的卡片上獨立創作,然後拼接——這就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納博科夫的寫作秘訣。

奧斯卡獲獎編劇也是用這種方法來編寫劇本的。甚至還有一群 Geek 專門做了一個網站 TV Trops(tvtrops.org)去專門分析各種劇情的組塊。他們將劇情分為不同的組塊,比如英雄救美,比如車禍逃生……在我們看來的一部部精彩紛呈的電影,在他們眼裡,是類似「A1 劇情 + C4 轉折 + D5 結尾」這樣的公式——所有的劇情不過是已有橋段的排列組合而已。

掌握這樣的組塊化思維,可以讓你的工作像生產流水線那樣——只需要很少的人工投入,即可以獲得穩定、大量的產出。


最後

作為一個創造者,如何讓自己的工作更簡潔高效是一個永恆的命題。創造者的生命不應該浪費在無聊的瑣事中,而是應該將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開創性的事業中。

設置自己的免打擾時間,設置切實可行的短期計劃,不在一開始拘泥於細節,運用組塊化思維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是一個創造者的自我修養,也是創造者之所以被稱為創造者的秘密。

開智好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放棄已經擁有的東西有多難?
思考不是你的工作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