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日本侵略中國時為啥堅持使用「三八式步槍」?到底有多厲害?怪不得日本人總是要拼刺刀!

日本侵略中國時為啥堅持使用「三八式步槍」?到底有多厲害?怪不得日本人總是要拼刺刀!

三八式步槍全稱是明治三十八年式步兵銃(日文: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英文:Sanpachi-shiki hohei-ju),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

三八式步槍使用6.5×50mm 步槍彈,旋轉後拉式槍機,5發彈倉供彈, 口徑 6.5 毫米,全槍長 1,280毫米,槍管長度797毫米,重量3.95公斤,初速765米/秒,表尺射程2400米,最大射程約3000米。

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

那麼三八式步槍是在何種情況下研製出來的呢?

1

在日清戰爭(甲午戰爭)中,日軍的主要武器是由村田經芳開發的13年式,或者18年式的單發步槍。因為各種問題,日本陸軍很快地研製出連發的30年式步槍,這種步槍在日俄戰爭中被大量使用。

但是在日俄主戰場的中國滿洲地區(東北),因氣候原因,步槍發生了很多的問題。1904年至1905年日軍在中國東北戰場上使用的三十年式步槍表露出有一種細小的沙塵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三十年式步槍另外有根很容易折斷的撞針。

上述的情形在日俄戰爭後有人提出討論與進行改善,這時候已經升任小石川炮兵工廠研究所所長的南部麒次郎因此將槍機重新進行簡化,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然而增加防塵蓋的立意雖然良好,不過卻又為操作時增加了獨特的金屬噪音。

南部很快地完成三十式步槍的改良後,於明治四十年(1907年)5月開始制式化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進行生產。雖然正式的制式化量產從1907年開始,不過南部麒次郎將新改良開發的步槍仍然以明治天皇年號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明治41年3月開始,新式的三八式歩槍逐漸成為部隊的標準配備;到了明治43年(1910年),部隊中的三十年式步槍就全面被三八式步槍取代。

2

一戰中坦克的出現,使歐洲軍方注意到配合坦克進攻的步兵的最佳射擊距離為400米內,而非傳統的六百至八百米,由此掀開了新的步槍設計理念,各國將制式步槍進行改造並將步槍縮短,成為短步槍,使其縮短射程。

例如毛瑟公司將毛瑟98式步槍從1.24米調整為1.1米,蘇聯將莫辛納干步槍從1.3米改為1.2米,而受德國影響較大的民國政府也將漢陽造從原來的1.25米改為1米。

就在全世界將步槍長度改短時,只有日本對此趨勢不感興趣。一戰勝利後,作為戰勝國的日本將法國作為陸軍軍事學習的對象,加以模仿。儘管法國也將步槍改短以適應配合坦克進行攻擊,但法國軍界仍認為坦克等機械化車輛只是輔助步兵作戰的武器,真正決定戰場進攻勝負的是類似馬奇諾的要塞塹壕火力支撐體系。

抗戰時期,日軍在中國大量建造炮樓碉堡便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要塞作戰體系下,長步槍的長射程具備的優勢不言而喻。日軍放棄了更適應機械化坦克集群推進的短步槍而選擇了更適應要塞塹壕體系下的,利於肉搏的長步槍。由此,二戰中最長的步槍-- -- 三八式步槍誕生了。

該槍特性總結有6點:

(1)槍的鋼質好,經久耐用,如果保管擦拭得法,可以發射1萬發槍彈;

(2)瞄準基線較長,射擊時即使略有瞄準誤差,彈頭的偏差量也較小;

(3)因槍彈裝藥量小,初速也小,所以殺傷力較小。但射擊時槍的震動小,因而命中要精確些;

(4)槍管較長,因此射程較遠;

(5)有防塵裝置,使塵土不易侵入機匣;

(6)全槍較長,雖攜帶不大便利,但適於白刃戰。

三八式步槍的表現

三八式步槍的主要使用戰場就是中國大陸戰場,從一戰時日本陸軍攻擊青島的德軍開始,日本陸軍就把三八式步槍作為制式武器,西伯利亞出兵,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日中事變(盧溝橋事變),第一,第二次上海事變,張鼓峰事變,諾門坎事變等。

三八式步槍

見證著日軍所謂的種種戰績,三八步槍當時被作為日本軍魂的體現。直到1945年停戰,日本陸軍基本上沒有改變步兵的制式武器。那麼在自動武器普及的二戰,甚至連中國軍隊都裝備了部分的衝鋒槍,日本卻一直否定自動武器這是為何呢?是當初研製三八式這款武器時就有超前意識,所以在太平洋戰爭沒有必要更換,還是另有隱情?

步槍與現代戰爭中新型兵飛機,坦克以及潛水艇不一樣,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武器,所以使用壽命也非常長。如果從戰爭史看,冷兵器時代的大刀,寶劍或許也是在戰爭中使用壽命很長的兵器(現代化戰爭,局部戰爭中偶爾也會露面)。這些使用壽命長久的兵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外形與最初的外形只有稍稍的變化,大體上都沒有改變。刀就是刀,只要戰術沒有改變,對於武器的要求也不會有很大改變。三八步槍也是這樣的武器,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武器相比,並不是太落後,但也不是很先進。

作為諸多毛瑟式步槍的延伸版本(旋轉後拉式步槍),到了三八步槍已經是一種終極版本。終極版本就是只要日本陸軍的戰術不改變,對於三八步槍的改變也是不需要,也就是說從日俄戰爭開始,到二戰結束日本軍的攻擊與作戰戰術都沒有很大的改變。

另一個方面,旋轉後拉式的槍支,到今天為止還是50多年前的設計,說明這樣的設計也能滿足一部分現代戰術的需要。剛才說到日本軍的戰術基本沒有變化的問題,那麼讓我們看看,三八式步槍是如何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時代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戰爭形式(戰術)也從普法戰爭,南北戰爭那樣步槍相互對射(有部分火炮輔助)到了重炮加機關槍(步槍輔助的時代)轉換。換句話說,當初設計三八式步槍的理念已經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形式(戰術)相差實在太大。彈藥的供應也是這樣,自己國家的國力不能生產出這麼多的彈藥,供給超過自己國家國力的軍隊,這樣對於軍隊的彈藥供應出現問題,發生供不應求問題。而軍隊的數量不能減少,也不能貿然更新新的作戰戰術。

因為新的作戰戰術就是要大量使用彈藥(國家鋼鐵製造能力)來供應維持,日本沒有這樣的國力,一些日本高層認為,這樣就先讓其他國家使用新的戰術,讓他們大量生產,消磨他們的國力,而日本儘可能保存自己國力,以備最後的決戰。

當年的日本工業能力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技術能力想法卻超越歐美的想法,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實現。很多人還認為日本技術當時一直是領先世界,只不過數量上是輸給美國的觀點也是誤區。

如日本為了製造雷電噴氣戰鬥機,當時圖紙上要求是一次性鑄造完成。但是日本當時的技術不能製造金屬模具,只能花費人力來一點一點手工加工完成。日本當時的鋼鐵生產,與戰後日本鋼鐵生產世界第一的狀況不同,當時日本的制鐵技術並不完備,鑄型技術也是非常低級,並且精密機械也不先進,加工精度非常糟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武器並沒有所謂的統一規格,不是不想根據規格製造,而是能力沒有達到,精度的穩定性差。所以包括三八式步槍在內,不調整射擊精度很差。

二戰三八式步槍

據部分參戰的八路軍老兵回憶到,日軍標配小手槍(王八盒子)就是精度非常差。甚至相同步槍的零部件互換性很差,而且時有打斷撞針的現象,這樣的武器在前線是很有問題。

如果在幾枝被打壞的槍支中,尋找零部件拼成一枝好槍,這樣的軍隊既是普通,也是經濟性的。但是當時日本軍隊卻做不到這點,日本軍隊實在不經濟。

根據從戰場歸來的士兵回憶,日本彈藥的製造精度很差,所以彈藥卡殼特別多,為了增加射擊精度與次數,日本決定用手可以調整的三八式步槍,所以三八式可以調整,出彈穩定命中率高,自動步槍,出彈量多,卡殼多,命中率低,不經濟的斷論由此而來。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日軍崇尚「白刃戰」,由於日軍士兵身材矮小(甲種師團平均身高不足1.55米),三八步槍的長度便成了彌補這一不足的優勢。其實所謂三八式優越於自動步槍的結論,恰恰反映出日本與日本軍本身戰術上的問題。三八式步槍的輝煌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在明治維新,這個時候才是神器的黃金時代。

日軍為何堅持使用三八式步槍,不是這款步槍的超前能力。而是為了犧牲日本陸軍的發展,而達到確保維護日本整體軍力的目的(出於加強海軍建設的部分原因),換句話說是犧牲局部換取整體的不得已的辦法。

但在戰爭後期,這樣做法讓日本軍在海島爭奪戰,以及緬甸等地作戰時,因火力不足造成空前失敗。戰後有人卻在製造神話,日本軍人因為精湛技術才不使用自動步槍,其實這簡直是拿生命當作兒戲。

特別鳴謝作者:西涼兵鋒投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彩虎 的精彩文章:

美國對「一帶一路」的戰略思考
俄軍戰機在敘利亞被擊落,跟美國有沒有關係?

TAG:迷彩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