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能服務──向服務型製造轉型

智能服務──向服務型製造轉型

先進位造業AMdaily

「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國家戰略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會展網站微信雜誌沙龍諮詢

以智能服務為核心的產業模式變革,是新一代智能製造系統的主題,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催生了產業模式的變革性轉變,產業模式將實現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根本性轉變,完成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工程院院長 周濟

隨著傳統工業巨頭的衰落和新興「數字原生」企業的崛起,企業的競爭力正在被重新定義。對製造企業來說,硬體產品和實體資產已經不再是企業競爭力的必然保證:一方面,重資產的多少已經不等同於企業優勢和實力;另一方面,硬體產品的價值正在不斷向服務和軟體遷移。製造企業必須重新審視和定義自身的競爭力,尋找新的增長動能。

智能製造時代,人、產品、系統、資產和機器之間建立了實時的、端到端的、多向的通訊和數據共享;每個產品和生產流程都可以自主監控,感知了解周邊環境,並通過與客戶和環境的不斷交互自我學習,從而創造出越來越有價值的用戶體驗;企業也能實時的了解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並及時做出反應。這種基於數據的智能化給製造業帶來的變化不僅是生產效率的提升,還會在傳統的產品之外衍生出新的產品和服務模式,開闢全新的增長空間,製造業的運營模式和競爭力會被重新定義。

因此,建立完善的智能製造服務體系是企業在現今時代重塑競爭力的重要路徑。面向共性需求,建立智能製造綜合服務發展模式及平台運營機制。打通上下游產業鏈與服務鏈,支持面向智能製造領域的服務定製和服務交易。支持各類環節實時在線服務,打造貫通智能製造全行業、全流程、全要素的服務體系。

智能服務的分層結構

服務系統是信息交互、信息傳送、執行反饋相互協作的系統。智能服務就是把服務系統全過程智能化。在智能服務中,信息感應與服務反應不再是簡單的「感測—傳輸—應用」技術組合與堆砌,而是面向一個服務系統的,具備與對象進行信息交互、需求判斷與功能選擇的聯動系統。當在執行反饋中加入需求解析與服務反應功能集時,它就變成了智能層,從而使整個系統在功能上實現智能服務。智能服務的體系結構可以分為三層:交互層—傳送層—智能層。

交互層

交互層是系統和服務對象(用戶或用戶的業務承載物)之間的接 口層,藉助各種軟硬體設施,甚至是人的行為,實現服務提供者與服 務對象之間的雙向交互,向用戶提供服務體驗,達成服務目標。 對服務對象來說,不需要了解交互層背後的支撐系統,只需要和交互層接觸,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服務。由於服務對象可能是人,可能是物,所以在具體實現上交互層的體現方式很多,交互的內容頁涵蓋數據、圖像、視頻、聲音和位置等 多種多樣的信息,在不同的行業應用中的重點也各不相同,在不同的行業應用中各不相同。 和一般意義上提到的物聯網感知層不同:感知層所採集現實世界中物理量的種類和手段都更加豐富,並且能夠實時自動地轉化為虛擬世界可處理的數字化信息。 它主要實現信息的採集、捕獲和物體識別。而交互層以服務的提供為最終目標,除了感知層的功能之外,還包括服務的交付,是雙向的概念。

傳送層

傳送層負責交互層獲取的用戶信息的傳輸和路由,通過有線或無線等各種網路通道,將交互信息送達智能層的承載實體。在網路技術日益發達和IP標準化的今天,智能服務系統可以藉助任何的網路通道,實現傳送層與交互層、智能層之間良好的松耦合,但是在實現智能服務應用系統的時候,傳送層的設計實現需要遵循相應「按需」服務的特點,在傳送時延、QoS、深度內容感知、多3G/4G制式支持、可靠性、網路安全、可維護性、可管理性等方面選對方案。

智能層

智能層是整個智能服務系統的核心層,由兩個功能集構成,一個是需求解析功能集,一個是服務反應功能集。1)需求解析功能集負責持續積累服務相關的環境、屬性、狀態、行為數據,建立圍繞用戶的特徵庫,挖掘服務對象的顯性和隱性需求,構建服務需求模型。2)服務反應功能集負責結合服務需求模型,發出服務指令。 服務是一系列主動行為的綜合反應,在一些應用中需要結合各方面的服務功能,組合成按需服務。服務反應功能集在實際應用中會和第三方系統進行集成,如營銷平台、廣告平台、內容平台、技術支持平台、金融業務平台等。

智能服務的實施過程是一個複雜系統工程,它的實施需要整合跨平台技術資源才能夠實現。首先要建設標準的信息基礎架構,包括使信息能夠容易獲取的感知設備、隨時隨地可接入的網路、海量的存儲和彈性的計算等設施,實現信息的獲取、傳送、存儲、計算等設施的無縫鏈 接,為提供智能服務打下基礎。其次,需要數據採集和積累的過程,但凡挖掘用戶的需求,一定是基於海量的數據,沒有大量的數據,智能服務難為無米之炊。服務進入智能化階段,企業之間必須實現基於標準的數據的開放和共享,促進數據流通,佔有廣泛數據。數據流通在未來只有達到可以跨界的流通,才能夠普遍地達到智能服務的境界。這 種開放和共享沒有標準,是不可能達成的。最後,通過大數據分析獲得「智慧」,為企業提供智能服務。

智能服務的生態結構

智能服務不是提供單一產品、技術或服務,而是一個服務框架,圍繞不同的行業以及每個行業的不同業務,可以衍生出無窮的智能服務,所以智能服務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是未來行業產業創新集群的集中體現。這個生態圈,除了政府主導,行業業主和最終用戶參與外,還需要多個角色的參與,就像自然生態圈一樣,不 同的角色在智能服務生態圈中各自起著不同的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 平衡。這些主要角色有:政府監管部門、數據挖掘分析外包服務商、行業企業應用方案供應商、軟體平台供應商、硬體基礎設施供應商、運營服務商、用戶終保障服務商等。

角色

1)硬體基礎設施供應商——提供覆蓋交互層、傳送層和智能層的 大量硬體基礎設施。

2)軟體平台供應商——提供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應用軟體在 內的各種軟體平台。

3)應用方案供應商——面向客戶提供全套系統的架構設計和集成 方案、項目承建。

4)運營服務商——提供智能服務系統運行維護。

5)數據挖掘分析外包服務商——專業承擔需求解析功能集智能計 算的服務,根據特定業務可能由專門機構單獨承擔。

6)保障服務商——提供安全、管理等方面支撐。

7)監管部門——行業監管,保障健康的產業環境。

隨著中國經濟轉型所驅動的企業轉型之旅的逐漸展開,智能服務的生態系統中的角色組成和角色組合將會越來越豐富多彩,對應各行各業所產生的智能服務項目也將越來越多。隨著成員和方案的增多,彼此建立協同機制也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智能服務重點領域

1

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是鏈接工業全系統、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支撐工業智能化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興業態和應用模式,是互聯網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拓展的核心載體。

2017年11月,《國務院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位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印發,文件指出,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日益成為新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和深化「互聯網+先進位造業」的重要基石,對未來工業發展產生全方位、深層次、革命性影響。工業互聯網通過系統構建網路、平台、安全三大功能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路基礎設施,形成智能化發展的新興業態和應用模式,是推進位造強國和網路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力支撐。

工業互聯網平台的本質,是通過完善數據和模型,提高數字化生產性服務。

據中國信通院兩化融合與智能製造研究院主任劉默總結,當前工業互聯網的布局主要有四條路徑。

四條路徑

第一條路徑是由裝備與自動化企業來主導的,GE、西門子、中國的三一重工,其特點就是有大量的裝備和自動化系統,能夠獲取到大量的設備和工廠內的數據。平台對他們來講,更多是一個有效的管理工具,把這些設備和自動化系統里的數據管理起來,形成新的服務。

第二條路徑是由製造企業主導的,由於很多製造企業在生產製造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數據,所以具備了建設平台的條件。比如海爾、航天雲網。

第三條路徑是軟體企業主導的,比如PTC、SAP等。

第四條路徑是由IT企業主導的,在整個工業互聯網裡面,大部分IT企業處在一個被集成的角色,IT企業主要提供網路平台、雲平台、大數據平台,而這其實只是工業互聯網的起步階段。

工業互聯網平台代表

航天雲網INDICS工業互聯網平台

2009年航天科工提出了雲製造發展理念,並於2012年啟動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2015年6月,航天雲網正式上線。2017年,以INDICS命名的工業雲平台正式對外發布。逐步形成了以智能製造、工業大數據等為核心的20種業務和產品。

INDICS,是以工業大數據為驅動,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工業互聯網開放平台,可以實現產品、機器、數據、人的全面互聯互通和綜合集成。

INDICS能夠提供涵蓋IaaS、DaaS、PaaS和SaaS的完整工業互聯網服務功能,可共享平台市場信息,共享軟體資源、知識資源、配套支持能力資源。累計接入各類工業設備超過5萬台,為工業企業提供覆蓋研發、設計、製造、銷售、售後等各個環節的生產經營全生命周期管理。構建基於平台的工業軟體應用開發生態環境,催生新的商業模式。航天雲網已匯聚近200家各類企業的300多款APP應用,涉及32個專項領域,累計下載總次數100餘萬次。

海爾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台

傳統的企業管理思維,甚至是工業4.0,是以提高效率為中心,並不能解決供給側與需求側不匹配的新問題。而海爾的大規模定製解決方案平台恰恰是以用戶為中心的生態圈。企業通過與用戶、供應商等產業鏈相關利益方的深度交互,實現了高精度與高效率的雙贏;用戶全流程、全周期參與研發,加速產品迭代,也實現用戶終身增值。

COSMOPlat平台實現了人單合一,顛覆了製造業傳統產業模式。平台的定位不是一個簡單的設備連接平台,而是連接用戶,讓用戶全流程參與,提升了體驗感。平台也不是定位為傳統工廠上的運營平台,而是定位為驅動大規模定製轉型的平台。

在用戶參與的精準交互下,產品的購買轉化率提高1倍,並且縮短了配送周期,提升了用戶體驗,降低企業的庫存成本,以一體化解決方案降低全鏈路運營成本。目前,海爾產品的生產效率提升60%,不入庫率達到68%。

樹根互聯「根雲」平台

誕生於三一集團多年工業互聯網平台是「機器專家」與「互聯網專家」跨界融合的嘗試,研發歷史可以上溯到9年以前,先後獲得十幾億資金注入,已接入能源設備、紡織設備、專用車輛、港口機械、農業機械及工程機械等各類高價值設備近30萬台,實時採集近萬個參數。

樹根互聯工業互聯網平台—— 「根雲」平台類似於工業的安卓系統,各家企業都能通過根雲平台開發定製行業化的物聯網應用程序,通過集群的力量,擴大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進一步將數字技術與工業生產力相結合。

作為現代工業的「機器互聯網平台」,根雲具備設備360度全生命周期管理:涵蓋物聯監控、智能服務、能耗耗材,資產管理、設備協同、二手交易,設備保險,交易支付,貨款保理、共享租賃、改裝再造等。根雲是首個由中國本地化工業互聯網企業打造的中國本土、自主安全的工業互聯網平台。

樹根互聯工業互聯網平台已接入超過23萬台設備,實時採集5000多個運行參數,基於自主研發形成的大數據分析及預測模型、端到端全流程運營管理體系,為客戶提供精準的大數據分析、預測、運營支持及商業模式創新服務。

徐工信息Xrea工業大數據平台

445735台設備接入,10秒更新一次數據信息,近6000種工作參數,每天接收約2億條數據,數據積累近1PB,所有接入設備累計工作時長超18億小時......

徐工的工業物聯網大數據平台管理著超過40萬台徐工設備整體開工率、運行數據、遠程運維診斷信息等,戶也可以進行機群管理、在線報修、保養提醒、健康分析等應用。積累的大數據為國家經濟預測提供重要指數參考。

「通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台,我們用數據構建出三個畫像。」徐工機械總裁陸川說到,「其一是設備本身的畫像,掌握設備的目前狀況,提前預知設備是否需要保養、維修;其二是用戶畫像,使用機械設備的用戶性別、年齡、喜好等;其三是企業自身的畫像,購買設備的企業經營狀況、設備閑置率/利用率等。」

基於工業互聯網平台,這些生產型企業延伸了服務鏈條,提供」生產+服務」的完整組合,實現競爭力的提高和價值增值,並且逐步轉型為服務型製造企業。

製造業服務化轉型絕非以放棄製造業為目的的」去製造化」。服務型製造本質上是通過服務使產品給用戶帶來更大的價值,其發展基礎還是高質量的工業產品。製造業的高度發達能夠衍生出更多的服務化需求,反之,沒有了先進的製造業,服務型製造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

智能物流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智能服務的不斷推進,智能物流成為服務業智能化的首要的行業。

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智能物流行業市場規模達3380億,較2016年增長21.1%。未來預計中國智能物流行業市場規模保持持續高速增長,2020年中國智能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將達5850億。在「工業4.0「和大數據的背景下,需求被不斷激發,中國智能物流行業未來有望迎萬億級大市場。

智能物流未來趨勢

第一,「全供應鏈化」,大數據驅動整個供應鏈重新組合,不管是上游原材料、生產製造端,還是下游的分銷端,都會重新組合,由線性的、樹狀的供應鏈轉型為網狀供應鏈。

第二,物流機器人會大量出現,不管是阿里、還是京東,以及順豐等各大快遞企業都會投入智能物流的硬體研發和應用。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提高,機器人成本與人工成本會越來越接近。簡單重複性勞動被機器人取代只是時間問題。

第三,社會化物流會變成全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物流會讓物流資源在全社會重新配置,不管是快遞的人員、快遞的工具、快遞的設施,還是商品,都會來進行組合,任何一個社會資源都可能成為物流的一個環節。所以未來智能物流,一定是一個自由、開放、分享、透明、有信用的一套新的物流體系。

智能物流是未來的趨勢,在過去20多年,中國物流行業在快速地發展,目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無人配送等技術的發展,可以使未來的物流行業更加高效。隨著國內在智能物流行業的加大投入,國內市場未來十年到十五年,會是一個快速騰飛的時代,同時中國智能物流在未來的十年到十五年內,將會在全球廣泛布局,在世界物流中佔據重要位置。

智能服務是在集成現有多方面的信息技術及其應用基礎上,以 用戶需求為中心,進行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結論

周濟表示,今後三到五年,中國將重點推進採用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遠程運維服務,首先在風力發電、直升飛機、水表電錶等領域重點推進,然後在整個製造業全面推廣,形成在新一代智能服務方面的重點突破。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將在整個製造業全面推進以智能服務為中心的產業模式變革,智能技術引領產融深度集合,使更多企業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實現更深層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智能服務是在集成現有多方面的信息技術及其應用基礎上,以 用戶需求為中心,進行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智能服務是各行各業共同參與的生態系統,通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才能夠實現多方互利共贏。

註:數據來源於艾媒諮詢、網路,先進位造業綜合報道,轉載請註明出處。

聲明

本公眾號所載文章為本公眾號原創或根據網路搜集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對原作者表示感謝;轉載請註明,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或做相關處理!本文編輯:微明

溫馨提示:

更多資訊盡在《先進位造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先進位造業 的精彩文章:

TAG:先進位造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