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梁兆基:如何進入當代藝術領域而又保留 水墨本性是未來一個重要議題

梁兆基:如何進入當代藝術領域而又保留 水墨本性是未來一個重要議題

GIF

梁兆基

Liang Zhaoji

梁兆基,香港資深策展人。

梁兆基(中國香港):

如何進入當代藝術領域而又保留水墨本性是未來一個重要議題

採訪人_ 於麗娜

庫藝術= 庫:香港因其獨特的歷史、地理及環境生存因素,發展出具有混搭特色、具有本地特點的「港式水墨」。作為香港著名的策展人,想請您談談香港現當代水墨發展的源流變化?

梁兆基= 梁:繼承華南嶺南派的求變精神,香港一向是水墨改革的重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及台灣地區均進行水墨藝術的改革,引入大量西方藝術及設計的技巧和意念,甚至掀起放棄傳統筆墨的革命,發起新水墨運動,造就了一批出色的現代水墨藝術家,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水墨形成了亞洲藝術一個重要板塊。

Shieh 石家豪《香港的那些銀行》水墨絹本2009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香港的水墨藝術亦不斷在融通傳統與當代,並攝取東西養份的過程中演變。至千喜之後香港水墨亦邁入另一里程,在本土文化思潮及商業因素推動下發展出具本地特色的當代水墨。

當代藝術注重概念及創新,新一代水墨藝術家大量採納各種媒介、科技及生活素材,令水墨藝術的可能性無限伸延,而香港水墨亦逐漸脫離蘊含儒、道、釋精神的文人格調,滲入了更貼近城市生活及現代社會的元素,構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受學院訓練的年輕藝術家既具備厚實的傳統水墨技巧,亦講求觀念的表達,同時也受著動漫及網路文化薰陶,創作了不少受收藏家歡迎的作品。這類帶有混搭特色,中西結合併充滿本土智慧的水墨暫故且戲稱之為「港式水墨」,亦反映了香港人靈活求變,自強不息的創造精神。

「蛙王」郭孟浩上世紀70 年代在紐約展出書法裝置

庫:香港當代水墨近年最有趣的變化有哪些?有哪些代表性的藝術家?

梁:近年香港畫廊熱賣的一類當代水墨模式是港式的「新工筆」。年輕的學院派藝術家選擇有別於上世紀新水墨的道路,改以傳統式樣表達現今情事,這以古代韻味表達當代情趣的「新古典」藝術風格,可算是始於上世紀90 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的石家豪,他其中一個著名系列就是以漫畫風的工筆把人物與香港建築結合起來。之後不少接受較厚實傳統技巧訓練的中大畢業生亦運用工筆技法配合港式的小智慧去說故事,以含蓄細膩東方美學盛載當代精神,廣受香港收藏家歡迎,成市場的生力軍,其中包括張惠文、黃綺琪、卓家慧、蔡德怡、陳鈞樂及張小黎等。另外採納混合媒材模擬工筆效果的藝術家梁嘉賢及鄭哈雷,作品亦獨具特色。他們回歸傳統中國畫技巧去表達當代意念,與新水墨運動大多借鑒西方抽象藝術及設計技法表達傳統東方思想正呈相反的創作方向。

Man文鳳儀《仿閨閣繪畫行為》 香及絹2001

庫:香港當代水墨的另一條發展方向是與西方當代藝術接軌。請您就此談談水墨文化中有待打開的空間及可能性?

梁: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有「蛙王」之稱的郭孟浩便以水墨及書法創作裝置作品和行為藝術,可說是把水墨融合西方前衛藝術形式的先行者。千喜年之後新一代藝術家更注重創作觀念及挪用其他媒材及新媒體去表現水墨精神,嘗試把水墨與西方當代藝術接軌。裝置藝術家甘志強就把水墨與他著名的鳥籠裝置結合,先在透明亞加力鳥籠上描繪山水,及至在雲石、不鏽鋼鳥籠上刻劃,把大觀世界微縮鳥籠當中。而藝術家黃棕瑜則把水墨結合錄像,重構可游可玩的現代文人山水。除原有水墨元素及人文情操可透過當代媒體重新演繹,藝術家亦把更現代的素材更國際的視野納入水墨創作,令水墨藝術超越東方跨越媒介,成為更全球化的藝術語言。隨著新媒體不斷出現,社會文化不斷變遷,可預期水墨藝術的發展空間是無止境的。

甘志強《盆景(二)》混合媒介 2009

庫:您多次作為水墨藝博「水墨+」的策展人,長期以來都在關注和研究「水墨與當代藝術的融合——第二次筆墨革命」的問題。請您談談「第二次筆墨革命」這一命題在當下的意義?

梁:上世紀七十年代劉國松先生提出筆墨革命是倡議放棄傳統筆墨技巧的寫畫方式,但基本大部份新水墨作品仍保留平面紙/ 布本的式樣,以墨/ 顏料為主要創作媒介,以繪寫為主要創作手段。而現今以當代藝術形式呈現的「水墨」作品部份已經放棄筆/ 墨/ 紙的載體,透過立體造型、影像、裝置及互動媒體等各種形式展示,可以說是「第二次筆墨革命」,是徹底放下物理性的筆墨。香港藝術家文鳳儀2001 年懷孕時的作品《仿閨閣繪畫行為》就在絲絹以香火灸出一圈圈花紋,呈現古代閨女繡花時專註沉澱的美學。新媒體藝術家洪強則收集香港招牌中的書法字,創作了互動錄像作品,嘗試對書法美學重新注釋。這筆墨革命大大擴闊水墨的創作空間,雖然有質疑挪用西方當代藝術式樣創作就可能被拼合其中,但上例作品「水墨」元素仍相當強烈,當代藝術推崇創新,界定還可留待歷史審議。

Hung 洪強《道生一》錄像裝置2010

庫:在去年的「水墨+」項目中,您提出了「形式」與「生死」兩大東方美學命題。圍繞這些東方美學命題,參展藝術家巧妙地挪用水墨元素和意念,運用非傳統水墨媒介創作出具有文人神髓的當代藝術作品。這是否也體現出您一貫以來的藝術思考與主張?

梁:《水墨+》旨在探討水墨以外的水墨,開拓水墨的界限,形式自然是其中一個重要議題,如何以當下新媒體呈現水墨元素及意境亦是項目的其中一個主要探討方向。至於具體策展方向及主題其實視項目而定,不同展覽嘗試不同的觀念及藝術取向,不斷學習實踐亦是策展工作的主要樂趣。今年在台灣策劃的《新古典︰當代港式水墨》展覽大部份作品就是以古典美學表達香港事物。

庫:通過多年的策展經驗,想請您談談水墨在當下世界文化語境中的象徵意義?這種象徵意義又對中國當代藝術身份產生何種影響?

梁:在全球化趨勢下,當代藝術出現單一化傾向,各地雙年展及藝術博覽會展示的藝術形式及風格愈來愈相近,地區文化差異逐漸收窄。一方面互聯網資訊發達,互相影響更加迅速,另一方面西方當代藝術透過雙年展、藝博會及不斷增加的當代藝術館等平台建立全球性的話語權,形成比過去更單一的審美體系。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代表東方美學的水墨藝術更顯重要,如何在世界推廣水墨藝術,如何進入當代藝術領域而又保留水墨本性是未來一個重要議題。

庫:您如何看待香港水墨藝博存在的價值?又如何評價水墨藝博舉辦以來所取得的文化成果?

梁:作為暫時唯一專註水墨的藝術博覽會,對推廣水墨藝術及市場具重要作用,既集中藝術界焦點成為每年一度盛事,亦擔任學術及文化交流平台。藝博會除展現最新現當代水墨面貌,亦設有專題展梳理水墨發展的脈絡,及籌劃項目探討更實驗性的水墨藝術,可提供觀眾及業界一個較全面地反思水墨本質的參考。水墨藝博對延續香港在水墨藝術發展的角色,亦有積極意義。

以上為圖書精彩內容節選,欲了解完整內容,

歡迎購買圖書觀看,現火熱發售中

「水+墨」學術研究文獻內容回顧

學術專題文論

ACADEMIC ARTICLES

學術個案樣本

SPECIAL CASE RESEARCH

《水+墨:亞洲視野下的水墨現代性轉化》

正式開始發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庫藝術 的精彩文章:

千葉成夫:當代日本「水墨畫」存在嗎?
阿克曼:水墨對當代藝術家是一個難題,這個難題並不在於媒介

TAG: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