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巴曙松:人工智慧將推動「技能偏好型革命」

巴曙松:人工智慧將推動「技能偏好型革命」

編者語:

人工智慧(AI)被視為繼電子計算機之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當前已經有人工智慧運用於家電、交通、醫療等各個產業的實踐,出現了智能家居、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智能機器人等一批人工智慧產品。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類?對於不同行業、不同群體、不同經濟體的就業會產生何種影響?巴曙松教授接受中國財富網專訪時表示,人工智慧確實可以實現更大規模的自動化,替代部分人力工作;但技術進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帶動經濟增長,製造新的產品和市場來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以下為採訪內容,敬請閱讀!

採訪人/巴曙松;文/顧志娟

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超406億

中國財富網:

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現狀如何?

巴曙松: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受益於計算機能力的發展,數據的可用性日益增加,機器學習和其他演算法的開發和改進,人造智能等關鍵技術的未來進展幾乎是絕對的。另外數據顯示,致力於 AI 研究的資金投入有明顯的增長趨勢。

政府層面也在著力推進人工智慧的發展。2017年12月13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將人工智慧作為新技術經濟體系轉型的關鍵推動力。

賽迪顧問預測,到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超406億。中國AI產品目前以服務機器人、智能工業機器人及機器視覺為主,三者佔據整個產品市場超80%的份額。

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單位:億元)

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與應用不斷成熟基礎上,互聯網+人工智慧已在大力發展中,成為未來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引擎,也將帶動和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將來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對話、指令、自動化控制,很有可能大部分將由人工智慧程序控制,甚至實現「萬物互聯」。如今的人工智慧應用範圍甚廣,機器翻譯、智能控制、專家系統、機器人學、語言和圖像理解、自動程序設計、航天應用等等。

AI可能推動「技能偏好型革命」 創造更多就業

中國財富網: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對於傳統產業的滲透,將會對就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巴曙松:

首先,AI技術有可能實現更大的自動化,造成「技術性失業」,導致就業波動。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已出現過多次對技術破壞就業的焦慮。在1820 年至1913 年的兩次工業革命期間,僱傭於農業部門的美國勞動力份額從70%下降到27.5%,目前不到2%。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歷類似,甚至出現了更快的結構轉型。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中國的農業就業比例從1970 年的80.8%下降到2015 年的28.3%。

美國有關研究機構2016年12月發布報告,未來10到20年內,因人工智慧技術而被替代的就業崗位數量將由目前的9%上升到47%。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預計到2055年,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將取代全球49%的有薪工作,其中預計印度和中國受影響可能會最大,中國具備自動化潛力的工作達到51%,這將對相當於3.94億全職人力工時產生衝擊。

另一方面,AI有可能會推動「技能偏好型科技革命」,會創造新的就業。第一次技術革命時期傳統手工業者因無法與機器大生產抗衡,成為技術進步的受害者,而同期因圈地運動失去生計的農民有大量去工廠就業的機會;第三次技術革命後期發達國家中從事程序化工作的白領面臨失業風險,但高技能工作崗位和低收入人工崗位需求在增加。這些歷史表明,技術創新提高了工人的生產力,創造了新的產品和市場,進一步在經濟中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那麼,對於人工智慧而言,歷史的規律可能還會重演。

1821-2016年期間英國和美國勞動生產力年增長率 數據來源:UN/DESA

「技能偏好型科技革命」,指的是數字技能會受到重視,對中低端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將縮小。大多數分析表明,具有高度靈活性,創造力和強大的解決問題和人際關係技能的高技能工人將繼續受益於AI技術;在手工和認知工作中的中低技能工作人員將面臨來自機器和AI軟體的進一步壓力。

中國財富網:

一方面是自動化程度提高造成更多失業,另一方面是提高生產力創造更多就業,綜合兩方面來看,AI技術對於就業的影響是怎樣的?

巴曙松:

從長遠來看,AI技術通過降低成本,帶動產業規模擴張和結構升級,將創造更多就業。生產成本降低又會增加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從而使社會總需求擴張,帶動產業規模擴張和結構升級,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有一些研究數據表明了先進技術的影響。例如,1993-2007年期間,工業機器人為美國、14個歐洲國家、韓國和澳大利亞的年度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貢獻了0.37個百分點,為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貢獻了0.34個百分點。埃森哲研究了AI在12個發達經濟體中所產生的影響,AI可將勞動生產率提高40%,到2035年,人工智慧有可能使這12個發達經濟體年度經濟增長率提高一倍,也同樣有可能有潛力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率上升1.6個百分點。

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動力,當技術發展成為通用技術時,技術具有可轉化性,便可以在許多經濟領域內提高生產力,促成經濟轉型。當前AI自主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許多領域都有了突破,包括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神經科技和綠色技術等。通過增加計算能力成本的降低,快速增長的資料庫和「深度學習」演算法的進步,新技術的組合以及廣泛使用促使其可以像過去的技術革命一樣改變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結構。

適應AI時代的到來需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

中國財富網:

目前AI技術的應用尚處於初期階段,如何使AI技術的影響更積極和可持續?

巴曙松:

從長期趨勢來看,AI技術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需藉助技術積累、資本推動以及商業模式的協同推進。另外,合理的體制安排和政策組合可以使創新的收益廣泛分享,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我認為,人工智慧專業知識的傳播和擴散十分重要。每一輪科技革命都會帶來新一輪工作革命,目前的趨勢已經顯示,可能會有不少行業因AI的興起而逐步消亡。未來機器人將會替代不少傳統人工服務和操作,這可能將導致大量的服務工作、流程工作和中層管理環節「消失」。只有新型勞動力才能適應智能時代。

另外,雖然機械性的、可重複的勞動,將被人工智慧或機器人取代,但是會有更多新的、深度的、創意性的人才需求出現。中國面臨著較大的AI人力資本投入缺口,需要推進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間的合作,確保教育和培訓體系與時俱進。在這個過程中,未來對於整個經濟體系的一項長久挑戰是,如何有效率地幫助受到人工智慧衝擊的行業勞動力重新適應並獲得新技能。

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逐步到來,當前的社會分工、文化、習慣等各方面都可能會因此出現巨大的改變。人工智慧相關的「新行業」將帶來「新崗位」,比如已經被行業逐步認可的「自然語言處理」,以及語音識別工程師、人工智慧產品經理等。而且其他行業的「舊崗位」也可能需逐步「人工智慧化」,如大多數保安、翻譯等可能會被AI取代。但能適應新環境的勞動者可能收入會更高,比如能操控安保機器人又有豐富安保經驗的安保負責人,或專精於某個細分領域的翻譯人才。(完)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財富幫」(本文僅代表作者作為一位研究員個人的觀點與看法,不代表任何機構和組織)

本篇編輯:薛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巴曙松等:智能化服務模式與銀行網點轉型研究——基於對工行 A 市分行物理網點智能化試點的案例分析

TAG:金融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