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木蘭辭》到另一個世界的想像

從《木蘭辭》到另一個世界的想像

木蘭詩/木蘭辭

作者:佚名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離黃河不遠。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辭的歷史背景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39年完成了中國北方的統一。其發動對柔然的戰爭,從424年開始至449年結束,歷時25年。

花木蘭從軍就發生在當時。

花木蘭生於412年,433年商丘歸屬北魏,木蘭應是21歲,在年齡上具備了代父從軍的可能。

「可汗大點兵」和「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等,符合當時的史實,奴隸主或部落首領發動戰爭,每家每戶出一男丁為兵。「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從行孝的角度出發,花木蘭代父從軍,也成為可能。

花木蘭「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抵禦柔然的故事,應發生在拓跋燾擊潰高句麗等柔然附屬部落之後,在東北設六鎮戍邊期間,約435年到447年或449年。因為439年雙方通過和親改善了關係,其後的戰爭走向主要圍繞西域的爭奪,東北部只是在444年有過一次大規模戰爭,中山王拓跋辰等八將「坐擊柔然後期,靳於都南」,北魏大獲全勝。其他時間基本沒什麼大仗。

木蘭勝利凱旋之時,約35歲或37歲,朝廷封其為尚書郎,亦並不出格。北魏漢化前期,奴隸憑戰功可以獲得自由民的身份,自由民的軍功累積到「策勛十二轉」的地步,亦可以做官。且尚書郎的官職雖然靠近中樞,但級別並不大,位居尚書台下屬各曹,比起郎中、侍郎等中高層官員,還差老大一截呢。

花木蘭是否真有其人?

「史書無確載」。

但唐代詩人白居易、杜牧,南宋學者程大昌,明代學者徐文長,清代史學家姚石甫、宋虞庭等人,都認為花木蘭確有其人,只是年代背景不盡相同而已。這些人既是文學家,又是飽學經史的大學者,自不會憑空亂說。

成書於清代的《商丘縣誌》也值得參考,其載曰:「……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該縣誌史料依據源自元代碑文《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

前半段或是可信的。因為北魏前期實行「齊整人倫,分明姓族」的民族政策,貌似提高了漢人士族官僚的地位,其實不然,鮮卑貴族及其分支勛貴依然唯血統論,史官述史基本也遵循這個原則。

合理的推論是,花木蘭有可能是鮮卑奴隸移民至商丘,憑戰功躋身貴族行列,《魏書》和《北史》原本應該有她的傳記,但「以事聞於朝」,她的女兒身暴露了,犯下欺君之罪,雖赦免,青史留名的機會隨即被褫奪。後半段說木蘭被拓跋燾強納為妃、不從自盡云云,絕無可能。

拓跋燾其人,首先是個軍事家,然後才是政治家。軍事家的謀略,不僅在於如何打勝仗,還在於愛惜士卒和攏固軍心。比如他對在戰爭中「盡忠竭節」、「蹈鋒履難」的將士,陞官晉爵,人口牲畜、金銀古玩繒帛等,賞賜很重,毫不吝嗇。木蘭代父從軍之事已然朝野皆知,作為一代開化君主,且能尊崇孔子、提倡儒學的拓跋燾,娶其為妃或可謂之獎賞的一種,但還不至於欺男霸女。當然,若真有其事,史官亦會「為尊者諱」,不予記載。

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五胡十六國歷史結束,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南北朝直接對峙局面形成。

插曲:國際方面:435年,西遷的匈奴阿提拉殺死哥哥布雷達繼位,這廝是個狠角色,西方人稱他為上帝之鞭,他將匈奴部落發展成為龐大的帝國,盎格魯撒克遜人被揍的逃亡英倫三島,斯拉夫人、芬蘭人淪為匈奴人的奴隸!此時的東西羅馬都要向阿提拉進貢。

另一個世界的想像

北朝歷史不足二百年,其中北魏定都大同的平城時代延續了近一百年,而且是奠定北朝歷史走向的一百年。因此,在大同的地上和地下都遺留了無數的北魏文化遺產,墓葬壁畫和石窟藝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大同東郊的沙嶺7號墓,這是一座北魏時期的地下「豪宅」, 據墓室出土漆皮文字推測,墓主人死於太延元年(435),鮮卑人,是侍中主客尚書平西大將軍破多羅氏的母親。

墓室主人

這座鏟形磚室墓的牆壁上布滿了精美的壁畫——甬道兩側繪有鎮墓武士和鎮墓獸,甬道頂部繪有伏羲女媧,墓室兩側是大型出行圖和宴飲圖,都是典型的漢晉傳統文化元素。伏羲女媧手中所持的摩尼寶珠,在不經意間還流露出了西方文化的印記。

鎮墓武士

墓室甬道頂部的伏羲女媧圖

沙嶺7號墓既有彩繪圖像和紀年文字的漆畫,又有保存基本完整、內容豐富的壁畫,填補了漢唐考古壁畫沒有北魏時期定型材料的空缺, 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入選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墓室北壁車馬出行圖

沙嶺7號墓壁畫是大同迄今發現的形象內容最為豐富、精彩的北魏繪畫,但是歷經多年,壁畫局部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分化、空鼓、龜裂起甲、顏色氧化發黑、顏料脫落等衰變現象。本次展出的是大同沙嶺北魏墓壁畫摹製作品。

原壁畫

摹本

拓跋鮮卑在征服平城後,中原傳統文化被他們所借鑒。鎮墓武士是方相氏,伏羲女媧與各種神奇動物屬於天界想像,出行與宴飲圖則是渴望延續顯赫、美好現實生活的蒼白表達。而佛教則給了拓跋鮮卑另一重慰藉,使他們將希望不再完全寄託於地下世界,而且其表現形式與壁畫藝術頗多相似之處,為今人認識平城時代開啟了又一扇窗口。

雲岡石窟第10窟窟門兩側的天王像

此次展出的文物包括雲岡石窟第5窟窟頂佛寺遺址出土的泥塑佛像,以及石窟窟前遺址出土的菩薩頭像、立像。

石雕佛像(1991年出土於雲岡石窟第20窟窟前遺址)

石雕弟子頭像(1993年出土於雲岡石窟窟頂東區北魏佛寺遺址)

觀眾可以在本次展覽中體驗VR,感受雲岡文物數字化的部分成果。

從大興安嶺深處策馬而來,轉戰數百年得天下,定都平城(大同)。面對漢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佛教文化的包圍,只能採取拿來主義。

他們理想中的來世是什麼樣?這些墓室壁畫是他們的本意嗎?人文之謎!

爺爺羲農,爸爸興佛,孫子直接遷都洛陽既羲農又興佛,交給了後世漢主政佛主精神的融合文化現象。

歷史沒有對錯,只有現實!

先欣賞為快!

當然還有美麗的燕園未名湖風光!

現在就去欣賞,還是2月底前我們約?!

水木親緣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今熙春,水自清,木賁華,宜芸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2017愛用物の面霜》
我憑本事借你的錢,當然憑本事要回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