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輕閱讀:藝術的突破 就是模式和規範的打破

輕閱讀:藝術的突破 就是模式和規範的打破

今日導讀

一、油畫:講真 最美的是中國女人

二、阿根廷攝影:世界十大攝影師之一 照片如同戲劇

三、國畫清風雅集:墨彩雲山 推窗見蝶

四、大師繪畫: 阿道夫·威廉·布格羅作品選

五、輕閱讀:藝術的突破 就是模式和規範的打破

六、希臘繪畫:嫻靜的裸露

七、每天古書畫:宋 蘇軾 墨跡兩幀

八、它來啦 矢量繪畫和數字油畫

說不盡的畢加索

文/孫以煜

「我一直為藝術的一個現象好奇——面對說不盡的畢加索,他的塗鴉似繪畫,如何就成了舉世公認的藝術,被以『完成了現代藝術視覺革命』的高度評價?

初讀,無法進入。通俗大眾化的美術結果,令我審視的目光固化到了藝術就是『美術』這樣一個失衡的視覺情狀中。然而,當聖彼得堡冬宮,畢加索百十幅館藏真跡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不知是怎樣的一種力量,焊住了我的腳步,以至讓隨行的人把我扔在畢加索廳,將其他幾個廳都看完,等我,我卻仍然徜徉於畢加索的神秘中不忍離去。毋庸諱言,是時,我只是被一種繪畫製造的神秘感籠罩,並沒看懂,出於繪畫的某種經驗或經歷,心理在一遍遍地思忖:不就是把一個立體的事物,展開在一個平面上么?!如此簡單、醜陋的孩子般的繪畫,何以就征服了世界?!」

對,就是這「簡單」;就是這「立體的解構與重置」,成就了畢加索!

在有了如下閱讀之後,我開始明白——藝術的任何一次突破,都是一種模式和規範的打破。難的是,這突破,需要建樹,與建樹之後的膽和識。就同捅破一張紙,外面是深淵還是陸地,一目了然。畢加索的成功,就是以自己的建樹,將這張紙捅破了,因此,他看到了——被秩序、規範掩蓋的人類原始情感中美妙的本真、原初、稚拙與天然;發現了繪畫本該的輕鬆與快樂......

這就是畢加索的陸地;這就是畢加索的「塗鴉」帶給我的關於藝術的好奇?

為弄清個這個好奇,冬宮的畢加索展事之後,相當一段時間內,我都在強迫自己讀與畢加索相關的若干文字,由此,腦中開始留下記憶如許——

印象派從塞尚開始,以戶外光和條件色衝擊了古典繪畫,打破了視覺憑藉中軸線、地平線、光照,固有色、以及定點靜觀解釋對象的視覺經驗,令視覺走向戶外,使繪畫呈現出一派光色的海洋。但繪畫藝術最本質的問題並沒有解決——現實世界與心理世界多維度空間在平面上的表現;多種繪畫材料和繪畫因素在平面上的結構。是塞尚首先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在捕捉光色瞬間印象時,印象派忽視了物體自身結構的堅固性,在強調色彩反射現象時,放棄了物體固有色的穩定性。塞尚由此致力於形色關係的研究。但塞尚想把「一切自然的物還原成圓錐體、圓柱體、圓球體」時,事實上,他仍在以傳統的造型手段創造畫面結構,為了畫面結構的需要,他只是局部地改變了定點透視的傳統。可見,塞尚從客體指向精神,有力地提出了現代繪畫發展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但真正解決這一問題的卻是畢加索!

畢加索以現代人的精神需要為尺度,立足於主體創造的價值,成為塞尚的繼承人和超越者。其繪畫創作所表達出來的運動性和自由度,深刻地體現了現代人對創造意識的尊重、對與周圍世界的動態性把握。其繪畫中的的變形、誇張、四維、扭曲、分割、組合,只有一個目的——改變和拓展人們認知世界的方法,讓多維度空間的存在,通過視覺藝術,在同一個平面上得到展現。從塞尚到畢加索,現代藝術的結構主義革命得以完成。

由此可見,畢加索是從塞尚「拆開」物象結構所構成的立體主義視覺方式得到啟示,將立體主義散點透視的方法與孩子的局部觀察方法結合起來,形成看如兒童畫實際無處不寫實的立體畫面。他神奇地調和了「成人」精明的繪畫經驗(判斷效果、控制畫面)和孩子率真的觀看經驗(單憑感覺、直覺)。即:局部寫實、合理,整體虛構、不合理,由此引發層出不窮的新造型、新構局。「是與不是」和「似與不似」的審美鏡像。

畢加索突破了傳統繪畫定點靜觀的約束,把四維度的現實置於構想之中。將固有的形體結構加以分析、解剖,然後,按照主觀理解和創作意圖,選擇最有代表性的形面——正面、背面、側面,正側面或內部的某一面,重新組合。這種組合不僅把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同一物體,置於完整性中加以表現,而且把物體構造、變形為主觀精神的體驗,使構想的運動性、空間性和畫面的靜止性連接起來,讓知識和自由想像結合一體,使多維度空間在平面結構中達到新的統一......

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創作方法的確立,不僅是一種創作風格的改變,更為重要的是——觀念和觀察世界方式的改變。

……我在羅列上述關於畢加索立體主義原理之前,反覆地用了「建樹」這個詞兒。我是想提示自己,畢加索打破傳統,走向立體主義,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有了如此強大的積澱與建樹之後,才捅開立體主義這層窗戶紙的。比如——

「畢加索十幾歲時,就能畫的像個古代大師,但花了一輩子學習怎樣像兒童那樣畫」。這句廣為流傳的畢加索言說,實際上也造成很多誤讀——究其實,畢加索從來就沒有像孩子一樣渾然自覺地畫畫。因為,畢加索少年時用傳統的寫實手法為他父母朋友畫的肖像,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他的貢獻是將立體主義散點式觀看,同孩子的局部觀看互相混淆,相機行事,看一處畫一處,局部寫實、合理,整體虛構、不合理,由此引發層出不窮的新造型、新構局。而在肖像中,他神奇地調和了「成人」精明的繪畫經驗(判斷效果、控制畫面)和孩子率真的觀看經驗(單憑感覺、直覺)。奇蹟發生了:畢加索畫出了神形酷似的肖像畫。

畢加索的繪畫看似誇張,實則不曾誇張。看局部,他畫的眉眼,鼻翼、嘴唇、二輪,均極準確。他只是將五官移位重組。孩子畫畫其實也沒在誇張(孩子不知道什麼叫誇張,這個詞兒是成人想出來的——陳丹青語)。側臉能看到雙眼,正面而畫出耳背,這種將環繞各個面的觀察全畫在一個平面上的願望,不但不誇張,而是渴望更真實的意圖——孩子的意圖:眼睛所看到的任何印象、部位都不想遺漏。回到畢加索所畫的人體的各個器官上來看,不但沒有變形,而且正是忠實觀察,處處參照模特的當場寫生。於是,像得可怕,可笑、可愛。用立體主義的理論術語「同時性」,當然。也可解釋畢加索這種將各個面同時地畫在一個平面的意圖和效果。但理論從來不是畢加索的興趣也不是他的話語方式。「像孩子一樣畫畫,才是他泄露的真理或竊取真理的方式。

畢加索精於寫生,卻不曾生造、臆想過他沒見過的物象或造型;不曾置肖似於不顧,並從未放棄寫生......

因此,畢加索的繪畫達到了——手可以像鳥兒飛翔一樣,出諸本能和毫不費力,沒有深思熟慮,也沒有焦慮不安的時候,他不僅可以在畫肖像中,將每一個局部都能符合對象,都是對象面部的真實存在,可又不在一個平面上,這就引發了當年畢加索為作家斯坦因女士畫像,畫完後,斯坦因抱怨畢加索沒畫像她。畢加索卻答道:「沒關係,夫人,慢慢地您會像您的肖像」。

凡此種種,如果從1907年畢加索發表《亞維農的姑娘》算起,畢加索100年前就已經將當代藝術這扇門打開了。可能沒想,他的這一壯舉,已經站到了自達芬奇、拉斐爾等巨匠們的肩膀上,讓人們第一次明白了,藝術的美是可以多姿多彩的。變形、扭曲、分解、組合、對比、多維......在如此寬闊的藝術領域中,美的豐富,多姿、多彩、多向是無限的,怎一種「美術」了得!?

恭讀畢加索,最大的收穫就是從他塗鴉似的繪畫中,明白了——美術和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生態存在的必要和必然一如甜、酸、苦、辣,構成人的味覺一樣,視覺也同樣需要美醜並舉,才可達成視覺空間的完整與平衡。一如如果只有歌頌而沒有批判,只有富貴而沒有貧窮;只有美善而沒有惡行,人們就不會立體的看待世界一樣。

畢加索,你的價值是這樣的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國畫清風雅集:滿窗松石無非古 一屋雲煙看藍瑛
美國繪畫:靈魂安寧的童話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