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貴州人種茶,天說了算!

貴州人種茶,天說了算!

這裡山地起伏,植被茂盛。

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常年雲霧繚繞,天造地設的絕佳組合,讓貴州成為中國最適宜種茶的地方。

茶,是造物主賜予這片土地最慷慨的禮物。

文 陳毓釗

圖楊懷平龍元斌陳世海李長華楊文斌鄒火娟 趙惠

春分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從赤道向北移動。春天,回來了。

當第一縷陽光降臨,第一滴雨露滋潤,第一縷清風吹過,茶,便復甦了,新芽陸續登上枝頭。

茶農們要趕在清明節之前,將第一撥嫩芽採摘下樹,炒製成最珍貴的「明前茶」。

從現在起,辛苦的勞作開始了。

在接下來的一整年裡,茶農們勞作不懈,鬆土、除草、施肥、修剪、採摘、炒制、品味……

人在草木間,草木如詩,人淡如茶。

冬去春來,寒來暑往。茶農們依照時序勤懇勞作,將這春天的味道延續一整年。

歲月沉澱,日月輪迴,成就了一片貴州好茶。

種茶的人,自然明白茶的好處——種一樹茶,可采數十年,最是養人。

於是,貴州人種茶、養茶、吃茶、愛茶……

千百年來,人與茶相依相偎,人們敬畏天地,道法自然,領受著自然的饋贈,感恩著天地的祝福。

貴州人種茶,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生命的智慧。

天地厚愛 造就黔茶之美

高山雲霧出好茶。貴州大部分地方都能種茶,貴州人種茶,積累了一套傳世的智慧。

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時期,四川、貴州等地的方國部落所產之茶已列為貢品。

這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貴州人就已經種茶了,積累了一套傳世的智慧。

這是一片山地,抬眼望去,山連山、山連山……望不到頭。

山外面是什麼?

山裡人並不知曉。

也並不好奇。

他們的祖先從遙遠的東海之濱,來到這片青山綠水之地,遂安居於此。

山上有樹,部落里的巫醫以樹葉入葯,頗有功效;泡水喝,生津解渴。

族人愛上了這種樹,便開始將樹移栽到距離村落更近的山坡。

那時,他們還不知道,這種樹,被後人稱為茶樹,茶樹的葉,叫作茶葉。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種植茶樹過程中,累積智慧和經驗——

岩石風化不久,而夾有細屑碎片的土壤,生長的茶樹,茶葉品質特別好;而礫壤水分容易蒸發,缺乏營養物質,因而茶樹生長不茂;板硬黏重的黃土,透氣、吸水性均差,土壤貧瘠,他們稱其為「死黃泥」,不宜於茶樹生長。

他們還發現,茶葉具有喜光怕曬、喜濕怕澇的特徵。

因此,他們便將茶樹栽種在陽坡。

冬天來了,濕潤的空氣與低溫相遇,會有凝凍,坡頂的茶樹便常常遭殃;而夏天,雨水多的時候,地勢較為平坦的坡底,容易積水,常常導致茶樹爛根。

聰明的山民,便不再將茶樹種在坡頂和坡腳……

為了追隨茶樹,他們聚居的村落,總是在茶林附近。他們種茶、制茶、喝茶,並用茶換取鹽巴之類的生活必需品。

他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農和茶師,後人稱他們為海葩苗。

而在他們的村落之外,這片叫作貴州的土地,便是茶樹的最愛——

在普定、普安、貞豐、石阡、務川、盤州、雷山、丹寨等地都先後發現野生喬木型大茶樹,全省大部都適宜種茶。

土地安然,歲月靜好。茶農種茶,勞動在悄然轉化為成果,只待日後長成都勻毛尖、湄潭翠芽、梵凈山翠峰、鳳岡鋅硒茶、貴定雲霧貢茶、雷公山銀球茶……

順應時令 成就黔茶之優

甕安縣建中鎮,歐標茶種植基地。

種茶人趙連富立下規矩:不選老耕地,防止農殘肥;不施通用肥,防止重金屬;不種連片茶,防止物種單;不噴農藥劑,確保成分純。

他還告誡人們,「寧可要草,也不要除草劑;寧可要蟲,也不要農藥。」

在貴州,人們一代接著一代摸索,總結出了一套順應時令勞作的種茶經驗。

春——春天是開始採茶的季節,也是茶園管護的關鍵時期。

很久以來,茶農們就有「茶地不挖,茶芽不發」的說法。

他們清楚,春季的耕鋤可以提高土溫,有促進茶芽早發的作用。

春芽採摘前的追肥至關重要。追肥有速效,可以使茶苗增強抗禦病蟲害的能力,促使茶樹茁壯生長,也有利於提高茶葉的產量和品質。

夏——這時需要對茶園進行一次較深的耕作,謂之「開畲」,這是增產的關鍵。

現代研究表明,深耕可以疏鬆土壤,改善土壤物理性,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和氣體,加快土壤中的養分分解,從而提高土壤肥力,有利於茶樹生長和改善茶葉品質。各茶區「開畲」一般都在農曆六月,故農諺有「七月挖金,八月挖銀」之說。

秋——秋季採摘結束以後,茶園全面修剪,消除病蟲枝葉,增加通風透

冬——此時的茶園管理也至關重要,關乎來年的收成。

無論如何講究時令,種茶全在一個「耕」字,仰賴的是雙手勞作。

一年365天,春、夏、秋三個季節,茶農們都在除草、採茶,需要下地勞作300到330天。

繁重的勞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考驗體力和耐力,更需要智慧。

趙連富的茶園施肥,堅決不用化肥,全部採用菜籽餅等有機肥。

光這一塊,成本就從10多萬元,增加到200多萬元。

病蟲害防治從不使用農藥,採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堅決不用除草劑,全部採用人工除草……

嚴苛的管理雖然開支巨大,但提升了茶葉的品質和價位,沒有辜負這山水與茶葉的美好「姻緣」。

道法自然 釀就黔茶之香

貴州人種茶,茶與林和諧共生。貴州茶農認為,合理利用自然,就可達到完美平衡。

貴州種茶696萬畝,位居全國第一,卻極少見到大面積的連片茶園。為何?

一方面,貴州山地破碎,沒有種植連片茶的條件。另一方面,貴州人深知不種連片茶的好處。

在貴州,茶園隨處可見,一丘丘茶園隱藏在樹林間,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相映成趣,相互成全。

宋代黃庭堅不僅稱讚貴州茶「春味長」,還用他的詩詞稱讚貴州茶園的優美,一句「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寫出了茶葉產區桃花源式的生態環境。

大概從那個時候,或者更早時候開始,貴州人就在世外桃源里種茶了。

貴州人在長期種茶的實踐中發現,大面積連片種植茶樹,不利於病蟲害防治。

趙連富的茶園面積近8000畝,而真正種茶的面積僅2000畝左右,四分之三的地方是原生的樹林。

如此一來,一片茶一片林,一片林一片茶,林中有茶,茶中有林。

森林,不僅阻隔了病蟲害的傳播,形成天然的保護屏障。而且,其多樣的生物,為茶園病蟲害防治提供了完美的倚靠,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

在貴州茶農看來,合理利用自然,就可達到完美平衡。

宋代《北苑別錄》寫道:「桐木之性與茶相宜,而又茶至冬則畏寒,桐木望秋而先落,茶至夏而畏日,桐木至春而漸茂」。

桐木對茶樹冬季有保溫,夏季有庇蔭的作用,樹葉可作肥料,增加土壤有機質,有利於茶樹生長。

而明代《茶解》則進一步提出:「茶園不宜雜以惡木,惟桂、梅、辛夷、玉蘭、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其不可蒔芳蘭、幽菊及諸清芬之品……」

茶園間作花木既可以預防冬季寒風侵襲,保護茶樹越冬,又可以防止夏季暑熱過度乾旱,調節茶園小氣候。

貴州人承繼前人的智慧,在茶園裡間種桂花、櫻花、玉蘭等高大的花木。

春來花開,茶葉吸收花木淡香;

夏至,枝繁葉茂,茶葉得到花木庇蔭;

秋天葉落,零落成泥,養茶無聲。

在貴州,人們種茶,茶與林和諧共生。人養茶,茶養人,相依相偎。

黔茶文化符號之七:植茶

文字為嗨鄉場原創,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聯繫授權

我們每天都會看哦

分享、留言、點贊是對嗨小妹的莫大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滇南古韻:訴說茶與酒不可說的秘密
這是一個選擇題:讓年輕人去找茶,還是讓茶走進年輕人的世界?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