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尹鴻為中國電影市場「把脈開方」!有哪些問題待解?趨勢如何?

尹鴻為中國電影市場「把脈開方」!有哪些問題待解?趨勢如何?

文|「廣電獨家」記者 李盛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尹鴻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廣電獨家: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55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3.45%,您如何看待這樣的票房成績?

尹鴻: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狀態。在2017年我的文章《從非常態走向新常態的中國電影》中就已經指出,中國電影正在進入新常態。過去是超高速發展,是一個求增量的時代,那個時候是影院建設的高峰期、觀念拓展的高峰期、產業促進的高峰期,而市場加速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回歸正常狀態。

其實2016年基本就回歸常態了,但因為2016年要補前一年互聯網刺激下的超前發展,所以只有3%左右的增速。

但是2017年,我覺得非常準確地回到了新常態:全年電影票房同比增長13.45%,這一增速一方面接近GDP增速的一倍,另一方面說明中國電影市場在全球仍然是領跑的。

去年北美電影市場略有下降,2017年全球電影市場同比增長不會超過5%。而中國電影市場有13.45%的同比增長,說明中國電影市場是世界上最有增長潛力的一個市場,而且保持著良好態勢。我預測這個態勢可能還能維持5年以上

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是正常的,應該說是完全達到預期,甚至比預期還稍微好一點。

廣電獨家:2017年儘管有最強春節檔,但一季度票房出現近5年來首次負增長,下半年《戰狼2》的出現又扭轉了上半年的頹勢,提振了整個市場。您如何看待這樣的市場起伏?

尹鴻:全年電影市場的起伏也是正常的常態,即便在歐美成熟電影市場也是這樣的。因為電影市場和一般的物質行業不一樣,物質行業是由需求決定銷量,但在電影市場,通常是由產品決定的,由供求決定的,沒有好片市場就會冷卻。

這5年來,春節檔都是中國最強檔期,主要是因為有漫長的假期,而且現在中小城市有了電影院,春節回家全家觀影成為春節期間的主要文化消費方式,這對票房的帶動是非常可觀的。

春節檔成為第一大檔期,應該說是影院建設帶來的最大改變。2月份的春節檔期在全年異軍突起,甚至這一檔期的票房高低與影片質量都沒有太大的關係,就是因為在特殊的消費時間出現了合適的消費產品。

全年下來要看總的態勢,總體上來講都會有高峰低谷,強有力的產品帶動和特殊的消費檔期影響都會帶來電影票房的起伏變化。

廣電獨家:能否用幾個關鍵詞概括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的整體特徵?

尹鴻:除了新常態以外,第二個特徵就是電影有爆發點。全年會出現幾部電影,不僅是電影現象,還會成為社會現象。

《戰狼2》就是這樣的,它遠遠超過了常規中國電影市場的寬度,它不是一個常態,而是電影突然刺激、帶動了社會的爆發點。

其實在正常情況下,中國電影一部單片最高票房應該是在20億元以下的市場規模,《戰狼2》50多億元的票房完全超出了電影正常規模,成為社會現象的一個爆發點。

這些年電影地位提高了,社會關注度大大增加,經常會出現因為一部電影在討論歷史、討論愛國主義、討論價值觀而成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風口浪尖,這在以前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是電影分眾化成為現實。2017年出現了很多過去很少會有人去電影院看的電影,但票房還不錯,《岡仁波齊》是最典型的,此外還有《二十二》《不成問題的問題》等,都在市場上贏得了一定的地位,說明分眾電影市場慢慢形成了。

1~5億元票房的電影規模大幅度增加,2017年有50多部國產電影票房過億,這些電影的票房大多在1~5億元。票房過億的電影總量增加了,但是5億、10億以上的高票房電影沒有那麼多,這說明能夠達到一定市場規模的電影分眾開始形成。

分年齡、分階層、分區域、分需求的電影會在不同時候、不同地方出現,這是中國電影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成就。

過去很多年我們都只看大片,每年可選擇的電影很少,而去年有50多部過億的電影,對於觀眾來講,可選擇的範圍大大增加,也能夠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

第四是真正開始尊重電影。除了剛提到的幾部電影外,2017年包括《芳華》等在內的很多電影開始不完全按照市場需求去配置了,電影作品開始尊重藝術的規律、電影的規律。

去年凡是完全按照商業規律配置的電影,觀眾反而不接受了。電影開始回歸初心,有了對電影藝術本身的尊重,觀眾慢慢認可有誠意有情懷而非一味走商業配置的電影,這應該也是推動中國電影改變的一個正面力量。

過去一年,中國電影的軟肋是類型片的短板比較明顯。《戰狼2》這樣一枝獨秀的電影和大量的優質分眾電影之間留出了巨大的空白,在5~10億元票房或者10~15億元票房之間其實還需要有20~30部電影,那樣中國電影市場就比較正態了,但是恰恰出現了斷層。

缺失的原因是商業類型電影大部分都有明顯的硬傷,不是故事講得不好就是人物塑造得不好,要不就是過度追求形式而缺乏真正的內涵。

前幾年香港電影支撐著一部分類型片市場,但近年來因為缺乏新意,找不到跟時代的連接性,票房超過5億元都很難。去年除春節檔外,大部分類型片都沒有達到10億元的票房規模。

廣電獨家:2017年讓您印象深刻的國產電影有哪些?

尹鴻:第一部肯定是《芳華》,無論是藝術高度還是創作勇氣都很好;《岡仁波齊》《不成問題的問題》《嘉年華》《二十二》《綉春刀2》《相愛相親》等也都各有特色;當然還有《戰狼2》,它在製作上是中國電影類型片的很高水準。

廣電獨家:文藝片是去年國產影片的一大亮點,您認為目前文藝片市場是怎樣的情況?去年這幾部高口碑的影片是否會給2018年文藝片市場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尹鴻:隨著電影市場的成熟,文藝片和商業片這種分法會成為歷史——好的文藝片是有商業的,好的商業片是有文藝的。

實際上,今年一開年,《無問西東》就非常典型地說明了這一點。過去這樣的分界恰恰說明國內電影市場不成熟,實際上在世界上並沒有這種分界。

相對於類型片,美國有劇情片,而很多的劇情片都是商業性很好的,例如《肖申克的救贖》《幸福來敲門》《阿甘正傳》等,都無法區分是商業片還是文藝片。

劇情片與類型片是有差異的,劇情片偏向於按觀眾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去推動故事、推動戲劇性,而類型片是按一個模式來創作的。

國內過去一年的市場表現可能會宣告商業片和文藝片兩分法的結束,只會有劇情片和類型片的差異,有好電影和壞電影的差異,未來這可能會越來越明顯。

廣電獨家:《戰狼2》這部現象之作也讓很多人更為關注國產影片的類型化探索,您認為未來國產影片的類型化發展會呈現怎樣的趨勢?

尹鴻:過去類型片只追求商業性,《戰狼2》這樣的新主流電影讓我們慢慢意識到,類型片跟社會價值觀的關聯度越緊,越容易得到社會認同,類型片從純商業性的追求逐漸地表現出對價值觀的訴求。

未來類型片的發展,我認為會更加重視故事和人物,會回到創作初心,回到跟社會的關聯度。故事、人物、社會關聯,重新找回這三個要素,可能是類型片創作的一大重要改變

第二是促使中國電影的多樣化更大的提高。過去一年,大家看到了好電影能夠被觀眾接受的可能性,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忠實於自己對藝術對生活的理解去創作受人尊敬的電影,這對中國電影會有正向的推動。

廣電獨家: 2012年中美雙方簽訂的《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在2017年有效期結束重啟協商,在您看來,重啟協商進口片配額對中國電影市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尹鴻:談判還在進行,但是我覺得影響不大。首先,北美票房排行前五十位的電影當中,一多半我們都引進了,所以實際上美國最有市場競爭力的電影我們大部分都引進了,重啟協商美國進口片配額對中國電影市場沒有那麼大的威脅和影響。

第二,《電影產業促進法》中非常明確地規定了影院放映國產影片的時間不得低於年放映電影時間綜合的三分之二。

我一直說這是一道防火堤,一旦火真的燒大了,這個堤就會發揮作用。有這一法律規定的存在,重啟協商美國進口片配額就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

此外,現在觀眾不見得一定會去看好萊塢電影,也開始喜歡差異性的電影。這幾年,日本、泰國、印度、西班牙、英國等不同國家的電影也都逐漸被國內觀眾開始認可,觀眾水平也在提高。

用多樣化的電影去培養觀眾不同的口味,其實是對抗好萊塢的一種方式。好萊塢這種口味也是培養起來的,如果給觀眾一些不同的好的產品,大家也會有不同的口味,就不會那麼單一。

廣電獨家:您認為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發展中還存在哪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尹鴻:雖然創作者永遠覺得觀眾的成熟度沒有達到預期,但是確實應該看到觀眾在改變。觀眾的成熟是一個過程,需要讓觀眾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時電影的營銷也需要去培養觀眾對品質的追求,不能刺激低級趣味。

好電影的營銷會成為一個大問題,觀眾對於影片的信息是缺失的,不是觀眾不看好電影,而是觀眾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個電影,也不知道這個電影好在哪裡。

下一步,中國電影的核心問題是院線和發行。院線的惡性競爭如果造成分眾化實現不了,藝術電影就沒有出路。

一是缺電影,沒有足夠數量的影片是不行的;二是缺少分眾化的市場,影院都選擇賣座的電影,終端無法實現分眾化。

目前在線售票超過70%,三大票務平台基本佔了在線票務的60%~70%,第三方票務平台的壟斷性逐漸形成,電影市場急需建立規則。

院線是高度分散的自相惡性競爭的行業,而第三方票務平台是一個壟斷競爭行業,這意味著將來在產業鏈條中會出現不公平競爭——院線的分散造成其沒有與線上票務平台的議價能力,在線售票可以以更低的票價收取更高的服務費。任何一方得到了不該得到的更多的利益,都會傷害別人的利益。

這樣的情況如果不解決,就會給電影產業鏈帶來影響。現在線上服務的各種費用以及營銷的費用越來越高,這個問題還沒太被意識到,但實際上對電影產業有很大的影響,這需要電影管理部門制定相關的規則來規範。

電影營銷中的水軍、互黑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這種混亂狀況不改變就會「劣幣驅逐良幣」。惡性評分、水軍互黑應該有一定的管理,需要相關法律的約束。

普通觀眾作為接受信息的個體,必須通過這些信息來判斷電影的好壞,如果信息是被惡意擾亂的,觀眾就無法進行正常的判斷,這是損害電影行業正常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廣電獨家:對於2018年的中國電影市場趨勢,您有怎樣的預測和判斷?未來一年的電影市場發展有哪些機遇和挑戰呢?

尹鴻:中國電影進入新常態以後,機遇和挑戰反而變得不那麼突出了——只有在非常態的時候才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在常態的時候相對來講是可預期的。未來一年的市場狀況,我認為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長空間就很合理了。

最大的風險就是市場失范的風險。當競爭白熱化以後,優質的產品佔有市場,劣質產品就只能通過一些更低劣的手段搞亂市場才能獲得機會,就會導致市場失范。規範市場比什麼都重要,2018年要面臨的是如何更仔細、更前瞻性地去規範這個市場。

另外就是要建立一個健康的電影文化環境。現在電影對社會的影響力大了,一些電影會成為社會現象的爆發點,會引起一些極端的評論,把電影當作某種簡單的價值觀傳達。

這種觀點很危險,不能用判斷教科書的方式去判斷一個藝術作品,因為這樣會給電影審查帶來巨大的壓力。所以呼籲一種健康的電影文化環境很重要,否則只會讓文藝的空間越來越小。

我認為,市場失范以及文化上的苛刻性是未來國內電影市場發展最大的風險

李盛楠,「廣電獨家」記者,專註於影視文化、影視產業研究報道,整合營銷、數據及案例分析等領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電獨家 的精彩文章:

真實歷史裡的「宮庶」,比《風箏》里的更加心狠手辣!
五大衛視三家「諜戰」跨年,古裝劇優勢不再?

TAG:廣電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