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把鞋給我撿回來!」
★每天一篇原創,今天是第258天
《管見參考》
紹興市網上文化家園示範項目
文/管見 主播/張彬
漢高祖劉邦以一個流氓的形象奪取了天下,自有他的高明之處,按照他自己的總結,是這麼說的: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這段話的核心意思是說,我靠張良、蕭何和韓信是三個牛人,取得了天下,順便也把自己的識人之明自我表揚了一下。
這三個人傑之中,劉邦把張良(字子房)放在了第一位,而且,在提到蕭何韓信時都直呼其名,唯獨對張良稱「子房」,顯得既尊重又親近。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大漢的第一功臣——張良張子房。
在我的感覺中,張良一直是一個翩翩美少年的形象。
公元前218年,32歲的張良為報秦滅韓(張良的故國)之仇,物色了一位大力士,打造了一個重達120斤的大鐵鎚,在秦始皇東巡必經之地——博浪沙,偷襲錘殺秦始皇。
不料大鐵鎚只砸中了副車,秦始皇虛驚一場。
很難把此時少年血性的張良和後來運籌帷幄的張良聯繫起來。
張良這一次錘殺行動,按後世的說法是「子房一椎,宇宙生色」。
從後來秦始皇惱羞成怒,緝拿兇犯於天下來看,當時的場面一定非常震撼。
那麼,張良最後又是怎麼轉變成名垂千古的「謀聖」呢?
刺殺行動失敗後,張良流落四方。
這天他來到了下邳沂水圯橋頭,碰到了一個老人。
老人見到張良時,故意把腳一抖,腳上的鞋隨即掉到了河裡。
「小夥子,你幫我撿一下鞋!」老人對著張良吼了一嗓子。
張良明知他是故意,正要發作,想想媽媽不是從小教育要尊老愛幼嗎,這不正好實踐一下大秦朝的核心價值觀?於是把鞋給他撿了回來。
張良正要離開,老人卻得寸進尺:「跪下,給我把鞋穿上。」
張良一聽,心想:我那大鎚咋不在身邊?否則......要不是正被通緝,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張良屏住呼吸,為老人穿上了鞋。
老人大笑:"放心,我不是碰瓷的。5天後,你再來這找我,有大禮包。」說完揚長而去。
結果在約定的時間,張良遲到了,老人又要他再等五天,如此反覆了兩次,張良決定在後半夜開始就去橋頭等老人。
結果老人來了後說:「孺子可教也。」並傳授給張良一本兵書--《太公兵法》。
現在的人,見了路邊的老人出事,都不敢碰,生怕被詐。從張良的事來看,具體問題還是要具體分析啊。
張良「圯上受書」這件事,北宋的大文豪蘇東坡曾經在《留侯論》中有過獨到的論述:
蘇軾說,老人的最終目的其實不是送書,而是授書的過程。
老人(世外高人)深深地為張良將自己的才智用在學荊軻、聶政等人的匹夫之勇而感到可惜。
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羞辱張良,是想讓他明白做人的度量和忍耐的智慧是多麼重要。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以小忿而亂大謀」和「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東坡先生最後說,漢高祖的忍耐,是張良教給他的。
而楚漢之爭,說到底不過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忍耐之爭。
當年韓信奪下齊地後,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
劉邦勃然大怒,正想發火,是張良扯住他的衣袖,暗示他要忍耐,好在劉邦情商高,在發作之前立即改口:
「封什麼假齊王,要封就封真齊王。」
這一招,使得韓信從此消除疑慮,死心塌地。
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論功行賞。
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功臣被封為王。
張良本來獲得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也就是說,在齊國這個地方,任你自己挑選3萬戶作為食邑。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張良卻謝絕了,他只要了「留」這個地方,最後被封為留侯。
「留」是一個什麼地方,張良非得要它呢?
原來,「留」是張良和劉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兩人一見如故。
自從張良得了圯上老人的兵法後,常與人解說,可沒人能懂,但對劉邦講的時候,劉邦卻一點就通,並且樂於採用,張良覺得遇到了人生的伯樂,從此追隨劉邦。
張良「辭漢萬戶侯」卻選擇「留」地,一是表明自己並不貪戀富貴;二則暗示自己永懷知遇之恩,永遠追隨劉邦。
這是真正大智慧。
這種大智慧,直接體現在了最終的人生走向。
西漢王朝開國三大功臣中,韓信被殺,誅滅三族;蕭何被治罪下獄。
只有張良平安地度過一生,享年64歲。
張良的故事再次告訴我們,無論你才華多高,無論你功勞多大,無論你走得多遠——
都不要忘記,你最初是為什麼而出發。
比張良活得更加通透的,還有一個他的前輩,名叫范蠡,他在助越王勾踐滅吳後,泛舟江湖、經商天下。
「令人髮指」的是:他身邊居然還帶著天下第一大美人——西施。
真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啊!
主播:
張彬,主任播音員
浙江省電視十佳主持人
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
熱文推薦


TAG:管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