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漸變:從龜茲壁畫到麥積山石窟

漸變:從龜茲壁畫到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與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石窟」,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35公里,是我國著名的石窟寺之一,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十六國後秦時期,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餘個朝代不斷地開鑿和修繕,雖經數次地震與火災,仍保存窟龕221個,泥塑、石刻造像10632身,壁畫979.54平方米。麥積山石窟以其序列完整、技藝精湛的北朝泥塑最為著名,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石雕「佛傳故事」碑》,麥積山第133窟,138 X 68 X 12厘米,北魏,中央美院翻模

麥積山石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的有機結合,尤以塑像著稱於世。其造像風格變幻無窮,從早期的古樸雄健、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渾潤飽滿、隋唐的豐滿圓潤到宋代的世俗化,系統地展現了我國北魏至唐宋的塑像發展歷史。

《泥塑菩薩立像》,麥積山第4窟6龕,297 X 103 X 82厘米,宋代,張北平臨摹

《趺坐禪定佛》(敦煌莫高窟第259窟,北魏)被譽為「東方的微笑」,其神秘的微笑給人無限遐想。與其並置的,是《蒙娜麗莎》(義大利,16世紀,達·芬奇的佚名追隨者,布面油畫),恍若鑄就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東西方對笑。

東方的微笑與西方的微笑並置

西域龜茲古國地處中亞腹地塔里木盆地北緣,扼古絲綢之路要衝,是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波斯文明,以及阿拉伯文明的交融薈萃之地。龜茲石窟是古龜茲地區(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拜城、新和等縣)大小二十餘處佛教石窟遺存的總稱,目前遺存洞窟700餘個,保存壁畫近10000平方米。它地處巴米揚石窟和敦煌石窟之間,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對話的結晶。

《娛樂太子圖》,克孜爾石窟第118窟,214.7 X 335厘米,約公元3世紀

《券頂因緣故事畫》,克孜爾171窟,237.5 X 371.5厘米,約公元5世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概藝 的精彩文章:

張海君:我的鑰匙丟了
蒙馬特山:梵高曾缺失的一環生涯

TAG:概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