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皆禍害:當愛變成了毒藥

父母皆禍害:當愛變成了毒藥

王猛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錄取,本科後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這樣的孩子,相信一直都是許多父母數落自己孩子時候的「別人家的孩子」。可是,就是這樣的「別人家的孩子」,12年前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被人問及原因,他說:那是他們自作自受。

王猛的萬字長文刷爆了朋友圈。他在文章里極盡控訴自己的父母,他說,「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典範。」在他眼裡,父母是冷血的,虛榮而自私,從來只會考慮自己,不會顧及孩子的感受。

事實上,王猛的同學介紹說,當時他的家離學校也就幾分鐘路程,但是,只要是下雨天,晚自習放學之前,王猛的父母都會出現在教室的後門,「手上必備的就是一把雨傘和一雙雨鞋,連續幾年都這樣」。

如果這樣的父母是冷血的,那我不知道溺愛孩子的父母是什麼樣的,可能真的要把孩子拴到褲腰帶上去了。

父母的辛苦付出卻得不到孩子的認可,甚至還引起了孩子如此強烈的反感,撕裂親情,變成仇人,這實在是家庭的巨大悲劇。相信許多家長看到這樣的長文後都是心裡一驚。確實,作為家長,是到了該覺醒的時候了。

1

父母不是孩子的掌控者

孩子雖然是父母生的,但是,從一出生開始,他就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既不是父母的附屬物,也不是父母的影子,不承擔父母賦予的任何使命。他只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世界,父母只能引導他,卻不能掌控他。

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喜歡跟他說,這個可以做,那個不能做,當他長大了,覺得自己可以做選擇的時候,父母還是一如既往地幫他做出一個又一個選擇。就像上文里的王猛,他一點也不喜歡父母單位的附屬中學,但父母還是以離家近方便照顧為由拒絕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轉學的要求。

代替選擇是許多父母犯下的共同過錯。父母愛孩子,卻不夠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不是一味的縱容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而是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一個沒有自主選擇權的孩子,他永遠都長不大。每個孩子都有長大的渴望,當這種渴望和實際極度不符的時候,孩子心裡的落差是非常大的,他不會有自信,也就找不到快樂,哪怕這樣的孩子成績優秀,是無數學生羨慕的對象。一個活不出自我的人,也一定不會知道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弗朗索瓦茲·多爾多說:「孩子將是一個離你而去的獨立的人,你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完成獨立。」無論父母有多愛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沒有學會獨立,不能找到自我,這樣的愛便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杯毒藥,戕害了一個原本可以健康的靈魂。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實現自己賦予自己的人生意義,一個從小沒有為自己而活的人,長大了也很難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2

斥責孩子要慎重

縱容孩子的後果是把孩子變成了一個暴君,自私而冷漠,同樣,嚴苛孩子培養不出天才,反而會造出一個自卑而自私的可憐蟲。

孩子再小,年齡也不是他犯錯的保護傘。孩子做錯了事,作為家長,有教育的義務,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但是,絕對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不允許孩子犯錯。沒有誰不是在犯錯中成長的,我們都是在一次次的試錯中才學會了走路,學會了吃飯,學會了讀書和寫字。對於孩子來說,沒有犯錯,就沒有成長。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

許多父母打心眼裡都認為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他應該有一個更好的前程,他一定要出人頭地。有了這樣的潛意識,往往會難以容忍孩子犯錯,就會過早地將孩子成人化,認為他應該做得更好,而不是犯這樣低級的錯誤。當孩子的表現和父母的期望相差太大的時候,父母就難以抑制心裡的憤怒,斥責的話語也就脫口而出。

其實,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人,他們長大了也會過上普通人的生活。不是沒有天才,但是,天才的缺陷更加明顯。

當孩子犯錯了的時候,我們不是一味地斥責,而是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然後幫助他怎樣才能做到更好,提出可行的辦法。孩子需要的是我們的幫助,而不是情感的宣洩。

王猛在批判父母的長文中多次用到一個詞語:歇斯底里。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的王猛看到了一張什麼樣的面孔。父母當時說了什麼可能他都記不清楚了,但是,這張面孔卻在他的腦海里深深地烙印著,永難磨滅。這是一輩子的傷痛。

父母總會覺得罵孩子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在孩子的角度看來,可能事實並非如此。嚴苛的斥責是一種傷害,不僅打擊的是孩子的自信心,也會極大地消弭孩子探索世界的慾望和能力,更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犯錯了的孩子原本還有一絲的自責,但是,在這樣的斥責下,他的心裡便只有痛恨,繼續犯錯也就成了他反抗的手段。叛逆也就這樣產生了。

3

愛是需要溝通的

愛孩子就要告訴孩子。孩子並不是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當父母忙於工作的時候,當父母忙於照顧更小的孩子的時候,當父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的時候,孩子都會覺得,父母不再愛他了。父母一定會認為,我一直都很愛他,從來沒有改變過,只是沒有說出來罷了。孩子卻不會這麼認為。

江西有一對父母生完二胎後,因為忙於照顧小的,而忽略了9歲的老大,孩子的性格開始孤僻起來。有一天,孩子放學後又受到了父母的批評,他實在不知道自己這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於是在自己的房間里上吊自殺了。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會因為有了二胎而有所改變,甚至許多父母生二胎就是因為擔心孩子一個人會孤獨,但是,當第二個孩子降生了以後,父母們確實會或多或少地忽略大孩子的感受,不是父母們不愛他了,而是父母們太忙了。可是,這些孩子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他得到的愛變少了,所以他認為父母不愛他了,才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王猛的父母如果不愛他,也不會給他送雨傘和雨鞋,如果父母不愛他,也不會在他上了北大後讓姨媽照顧他,還有,如果父母不愛他,也不會當他到了美國後,還要想方設法找朋友來關照他。這樣瑣碎的愛,只能來自於父母。

可是孩子不理解,只認為父母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控制他。父母們無私的愛,得到的卻是這樣的反應,這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再深沉的愛,如果不表達出來,對方也感受不到。父母子女之間,因為親近和瑣碎,經常被忽略了溝通的需求。其實,越親近,越需要溝通。距離的遠近,不代表心靈的遠近。

特別是當我們批評孩子的時候,更要告訴孩子我們為什麼要批評他,然後傾聽他的心聲,而不是一味地掌控著話語權,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情緒是需要宣洩的,如果孩子沒有真正理解父母的批評,他的情緒一旦積壓下來,就必定會在某一天爆發。專家提醒,所謂乖孩子,需要更多關注,因為他乖,父母反而會忽略和他的溝通。

構築在傾聽基礎之上能夠流暢溝通的愛,才是真的愛。愛絕對不是一味地付出,得不到回應的愛,是一種愚蠢的愛。父母愛孩子,就要讓孩子知道,同時,還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愛。學會了愛,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地生活,才會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父母皆禍害是知乎網上的一個社群,目前有12萬人之眾,全都是對父母教育不滿的人,如果不是網站封鎖,相信這個數字還會增加。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並沒有得到他的允許,生育孩子並不是父母可以榮耀一生的恩情。但是,孩子來了,父母就有養育的責任,不僅要養他的身體,更要育他的心靈。甚至,一顆健康的心靈比一個健康的身體更加重要。所以,作為父母,不僅僅是要愛孩子,更要有智慧地愛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愛,正是因為它的無私才容易走向極端,因為它沒有底線。在愛中學會愛,調一杯愛的瓊漿,滋潤孩子幼小的心苗,有一天,它會茁壯成一棵愛的大樹,傳遞人間最美的深情。

其實,父母不是禍害,而是愛的源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和你的書房 的精彩文章:

孩子,我對不起你

TAG:我和你的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