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胃氣不和症治醫案467期

胃氣不和症治醫案467期

今日練習

吳某某,女,49歲。

患者自汗已三年,不分冬夏,稍動則汗出浸衣,甚以為苦,醫作表衛不固,迭進益氣固表葯,乏效。

診得患者汗出清冷,背部常有惡寒感,頭暈,乏力,口中和,胃納一般,二便自調,舌苔薄白滑,脈沉弦。

處方:____。

服2劑,汗出減少。再進2劑,自汗止。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註: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上期原醫案

王某某,男,28歲。

初夏迎風取爽,而頭痛身熱,醫用發汗解表葯,熱退身涼,頭痛不發,以為病已愈。

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嘔意,而大便下利粘穢,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墜感。切其脈弦數而滑,舌苔黃白相雜。

辨為少陽膽熱下注於腸而胃氣不和之證。擬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薑10克,大棗7枚,甘草6克。

服3劑而病痊癒。(劉渡舟醫案)

按語

本案以邪郁少陽為主。少陽有邪,則膽氣鬱滯,橫犯腸胃,上逆於胃則嘔吐,下迫於腸則下利。

少陽疏泄不利,氣機不暢,則腹痛,里急後重,肛門灼熱,正合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之證機,故三投而愈。

學習經典

《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各家論述

《內台方義》:黃芩湯中以黃芩為君,以解少陽之里熱,苦以堅之也;芍藥為臣,以解太陽之表熱而行營氣,酸以收之也;以甘草為佐,大棗為使,以輔腸胃之弱以緩中也;加半夏之辛以散逆氣,加生薑之辛以和其中而止嘔也。

《古方選注》:用甘草、大棗和太陰之陽;黃芩、芍藥安太陰之陰;復以半夏、生薑宣陽明之闔,助太陽之開。上施破縱之法,則邪無客著,嘔止利安。

《金鑒》:用半夏、生薑入上焦而止嘔;甘草、大棗入中焦而和脾;黃芩、芍藥入下焦而止利,如是則正氣安而邪氣去,三焦和而嘔利止矣。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始終學不好中醫?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