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白及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白及

白及

BLETILLAE RHIZOMA

中藥速記

來源

本品為蘭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的乾燥塊莖。

相關名

白及、白芨、白根、白給、紫蘭、連及草、羊角七、雪如來

產地

主產於貴州、 四川、雲南、湖北等地。

採收加工

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凈,置沸水中煮或蒸至無白心,曬至半干,除去外皮,晒乾。

性狀鑒別

本品呈不規則扁圓形,多有2~3個爪狀分枝,長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有數圈同心環節和棕色點狀鬚根痕,上面有突起的莖痕,下面有連接另一塊莖的痕迹。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類白色,角質樣。氣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飲片

呈不規則的薄片。外表皮灰白色或黃白色。切面類白色,角質樣,半透明,維管束小點狀,散生。質脆。氣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性能特點

本品甘澀質黏,苦寒清泄,入肺、肝、胃經。善收斂止血,兼益肺胃,治體內外出血,最宜肺胃損傷之咳血、吐血,以及肺癰咳吐膿血。善消腫生肌,治癰疽瘡瘍,初起未膿服之可消,潰久不斂敷之可愈;治燙傷、皮膚皸裂、虹裂,外用能促進創口癒合。

功效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主治病證

(1)咳血,衄血,吐血,外傷出血。

(2)瘡癰腫毒,燙傷,手足皸裂,肛裂。

(3)肺癰而咳吐腥痰膿血日漸減少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研末,每次3~6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塗。

使用注意

本品質黏性澀,故外感咳血、肺癰初起者慎服。反烏頭,不宜與附子、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同用。

鬱金的故事

古時有一名會稽將官,為保皇帝從關外回京而身負重傷。皇帝感動,必須要將其治好,太醫們將腿肢折及外傷均治好了,而肺穿破醫不好。

皇帝徵召能士醫治。有一個農民拿一把像菱角肉似的根和草獻上。把葯烘乾磨末,一半沖服,一半外敷。用藥後果然奇效,肺傷癒合而吐血停止,皇帝大喜。

而農民不要錢財,只求皇帝賜一藥名,且編入葯書,公布天下為更多的人服務。皇帝連連點頭道:「好!好!這葯還沒有名字?」並問:「你叫什麼名字?」農民回答說:「我姓白,名及。」皇帝笑笑說:「這葯就叫白及吧」。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吳茱萸湯的靈活運用457期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浙貝母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