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差異在哪裡?原來思維方式背後藏著一個強大的文化背景
引用美國知乎Quora論壇的問答貼!
標題:中西文化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下面是Quora網友的精選評論(原文已翻譯,英文已省略):
Simon Wang,來自中國台北,審計師
這裡有8個插圖,將西方(藍色)和東方(紅色)的文化並列。然後描述出兩者的行為差異,多麼顯而易見,當然這些都是概括性的,不代表全部。
1)處理問題時。
2)自我認知。
3)運輸工具的發展。
4)人們表達意見時。
5)面對陽光。
6)老的社會地位人。
7)人機關係。
8)周末的街景。
下面來通過對話來感受下文化的差異:
中國:「哈哈,自從我上次見到你以後,你就變得更胖了。你吃了多少米飯?你需要買一堆新衣服嗎?「
西方:「你最近過得怎麼樣?你身體怎麼樣?「(不敢確定對方是不是懷孕了!)
中國:「呃,你一定是有錢的。那是卡地亞的嗎?你丈夫有多少錢?
西方人:「這很可愛。是不是很貴?「」心想她怎麼可以負擔得起......這是一個禮物?他們有信用卡債務?她父親富有嗎?
中國:「對不起。我需要去廁所。我有拉稀。」
西方:「對不起。有些東西坐得不好,但是不用擔心,我很好。「
如果你是中國人,在西方,有人用這樣一張臉來回應你:
你可能已經挑起一個禁忌的話題了。最好的方法是用一個小小的道歉來表達歉意:「對不起,太多的信息,我知道。哈哈哈「。大多數西方人都接受其他文化有不同的界限,他們仍然是你的朋友,經常嘲笑自己的困境。
我相信這是相反的。大概中國人想知道為什麼一個西方人不會只說「你體重增加還是懷孕了?哦,太好了!恭喜!「而是繞著主題跳舞,等著你宣布你的狀況。
這都代表了雙方背後的文化背景多麼根深蒂固,多麼深遠悠長。
Jay Kim,來自美國,對沖基金經理及亞洲投資總監
我的答案是:對失敗的恐懼和挑戰權威,
在香港過去的12年中,我終於比美國人感覺到更多亞洲人。作為一個「美國出生的韓國人」,我以一種非常西方的心態生活了大半輩子,說實話我還是不太會講韓語。
從企業家的角度來看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主要差異,我所看到的兩個最大的區別是對失敗的普遍恐懼,以及中國人無力(或猶豫)挑戰權威。
亞洲人都是尊重「面子」。這對於一代人來說影響了許多人的企業家精神和動力,他們只是以一如既往的方式離開。上帝禁止你說出來,批評(或嘗試改進)一個已經存在的系統或過程或技術......你不敢不尊重你的長輩,被視為具有挑戰性的權威。你甚至可能會受到懲罰!
對於中國來說,這兩個要素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要充分釋放它的創新潛力,我很高興地說,中國人正在順利完成這項任務。
由於中國近十年來人口和技術的增長,創新已經爆炸,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
如果這一代人不接受失敗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挑戰權威」並不總是一件壞事,否則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孫丹,中國人,住在美國,埃森哲管理顧問
許多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涉及家庭價值觀和教育。我會涉及一個稍微不同的話題:社交恩典。
在西方文化中,表現社會風度通常包括給予人們個人空間,提供讚美(適用時),在艱難時期鼓勵。總之,在與他人的禮貌中,積極的評價被看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
在中國文化中,即使是以犧牲感情為代價,人們也很重視忠誠和真實,因為這表明了他對你的關心。例如,一個中國人可能會評論你的體重,並建議你吃更多的蔬菜或減少糖份的攝入。而對於一個西方人來說,這看起來很粗魯,因為體重是一個敏感話題。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正常的談話,因為有人只是以公開的方式表達關切。
還有有一些話題,中國人只是誇大其詞,掩飾自己的情況。最常見的話題是教育; 中國的父母絕對喜歡稱讚別人家的孩子在學校或課外表現如何,但絕不會說自己的孩子表現不錯(無論是否為真)。它最終會演變成一場不起眼的吹牛比賽,因此需要分層講話。
中國文化:個人不僅僅是個人。而西方文化:個人是個人。


※這些國家最古怪的傳統是什麼?
※美國知乎: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後裔嗎?國外網友的見解亮了
TAG:文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