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智深沒少殺人,為何卻成佛?

魯智深沒少殺人,為何卻成佛?

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創授權)

在唐宋之際,政府對出家人管理很嚴,對其在俗家之際的一切事宜都要做詳細了解。根據《水滸》描寫,趙員外送魯智深上五台山出家,文殊院僧眾見魯智深面容醜惡,相貌凶頑,不似個出家人的模樣,紛紛建議智真長老不可收留此人,恐久後累及山門。智真長老卻力排眾議,堅持剃度了魯達。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智真長老下定決心留下魯智深,《水滸》書中沒有詳細介紹,但根據上下文,還是不難推斷出來。

趙員外應該也明白,縱然他和文殊院關係密切,但把一個殺人犯送到佛門凈地,寺內僧眾怎麼看,他也得掂量掂量,如果貿然送上門去,萬一被阻,雙方面皮上都不好看。

因此在魯智深上山之初,趙員外應該和智真長老有過私底下書信溝通,詳細向長老介紹了魯智深的個人情況,自然沒有隱瞞他的身份是個在逃殺人犯。

後來趙員外送魯智深上山剃度出家,得到智真長老同意,說明長老對他的人生履歷,已經充分了解了,至於眾僧,為了穩妥起見,應該沒有讓知曉。

智真長老的一直對魯智深各種寬容,不要說寺內眾僧不理解,就是一般讀者也是一頭霧水,長老為何對他縱酒吃肉等違反寺廟清規的行為一再寬容?

答案絕不是趙員外和寺廟關係密切,不忍撕破臉這麼簡單。

更深層原因是長老覺得魯智深身上,有許多符合佛教精髓的品質,通俗點說,就是佛性,與它一比,魯智深那些所謂違反清規只不過是表皮細行,是枝末細節。

作為一代高僧和愚昧凡僧的區別,高僧高屋建瓴,目光深邃,看人看事,看到核心實質,凡僧鼠目寸光,看到不過是表皮之相。

那麼智真長老到底從魯智深身上看到了什麼?答案是慈悲,這是佛家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追求。

正因為如此,眾僧看到魯智深是面容醜惡,相貌凶頑等表皮之相,智真長老看到的是怒目金剛,佛作獅子吼法相。

在智真長老看來,魯智深扶助弱者,怒懲惡人,這是用實際行動踐行佛法,是無上的大般若,是大慈悲的菩薩心腸在人間行使霹靂手段,與之相比,參禪禮佛,獻花誦經,不過棄本逐末而已。

正因為如此,長老一再對眾僧說,智深將來必得正果,修為遠在我們之上。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智真長老這樣的思想高度。

《水滸傳》中,有很多英雄,但其中許多人,使人沒法產生絲毫親近感,比如林沖,總是忍辱苟且,做事瞻前顧後,自家娘子受人欺辱,但為了保住飯碗,一再退讓,直到最後忍無可忍,還保留一絲幻想,就是到了梁山以後,對王倫儘管不滿,但也不敢公開頂撞。再看魯智深,金家父女本與他素不相識,但發現遇到不平之事後,毫不猶豫出手相助,為此丟掉工作,也絲毫不後悔,棄之如敝履。反之,要是金家父女遇到的是林沖,估計他會同情,但最多資助些金銀幫其還債,僅此而已。

魯智深洒脫,該出手時就出手,性似魯莽,但實則內心從來不犯渾,恩怨分明。李逵嗜血如命,劫法場時候,不問紅青皂白,掄起斧子,見人就看,管你是官府差役,還是圍觀平民百姓。更令人憤怒的是,他為了逼朱仝上梁山,連無辜孩子都不放過,劈成兩半,其殘忍令人髮指。

再看另一位英雄武松,在血濺鴛鴦樓之時,殺張都監這樣惡官還情有可原,但他殺得興起,連府中僕人丫鬟都不放過,統統殺掉,按理說,英雄是除惡助弱才是,這些人本來也是遭受壓迫的可憐人,他們有什麼罪過呢?

跟別人一比較,魯智深就覺得可愛許多,雖然看上去魯莽,但讓人覺得有一種親近感。縱觀《水滸》,魯智深是唯一沒有濫殺無辜的人。

這恰恰說明智真長老目光如炬,能夠洞察人的內心。

那麼,智真長老的這種智慧是從那裡來?

當然,長老多年的修行,或者視野格局高於常人是一種合理的解釋,但在廣闊的歷史視野下來看,有一個更大的歷史背景,那就是禪宗的興起。

禪宗興起可以追溯到唐朝,到了宋朝更廣泛滲透到各個層面,宋朝是士大夫文人和僧人交往頻密,他們之間的思辨往往能激起許多思想的火花,在當時和後世都影響十分深遠。

禪宗是佛教的一個派別,但具體來看,它又不完全是宗教,有些做法,甚至看上去反宗教,比如著名的呵佛罵祖,劈佛取暖等事迹,看上去有些駭人聽聞。

禪宗用這種極端做法,就是想打破人們對偶像和教義的僵硬教條化理解,它與其說是一種宗教派別,不如說是一種思想流派和生活態度。

如果理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智真長老對智深在吃肉喝酒,酒後在佛像背後拉屎撒尿,並沒有認為什麼不可饒恕的罪行。

水滸眾好漢,魯智深是為數不多的得善終的之一,儘管魯智深一生殺人無數,但從來沒殺過良善,在禪宗角度來看,他恰恰是完美體現了禪的深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潮聞聚匯 的精彩文章:

中國十大才女之班昭

TAG:潮聞聚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