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國小山村誕生世界首款紅茶,兩百年前曾是美國獨立戰爭直接誘因!
在世界茶葉貿易中,紅茶的貿易量佔80%以上。早在十九世紀初,中國紅茶一度風靡海外,佔據霸主地位。
但當茶葉盜賊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登陸中國,「偷走」中國紅茶秘密的那一刻,中國紅茶的地位被徹底改寫。而這一切,必須要從世界紅茶的鼻祖——正山小種講起。
2017年12月初,我們前往世界紅茶的發源地——武夷山桐木村,為的就是想要深入了解舉世聞名的正山小種,它的歷史淵源、它近400年的興衰歷程;以及它如今散發出的獨特魅力。
一個偶然的時機,催生了「正山小種」
梳理正山小種的歷史,我們從源頭開始。
「正山小種」在初期被稱為「小種紅茶」,因其外形油潤烏黑,當地人稱為「烏茶」(音讀wuda,即黑色的茶),後因其湯色紅且明亮才改稱為「紅茶」。又因其產地為武夷山,被英國人稱其為「武夷茶」(BOHEA TEA)。
武夷山桐木關關卡
回顧歷史總是充滿著偶然和戲劇,正山小種的發展歷程也許亦是如此。關於正山小種的起源,如今流傳著不同版本,而桐木人口口相傳的,則是一個甚為有趣的傳說:
「傳聞在明末的某個春季,正值茶葉製作季,一支軍隊從關外趕來,住進茶廠。這一住,便影響了茶農對茶葉的正常殺青。軍隊走後,茶農們發現茶青已經變紅,根本沒法按正常工序完成加工,但又捨不得把茶葉扔掉,就嘗試對茶青進行揉捻再用松木燒火烘乾。沒想到這樣做出來的茶不僅不苦不澀,而且清甜爽口。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做壞的茶』竟受到歐洲人的鐘愛……」
查閱不少相關史料後,我們發現《中國茶經》中記錄了如今最具說服力的文獻:
「當161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隊首先把少量的茶葉運回歐洲以後,就如久旱逢甘露。茶葉的飲用很快在歐洲風靡起來,並成為西方與中國貿易的主要物產,這一過程也正好發生在明朝後期。」而荷蘭人運往歐洲的少量茶葉就是桐木的正山小種紅茶。
可以肯定的是,正山小種紅茶的出現是在1610年以前。而在此之前已經無法找到關於紅茶製作技術出現的記載了。
早年英國運茶船
「武夷山一怪,正山小種國外買」
在當時的武夷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武夷山一怪,正山小種國外買。」
中國是紅茶的發源地,但是紅茶的銷量卻不大,這一現象讓人覺得奇怪。
在此地生生不息六代的桐木麻粟制茶人——張筆清向我們解釋道:「在最初以綠茶為品飲傳統的國內市場,紅茶並不被接受。但當它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被帶到歐洲以後,卻很快在歐洲市場盛行起來,那個時候海外需求大,紅茶几乎全部外銷。」
大洋彼岸的「眾星捧月」
位於閩贛邊界峽谷中的桐木村風光
正山小種紅茶在17世紀中從桐木村輸出,就像山澗的涓涓細流,經過兩個多世紀的歷程匯出滔滔江河。
而後,隨著海外貿易的擴大,紅茶外銷需求持續上升,19世紀是正山小種迅猛發展的時期。
華茶的出口繼續大幅上升,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開放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廣州五口通商,華茶的出口量在此時達到鼎盛。
清朝時期中國茶葉出口
當時的正山小種在海外火爆到什麼程度,朱自振先生在《我國茶館的由來和紅茶之始》中有描述:只要印度東印度公司運輸茶葉的船隻一到倫敦,在倫敦街頭就能聽到一聲聲:「武夷茶,先生,新到的武夷茶」的叫喊聲。
壟斷式的貿易流出,帶來的是滾滾財富。據悉,當時英國輪船運載的白銀常常佔90%以上,一度造成中國錢貴銀賤的局面。
「種茶就是印鈔票」
茶葉影響近代世界進程毋庸置疑,對於美國,武夷茶更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中最主要的茶葉。來自Old South Meeting House (老南會所,波士頓傾茶事件出發點)官方的敘述稱:波士頓傾茶事件中,傾倒最多的即是武夷茶(Bohea)。
波士頓傾茶事件對於美國獨立戰爭的意義,想來就不用我贅述了。
而對於中國,它的節點是鴉片戰爭。
此前英國雖為海上霸主,但對未知的晚清尚還忌憚三分,由於茶葉等交易的長期逆差狀態,最終打破了僵局,英國人缺錢,但還想喝茶,因此,他們不僅想到了販賣鴉片,還時刻惦記中國茶葉。而紅茶源頭的桐木村,就是外國人尋奇探幽的目的地!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具體講講,關於英國茶葉大盜羅伯特·福瓊(RobertFortune)的故事。他「偷走」了中國茶葉的秘密,將其移植在印度等地,徹底改寫了中國的命運。
羅伯特·福瓊於1843年7月在武夷山採集標本時,為九曲溪風光作畫
在1849年,當時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在第二次進入正山小種的發源地桐木村之後,秘密收集了當地最優質的茶種,併購買了全套制茶工具,招募了8名制茶工人,帶回印度茶園。將茶葉生產的技術完整地傳授給印度人。
從此,印度、錫蘭可以生產出「類中國紅茶」,徹底打破了中國一直的茶葉壟斷。
有歷史學家曾稱「種茶就是印鈔票」。據了解「當時印度因為是英國的殖民地,它生產的茶葉只要1便士,但在倫敦市場,茶葉可以賣到3英鎊,300倍的利潤啊!」
至此以後,失去了茶葉的中國,從而失去了貿易的制高點;盜取了茶葉的英國,從而成就了它的貿易中心與財富帝國。
民國年間,「武夷茶」榮獲福建省獎項(來自阮雪清資料翻拍)
來自阮雪清資料翻拍
黃金時代的戛然而止
事實起伏變化的道理眾曉,誠然,當黃金為一個時代的冠名,成就如此一個屹立不倒的名號時,也就意味著之後的興衰動蕩。
19世紀末,一連串的重大事件,讓紅茶的海外銷量迅速下滑,直至冰點。
自19世紀以來,江西、湖南、湖北,繼而安徽等等紅茶產區紛紛出現,武夷紅茶在中國紅茶中的比重不斷減少,地位不斷滑落。
再者,印度、錫蘭紅茶的崛起,讓華茶在世界市場上也受到不少影響。
然而,讓華茶遭受到毀滅性打擊,一度跌入低谷的是在抗日戰爭開始後,處處戰火紛飛,整個中國都被戰爭的陰霾所籠罩。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茶葉銷售幾乎停頓,正山小種的產銷一落千丈。一直到1949年建國之前都停滯在一個很低的水平,許多茶園荒蕪,正山小種茶產業元氣大傷。
60年代末,剛穩步發展了幾年的正山小種,卻在當時的環境下再次受到影響。不管如何,正山小種生產出來賣到星村茶葉收購站,精製以後,仍能通過外貿進入英國及少數歐美國家市場。
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受市場的影響,正山小種面臨何去何從的選擇。後來,在「茶學界泰斗」張天福等人的干預下,桐木最終留下了傳統工藝紅茶——正山小種。
21世紀,正山小種迎來又一個春天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5年金駿眉的誕生,讓國內紅茶再度迎來黃金時代。赤甘、老叢紅茶等新工藝品種,如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不能否認,正山小種也迎來了一個新的好時代。
由金駿眉引發的紅茶風潮,不僅讓不少人開始重新了解並接受享有近400年盛譽的正山小種。
但新工藝紅茶的產生,讓桐木的新一輩與老一輩茶人產生不少矛盾。
在桐木調研時,一位桐木的年輕茶人說起:「自從新工藝紅茶誕生後,桐木的茶人們像是分了兩個幫派,年輕茶人更趨於做新工藝紅茶,而老一輩茶人更傾向傳統工藝——正山小種。」
如今,張筆清被評為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山小種紅茶傳統製作技藝傳承人。問及此事時,他始終相信,正山小種終將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接受。
「正山小種凝聚了歷代茶人的智慧與辛勞。保護和傳承正山小種紅茶傳統製作技藝這一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重要,這也是一個傳承人的使命。我不僅想把這套傳統工藝傳承下去,還為了能更加完善地使用好它,讓更多人了解它。」張筆清如是說。
尾記
在追溯歷史的長河中,其實我們能清晰看到,正山小種的興衰往事,它承載著過去的故事和桐木歷代茶人的心路歷程。
正山小種就是這樣,在歷史中不斷蝶變,進入了世界茶葉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紅茶文化史的棲息地和支撐點。
從17世紀正山小種大量出口到歐美的紅茶,在英國形成了英式下午茶文化,再到如今,金駿眉等新工藝紅茶的大爆發,我們看到的是隨著時間的流轉不斷變遷的另一幅畫面,也讓我們更加期待正山小種的未來。
參考資料:
《世界紅茶的始祖:武夷正山小種紅茶》/鄒新球主編(2006.5)
撰文:雅菲
專業支持:歐陽
圖片:科佳、阮雪清翻拍


※鳳凰山車神:能看到尾燈算我輸,免費送你一泡單叢
※瓷器開片的產生
TAG:茶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