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戒指中的另類:韘

戒指中的另類:韘

韘(弽),也稱決。《說文解字·韋部》載:「韘,射決也,所以鉤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從韋枼聲。」北宋成書的《廣韻》卷五:「韘,射決張弓。」即:

韘為套於右手大拇指輔助張弓射箭的一種工具

陝西韓城出土鷹首金玉韘(第二種形制)

韘一般用象骨製作,內襯柔皮。因用不加保護的拇指拉弦開弓會感覺疼痛,也使不上力氣,所以需要戴上韘來保護。湖北荊門包山楚墓2號墓出土的一件骨韘,裡面襯著一層皮墊,以黑絲線鎖人字紋邊,此骨韘內里所襯之皮墊,就是韋。明清之交學者王夫之《詩經稗疏》曰:「決之內加韋以護右巨指,不使弦契指而痛。今初學射者或施方寸熟皮於指決,俗讀為擠,斤北人謂之扳子。」也就是說,清代滿族男子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的扳指就是由韘演變而來的。清宮舊藏玉扳指少數內里襯金片一周,或即韋之餘韻,只是清代的扳指大多是作為手飾品佩戴,其實用性已不是主流。

陝西韓城出土玉韘(第二種形制)

現今我們所見出土的韘大多為玉質,骨質其次,也有少量金質。根據西漢成書的《儀禮·士喪禮》載周禮曰:「決,用正王棘,若檡棘。」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注曰:「決猶闓也,挾弓以橫執弦,《詩》雲:王棘與檡棘,善理堅刃者皆可以為決。」清代大儒胡培翚正義曰:「決,著右手大指,所以鉤弦。生時用象骨為之。……組系,將以結於腕者。」根據以上文獻可知,先秦時期葬禮用決質料為木質的,以王棘或檡棘為主,生時所用質料則為象骨。現今古墓中出土的木質、漆質和牙質等材質的韘都有,但明顯數量要少得多,這是因為這些材質易腐的緣故。

陝西韓城出土鷹首金韘(第二種形制)

現今出土最早的韘為商代晚期殷墟婦好墓中的一枚玉韘,下端較平,上端呈斜面形,中空,可套入成人拇指,正面雕有獸面紋,獸目上方有一條橫向凹槽,應是用於鉤弦所用,獸目下方則有兩個穿孔。那麼韘上為何要有穿孔呢?根據胡培翚正義:「組系,將以結於腕者。」因無論是骨韘還是玉韘,都較為光滑,戴在拇指上容易滑落,因此需要將之用細繩縛於手腕,故此,作為實用器的韘上便具有穿繩所用的小孔。從東周開始,韘逐漸從單純的實用器轉向權力的象徵,稱為「韘形佩」,不再戴於手上,造型也越來越趨於裝飾化、複雜化,因此是否具有穿繩用的小孔也就成為了判斷其是否是實用器的一個依據。

殷墟婦好墓出土玉韘(第一種形制)

韘佩戴示意圖

韘作為實用器,從出土文物來看,主要流行於商代晚期到戰國晚期,從西漢早中期開始,韘逐漸衰落,韘形佩興起,西漢中期以後的墓葬中很長一段時間不再見到韘出土,明代僅見一例玉韘出土。韘到了清代,則以扳指的形式,又在滿族這個騎射民族中廣為流行。

新泰周家莊東周墓地出土骨韘(第二種形制)

從商代到西漢中葉,韘的形制主要經歷了兩種演變:

第一種形制:主要集中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時期,出土不超過10件,但比較具有特色。一般器身呈圓筒狀,中孔圓大,器身較高,一端平齊,另一端呈前低後高的斜面,無鈕。正面為素麵或有獸面紋,下端一般有用於繫繩的小圓孔,背面有一較深的勾弦用的橫凹槽。除了婦好墓之外,還發現於陝西扶風北呂周人墓地、天馬一曲村晉侯墓地和三門峽虢國墓地。

三門峽西周虢國墓地出土玉韘(第一種形制)

第二種形制主要集中在東周到漢初,數量有數十件左右。器身平面呈橢圓形,中孔圓大,器身較高,部分上端出現尖頂,一側向外伸出呈坡狀。其中最主要的變化是鉤弦用的凹槽被凸起於器身一側的鈕代替,鈕的造型有比較平直的,也有呈鉤狀的,也有一些造型比較誇張。到了漢代,鈕又呈退化變短或消失不見的趨勢,應是韘逐漸轉為佩飾的一種體現。此時制韘的質料也增多,除玉之外,還出現了金、骨、漆、石、木和牙質等。

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春秋晚期趙卿墓出土玉韘(第二種形制)

江蘇省蘇州市滸墅關真山出土戰國玉韘(第二種形制)

陝西省陽陵陪葬墓出土西漢玉韘

儘管漢末之後墓葬中不見有韘出土,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韘的使用。明初王彝曾有詩曰:「憶昔少年曾任俠,身輕欲飛衣袴褶。曉起沖寒行且獵,強箭如雨脫韝韘。」韝是纏繞於左手小臂處束袖之物,便於射箭。詩歌描繪的就是一幅清晨策馬射箭,乃至韝、韘都為之脫落的場景。可知韘對於擅長騎射之人來說是常備之物,只是可能大多不用珍貴材料製作,易腐,且不為一般人所特別關注。明代很少用玉做韘,目前僅見的一例出於南京江寧殷巷沐睿墓,素麵,矮端一側表面有一道凹弦紋,無穿孔。形制簡潔,無鈕。沐氏家族是明代地位顯赫的軍事世家,其墓中出土的無孔玉韘當是其戰將身份和權力的象徵物。

南京江寧殷巷明代沐睿墓出土玉韘

韘在清代則演變成了扳指,被清代滿族男子戴於右手大拇指上,尤以玉扳指為多。此外還有牙、骨、木、及各色貴重寶石,如翡翠、瑪瑙、琥珀等等。近人徐珂(1869-1928)《清裨類鈔·服飾》載:「扳指:一作搬指;又作挷指,又作班指。以象牙、晶玉為之,著於右手之大指,實即古所謂韘。」清代扳指的形製為圓筒形,上下端平直,乃是仿自蒙族使用的角韘、革韘,而非仿自內府舊藏的古玉韘:「漢玉古韘今頗有,但其制橢而細,為文玩則可,鉤弦發羽未若今韘之勝今弓也。」乾隆帝所見漢玉韘「其制橢而細」,據推測,應與明代南京沐睿墓出土的相同或近似。

清翡翠扳指

右手戴有翡翠板指的同治皇帝像

從清宮傳世的玉、翡翠扳指來看,它們在當時已經完全作為純粹的裝飾品,而不具備任何實用價值了。這些扳指,光素者表面光滑、圓潤;有紋飾者則是精雕細琢,圖案、文字意蘊深遠。玉韘,即玉扳指,之所以會沉寂了兩千多年後,又在清代復興,這和滿族統治者力圖保持滿俗和延續騎射傳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滿族統治者在建國之初,就非常害怕滿人被漢族同化,其不僅強制推行「剃髮易服」的做法,強迫漢族人接受滿族人的生活習俗,而且滿族的八旗子弟在弱冠前,都要照例在本旗的弓房鍛煉拉弓,拉弓時則必然要佩戴韘以保護手指不受傷。滿族入主中原以後,也依然每年秋獮冬狩,以示不忘祖。因此,韘對於八旗子弟來說是一件常用的器物。滿族早期使用的韘普遍都是用木、革、角來製作,乾隆時期避暑山莊依然保留著康熙使用過的韘十二枚,但都是革韘和角韘,乾隆自己通常所用的也是角韘,後因受漢文化影響,愛美玉所比附的君子之德,才漸漸改用和闐貢玉製作。隨著清朝政權的鞏固,征戰的減少,本是作為習武之用的扳指,逐漸成為一種時髦的手飾品,上自皇帝與王公大臣,下至滿漢各旗子弟及富商大賈,都喜愛佩戴扳指。其質地也由原來廉價的的皮革、犀角、駝骨等擴大至碧璽、水晶、玉、翡翠等名貴材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服飾傳奇 的精彩文章:

TAG:服飾傳奇 |